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古滕国故城遗址,在滕州市西南距城区约七公里姜屯镇境内的东滕城村。先是黄帝封其第十子于滕称滕国公,历经尧舜禹汤到商代灭亡。到了武王灭商时,封其异母兄弟错叔绣于滕,仍沿用滕国的国号称滕侯。
当滕文公还是世子的时候,为继其父定公的基业,积极向当地名流探索富民强国的道理。公元前326年,滕文公出使楚国,闻听大儒学家孟轲正在宋国,在回来的途中路过宋国时,向孟子求治国之道,孟子给他讲了儒家政治哲学的观点,鼓励他说:“今滕取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在滕文公执政的时候,儒学大师孟轲周游列国来滕,曾在滕国上宫馆下榻,滕文公与大臣们礼聘孟子求治国之道,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道性善,对文公说:“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主张不依靠某一大国,只要施行仁政,就能富民强国立于不败之地。
文公遵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以人为本,礼贤下士,法先王行仁政,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省刑罚税,兴工重教,实行井田制,掘池筑城,操戈组兵,教民稼穑,与民同乐,一时人丁兴旺,国富民强,政绩卓著,农民有地种生活有保障,富民强国的愿望得到实现,黎庶不饥不寒,安居乐业。
从此滕国人丁兴旺,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善国之名远扬。文公忠心爱国爱民不甘落后,争强图存的雄心壮志不已。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滕国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声势大振,后来经孟子考察,又见邻国之民慕名前来归顺定居者,文公与之处并提供生活方便,孟子称善,于是各国诸侯莫不刮目相看,称滕文公为贤君,滕国为善国,此之谓“善国的由来”。
滕文公本是周文王的后裔,公元前286年,滕国被宋国所灭。后齐楚合力灭了宋国,滕国土地南归于楚北归于齐,世人百姓无不反感,但滕国一度称为善国,已根深蒂固,刻骨铭心,善国的美名,成为历史上文化的卓越“景点”流芳千古。
后人为了纪念滕国称为善国,在滕县设善国门,还有善国大桥、善国会馆,性善书院,善国这个名词,成为历史上文明的时尚话题,善国人也成为善国君子了。
至今滕国的故城犹存,其子城呈东宽西窄不规则的长方形。在故城遗址西北庄里村曾多次发现古墓群,出土了大量滕国贵族随葬品和遗物,如刀、枪、剑、戟,比比皆是,还有滕侯鼎、滕侯鬲、滕皇编钟、石编磬等珍贵稀有文物,均保存良好,其中编钟一部音阶优美,经专家鉴定,制造技术高明,现存滕州市博物馆内。
今滕国故城又修葺一新,楼台殿阁,飞檐翘翅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文公楼正厅有滕文公青铜像,大臣然友,左相毕战立于两侧,巍然壮观,另阁还有文公向孟子问政的蜡像,比划自然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滕文公,战国时期的滕国君,周文王后裔,滕定公之子,名弘。谦逊好学,数拜孟子为老师,施行以“仁政”为核心的“善政”,一度将滕治理成了名扬天下的善国。(颜志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