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和冯小刚03

(2010-05-06 07:16:22)
标签:

华谊兄弟

王忠军

冯小刚

娱乐

分类: 风声惊聩

03、双拼组合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门派和代差的特色,譬如1978年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的那一批人就是著名的“第五代”。甭管是1982年毕业的“第五代”,还是今天的陆川、贾樟柯和宁浩,他们在学校里认识到的和掌握到的、或者说被灌输到头脑里的,从一开始就纯粹是艺术电影的套路。他们在校时的作品都是本着学术教研的态度去完成的,带有浓厚的文艺探索色彩。对于类似这种作品,判断他们的价值,在校园里就是老师的认可和评分,在社会上和行业内就是能拿多少有份量的奖项。即使到了今天这种商业势力大肆渗入电影产业的时代,北影的教学态度依然是在这种传统肃然的纯学术精神支配下——只谈艺术,不谈商业。
    学院派最为津津乐道的成功方式是拍一部艺术电影,然后拿去参加国内和国外的电影节,力争拿到一个重量级的奖项,这也是“第五代”中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走过的成功之路。他们的成功促使后来者纷纷投入了对相同方式的追逐。因而长久以来,嘎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长片竞赛单元就是凝聚在年轻的学院派电影人心头的阴影,对“一夜扬名”和“载誉归来”过分的痴求,蒙蔽了这些人原本敏捷的头脑和锐利的目光。

 

    冯小刚的思路与学院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这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是他不想追求,而是他压根儿就不具备追求的条件——一个“野路子”出身的电影导演,其作品在诞生之初就饱受诸如“不专业”之类的抨击,更不可能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得合法出国参加海外电影节的名额。因而学院派憧憬的这条成功大道,他从一开始就走不通。既然如此,市场和票房就成了他所剩不多的周旋余地了~

    在影视圈,存在着一些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说运气和机会,这两点一直发挥着非常微妙的作用。“时来运转”这四个字在圈里是很容易被人接纳的金玉良言,即经常被拿来解释某种发迹的根源,也经常被当作某时处于逆境下的劝慰。在这个圈子里,很多怀有幻想和强烈抱负的从业者,都期盼着这个非常抽象的成语驾临到自己头上,因而这些年的影视圈里,诸如算命、改名和皈依某种宗教等等风气越来越盛行,究其本因,于此颇有关联。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平时除了以“善恶有报”作为心理寄托外,从不为自己竖立任何精神偶像。通过交往和观察,我相信冯小刚也是个无神论者。俗话说,欲天助,先自助。冯在1997年岁末的一鸣惊人,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诸如条件成熟、关系可靠、市场反应积极等等稳妥的客观因素的保证。至少在对待电影的态度和对自身定位的考虑这两点上,冯小刚这个无门无派的“野人”的想法和学院派比起来,即是稀少的和另类的、也是务实的和理智的——写完这句话,我不禁觉的有些可笑:这算是对前者的肯定呢,还是对后者的讽刺呢……

 

    冯小刚一开始就以商业片导演的名份扎进了电影圈。如上所述,起因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制约下采取的一个迫不得已之举。然而就在不经意之间,他这股“狗怂”劲头开创了中国电影商业化(或者说产业化)历程上一条崭新的路线,发展到今天,这条路线已然拓展成宽阔且流畅的坦途。如果说,当年《甲方乙方》单片的市场成功可以用诸如“运气”去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那么从1997年到1999年,冯的贺岁片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当年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冠军,这一连串事实也都是“偶然”造成的么?
    即《甲方乙方》在票房和观众口碑两方面同时获得成功之后,1998年末,《不见不散》再接再厉。经过连续两年的尝试,到这个时候,冯式喜剧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善于迎合观众欣赏口味的特色不仅固定了,而且由冯一手初创的国产贺岁片的运作流程也逐渐成熟定型了。眼见一个崭新商业模式的完善,以及在市场方面的接连成功,必然会引起资本势力的浓厚兴趣和青睐。冯成了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于是,到1999年,本文重点评述的另外一个人物、对冯小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内的从影经历即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又明显带有一定制约影响效果的人登场了。
    这就是王忠军。

 

    说到王忠军,在关于他的话题展开之前,我觉的很有必要在两个方面给予说明,把那些流传甚广的虚假消息一一澄清。
    第一,华谊兄弟大、小王总的名字是“忠军”、“忠磊”,而不是以前经常见到的“中军”、“中磊”;
    第二就是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播出后,网络上就流传着一条和王氏兄弟有关的传闻,即这部电视剧里“高阳”、“高晋”两个人物就是指他们兄弟二人。
    这纯属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交代本来就不能等同于现实情况。王忠军生于1960年,他比冯小刚小两岁;而王忠磊生于1970年,比冯小十二岁,他和我一样是“七零后”。王忠军和王忠磊是堂兄弟,前者在家族四兄弟里行二,后者是老疙瘩。
    王忠军和冯小刚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早年也有一段相似、相近的生活经历,但他们早年并不认识。在1999年之前,两人的生活圈没有任何交集。

    冯小刚和王忠军都有入伍当兵的经历,且都是在同一个军区。前者是战友文工团的文艺兵;后者是万岁军的侦察兵,按现在来说就是特种兵,而且军事素质出色。当过兵、留过学,创过业,王忠军过去的经历让我觉的其人生阅历比冯小刚还要丰富多彩。
    王忠军另外一个让人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直率和坦诚。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高层论坛发言还是专题讲座,大王总一向用语诚恳、简洁;谈吐直截了当,思路清晰,不说空话套话。他这种多年一贯的言行就给人留下做事干练、果断,为人实在的印象。王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多多少少和他曾经的军旅生涯有关。有一次,我让一个曾经在石家庄某集团军当过兵的朋友看了一段对王忠军的采访视频,事后,这个以前对王一无所知的朋友信誓旦旦地认定:“肯定是退伍兵!”

 

    王、冯二人身上都表现出直爽、随性、张扬的一面,但仅凭这些表面上的共同点就冒然认定他们是一种人,就大错特错了。王如果也如冯那般冲动用事,绝不可能在商场上屹立多年。尽管他对绘画、雕塑和电影这些艺术门类也有很深的造诣和见解,但艺术气息再浓厚,他本质上依旧是个商人。王忠军的确是个非常坦诚的人,讲了很多大实话的人,然而“说的全部是事实”和“说的是事实的全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出色的个人人格魅力、企业领导者冰冷生硬的原则立场和商人逐利的本性,在王忠军身上得到了非常集中的体现。因而在华谊兄弟过去数年的发展历程上,一方面是王忠军个人表现出来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另一方面是在商业利益的趋势下、华谊兄弟在迅速扩张中让人惊讶的扩张速度和多少令人感到一丝不快的经营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