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涨价,理由好找难服众
杨于泽
今年4月,曾有媒体表扬广东丹霞山景区“五一”期间不涨价。表扬言犹在耳,现在却传出消息,韶关市物价局就调整丹霞山门票价格召开听证会,听证代表多数倾向于一票制,即平日200元/人、节假日240元/人。明年,丹霞山门票就很可能涨价了。
据说相关部门准备的调价方案有两套,但基调都是涨价。目前丹霞山景区分成丹霞山、卧龙冈、巴寨等3大门票区,按照调价方案一,是单涨丹霞山的门票;按照方案二,取消丹霞山和卧龙冈分景点门票制,实施“一票制”,涨价幅度在40元和60元。不管听证代表倾向于哪套方案,反正结果就是要涨价。
既然是要涨价,而且走听证程序,有关部门自然会讲一堆涨价的大道理。丹霞山近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论证涨价就更不缺理由。他们说,近年来为申遗和创国家5A级旅游区,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游览区域,丰富了游览项目,经营成本大幅增加。涨价,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要反驳这些说辞,其实也很容易,能够找出的反对涨价的理由可以更多。
仅就听证程序而言,韶关市物价局召开的听证会难以服众。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消费者来自全国各地,则门票涨价关乎全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听证代表应当有相当数量来自外地。但从多数代表同意涨价看,听证代表的代表性就值得怀疑;有关部门不公开代表信息,则加深了我们的怀疑。
至于经营成本增加,也不是景区涨价的充分条件。风景名胜是一种公共资源,其营运不能光算经济账。况且我国的风景名胜,票价本来就起点很高,经营成本大幅增加,也未必少赚一文。申遗成功后,丹霞山游客和门票收入都在增长中,今年上半年即实现旅游总收入2.87亿元。就算经营成本增加了,但到底增加了多少,有关部门并未公布详情。一下子将门票提高几十元,实在是坐地起价。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所谓国家公园,基本职能肯定是公益性的。像丹霞山这样的“世界自然遗产”,将来无疑要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在公益性。推涨票价,与此大趋势背道而驰。
近些年来,各地风景名胜涨价成风,而且没完没了,根本原因是定位偏差。风景名胜,理应是“全民所有”,全民都应有前去观光游览的便利。当然任何风景名胜要对外开放,都需要基础设施的保障,这就需要投入。目前各地政府承担着这种投入的责任,投入之后求回报,有一定合理性。但风景名胜的最大价值,不是经济的,而是教育,向公众普及地理、地质、人文等多方面知识。
地方政府靠风景名胜区赚钱,是对风景名胜价值的最大误解,是一种大材小用。在美国,国家公园只收象征性门票,其主要功能就是科普和教育。国内风景名胜不断涨价,是对风景名胜价值的极大扭曲,说穿了是公权力拜金主义。
当然,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应由国家投入,目前国家职能缺位,地方政府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开发利用”当地风景名胜,似有几分迫不得已。但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大趋势下,地方政府应尽早从“门票经济”的迷梦中醒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