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电影观04:商业大片路线的是与非

(2009-09-27 09:10:13)
标签:

商业大片

冯小刚

华谊兄弟

夜宴

无极

集结号

疯狂的赛车

分类: 我的电影观

  说实话,这是我写过的最累和最拖趿的文章了。其一是我主要从事电影的编、导创作,并非专门搞发行和市场统计工作,对文中涉及电影发行中的许多实际情况和关键问题没有充足的直观认识,也缺少经验积累,为了让文章经得住推敲和询问,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还特意拜访了身边一些从事发行工作的朋友,之后再把这些东西揉在一起整理消化。这是个枯燥繁琐的过程。尽管如此,我也不敢保证文中不出现明显的失误,所以在这里,我衷心恳请看到这篇拙文的同行和读者们多多批评指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就正是如此么~
  其二是文里还涉及到目前电影界里的许多人物、公司、机构,以及他们的发展经历,譬如我之前写到的陈凯歌导演。而冯小刚导演和华谊兄弟是我“蓄谋已久”的对象了。两年多前我就打算写一篇关于冯小刚的评述,这个想法最初的源动力,还是多年前我看过《冤家父子》之后对冯小刚个人人格和表演天赋由衷的赞叹。同吃电影这碗饭,同为北京人,我非常欣赏他身上那种颇为“狗怂”的劲头,也喜欢他那种实实在在的言行。

  再生动细致的文字,其说明效果也不具备图表那么直观和真切的说服力。以下两张图中涵盖的内容和引出的数据可以让人一目了然。

 

图1:

 

我的电影观04:商业大片路线的是与非

 

 

图2:

我的电影观04:商业大片路线的是与非

 

 

    图1显示了影响票房成绩的四个决定因素:制作、发行、档期和院线;每一部分下面又具体罗列出若干项分支条件。
  图2是这四个因素对票房影响的权重比例。

 

   这两张图表都出自05~0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分析报告。在影响票房的若干因素方面,最近两年的分析与06年之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图1依然具有足够有效的说服力。在各因素的权重比例方面,受影片上映档期、题材、主创人员阵容和制作费用等各方面的影响,各种因素发挥的作用会产生比较显著的变化,因而图2仅是用于本文中分析讲解的案例,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个横纵交叉的二维世界,一张条清屡晰的根系表,远比一顿耗费口舌之劳的赘述更加细致和详尽。
  由图二中可以看出,制作、发行和档期这三项合计占据了85%的权重比例。而在实际操作中,发行工作的制定和档期安排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一定条件内,我把二者放在一起分析。

    通过两张图表的对比可以看出,“电影制作”成了影响票房成绩的第一大决定因素,占据了四成权重。这点在很大程度上就证明了从02年以来,中国电影推崇的“高投入+豪华阵容+强力宣传+黄金档期”的商业大片路线是符合市场需求和投资人意愿的选择,顺应了大众的观影心理和院线方面对票房的期待。
  截止到08年,内地电影放映市场已经从02年的不足10亿元人民币发展到43亿元人民币(其中本土电影票房约为25亿元),六年间以超过25%的年平均增幅高速膨胀,使中国内地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电影市场,这个令人鼓舞的成绩主要就是由这些商业大片创造的高额票房支持的。而一部大片完整的运作过程——从申请立项到最终上映,牵扯到从制作方到电影院的各个部门,让电影从业者都进入了一个商业化的制作、营销流程当中。随着现在内地票房市场的日益膨胀,这张饼逐渐变大了,吃这碗饭的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多。电影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策划,制作、发行等等这些涉及电影工业的核心环节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从这个角度来讲,商业大片模式的运作,以及以张陈冯为代表的、投身于商业片创作中的相关电影工作者们对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
  而在商业片的操作过程中,也不断有业内人士和舆论对大片的华而不实,映前吵作与实际内容的表里不一,宣传的失真,上映档期内对荧幕资源的垄断,武侠题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由热渐冷等等负面问题加以反复质疑甚至是强烈批评,并担忧这种状况会造成有限的资源(资金、档期和荧幕)过分向大片和知名导演集中的结果,导致一方面是少数大片和名导的“营养过剩”,而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中低成本电影和年轻导演失去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更有说法认为大片模式是以牺牲中国电影健康的发展格局和年轻一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畸形发展”。

  这两种说法互相形成矛盾,用马哲的话说,既然是矛盾就要有对立统一性。单就我个人来讲,我觉得上述对大片持肯定态度的说法是从一种大局出发的观点,即强调商业电影对全行业和全社会做出的贡献;而相反的观点则是针砭大片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若干细节问题。我不否定上述质疑和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忧虑都是客观存在的(我自己就是吃电影饭的“年轻一代”,对眼下的生存问题有切身体会),但也不完全赞同这种批评意见。譬如从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商业大片就普遍存在着“高票房低口碑”的问题。在05年《无极》引出一系列是非的时候,类似这种责问更是喧嚣一时。这其中也包括象冯小刚这种善于取悦观众的商业片导演,06年他的转型作品《夜宴》上映之后,就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不买帐”。
  对此,可以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图1制作因素中“拍摄质量”当中,同时也应该正视商业大片的发展过程——从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后的“文艺复兴”开始,中国电影即不缺乏商业片(如《少林寺》、陈佩斯的《二子》系列,《京都球侠》、冯小刚早期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也有不少大片(如《大决战》等由政府出资投拍,反应建党建国重大历史事件的主旋律电影);惟独只有“商业大片”这个模式,从概念的引进、形成到实际运作,都是在最近十年内才刚刚兴起的,属于名副其实的新生事物,这就说明了现在中国的商业大片还并不成熟,即是发展,又是尝试,更是创新,而且还在不断改进。观众舆论也好,相关行家的分析也好,更应该持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到07和08这两年,商业大片的品质已经日趋完善,象《集结号》、《投名状》、《疯狂的赛车》这些影片,已经达到了市场收益与观众声誉的双丰收,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完美统一。如果没有这六年脚踏实地的摸索和努力,是不会取得这种进步的。
  由此而展望未来,无论是电影的从业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应该对商业大片抱有信心。“高票房低口碑”的现象还要依然存在,上述各种担忧和批评还要依然存在,但即有市场有又赢得观众人缘的好电影只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增长的是从业者的信心和观众的信任,而中国电影的票房市场依然会持续高速扩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