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谣”是一场“公地悲剧”

(2013-08-29 13:55:31)
标签:

杂谈

“官谣”是一场“公地悲剧”

杨于泽

 

    新华社近日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现象,比如刘铁男被人实名举报而能源局公开回应称“纯属污蔑造谣”、郑州某夜店打字幕“欢迎项城田局长”而项城市官方斥之为“一场恶作剧”。新华社称之为“官谣”,并提请各方面注意和警惕。

    所谓“官谣”,就是有些公权力机关罔顾事实,罔顾逻辑和政府伦理,对事实的陈述与相应的判断失信于民。新华社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莫过于是急于想撇清自身污点的某些单位或个人。对所谓“官谣”作具体分析,就不难发现,有的是上级压下级粉饰的结果,有的是发言者应对不严谨,还有的是习惯性糊弄媒体和公众,总之陈述情况及判断不符合事实。

    陈述和判断出自具体官员,因为官员具有官方身份,所以不实之责自然要政府承担。但政府是公权力的象征和承载体,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其道德品质取决于执行公权力的政府工作人员。如果官员不诚实,政府就显得不诚实;如果官员不撒谎,也就不会有“官谣”的问题。政府不成实,是因为官员习惯性撒谎。

    政府受人民之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具有道德的前提、属性和目的,出于公共管理和政府伦理的理由,政府必须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言论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具有个人与官方两重身份:作为个人,具有人性的善恶两面性;作为官员,受限于法律和伦理底线,必须符合不撒谎、负责任、审慎等要求。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制度、职业伦理等,型塑在岗官员的公职人格。

    诚实、不撒谎,是世界各国对政治人物、公务员的普适性要求。当年美国国会弹劾总统克林顿,理由就是克林顿在莱文斯基丑闻中作伪证、撒谎。在私人生活中,诚实固然是一种美德,谎言又似乎很常见。而政府、政治人物与人民之间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委托关系,不诚实将危及委托关系之成立与可靠性。对于政府和官员来说,不诚实决非一个人们不得不予以宽容的小缺点小错误,而是涉及到政治与政府活动的基本前提。

    现在所谓“官谣”,基本上都是政府对官员约束不力,使得官员公私不分,将个人不诚实的品德带入公务办理中。甚至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官员在熟人圈子里未必不诚实,反而是在履行官方职责时,就开始胡扯、胡诌、公然撒谎。原因在于,熟人圈子撒谎伤感情,最终会付出代价;而在官方职责上,他们依靠政府的独占性,仗势胡扯,仗势撒谎。权力加重了官员不诚实的症状,而不诚实官员反过来又使政府信用流失。

    治理“官谣”,必须将官员喜欢胡扯、撒谎的私德阻绝于政府事务之外,让官员在底线以上表态和行动。现在我国改革发展任务繁难,经纬万端,有人可能觉得,官员撒个谎、胡诌几句,谋大事者不可拘小节。但政府公信力不足,已给官民互信和官民沟通造成巨大障碍,社会正在付出巨大成本。政府每持一说,官员每出一言,社会上坚信者寡而质疑者众。现在是重申官员诚信底线、重建政府公信的时候了。

    政府公信力是一块“公地”,由全体官员耕种经营,如果政府与官员之间责任不明、问责不力,就会酿成“公地悲剧”。大家呼唤政府公信,某些官员却在“过度放牧”。那些面对媒体记者、电视镜头和公众胡扯过的官员,有几个被处理了呢?不诚信的人,不适合担任公职。谁公然撒谎或胡扯,就让谁下台。这应当成为一项社会共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