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千亿削平33座山头造城由谁埋单?

(2012-12-27 20:03:11)
标签:

杂谈

投资千亿削平33座山头造城由谁埋单?
杨于泽

 

  位于延安市清凉山以北10.5平方公里的沟壑上,2100多台大型机械正日夜不停地轰鸣,33座山头正被一一削平,十几道深沟正被填平。延安市准备在这里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土地,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12月27日的《时代周报》说,预计光造地成本就达400亿元,全部总投资将超过千亿元。
  先不说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禀赋并不好,未必适合将城市面积摊大2倍。就说这上千亿投资从何而来?目前延安市区人口50万,按400亿元造地成本算,等于人均摊得8万元投资。按总投资1000亿元计,得人均投入20万元。据公开资料,延安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全体市民要不吃不喝10年,才能完成新城投入。
  当然,延安削山造城工程目前政府是投资主体,在削山填沟阶段采取建设方垫资、银行贷款等形式筹资。等造出地来,可以卖地赚钱。但不管怎么弄,政府的任何投资最终都要由当地居民承担,要50万人口10年不吃不喝,不可能。
  而且政府为主体造城,失败也不是不可能。即便财大气粗如京沪穗,政府也是征卖地而不造地。延安削山填沟,面临地基沉陷等一系列技术风险。而且先造地再建房,房子成本可想而知,有没有足够多的人买得起并住下来,也是一个问题。鄂尔多斯投入数十亿元建康巴什新区,规划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不到延安新城一半大,前几年靠房地产繁荣了一阵,现在已成为了一座“鬼城”。这是延安造城的一个前车之鉴。
  削山填沟建新城,足见人们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热情,但鄂尔多斯的前车之鉴,已突显人类改天换地的狂妄,而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处罚是无情的。现在延河已近干涸,说明延安自然环境尚在持续恶化中,政府要做的本应是顺势而为,对大自然保持基本的敬畏之心。延安反而战天斗地、改天换地,遭受大自然报复是迟早的事。
  所谓人类的狂妄,其实是政府权力不受节制,具体则是领导拍脑袋决策。延安市认为,当地有10几亿吨石油蕴藏,这是做大延安的资本。但大庆有上百亿吨油储,现在不也资源枯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的发展本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市场需求,开发商就会掏钱开发,根本无需政府投资。几个领导拍拍脑袋,上千亿元投资就上马了,这算不算典型的替民作主、乱花老百姓的钱?
  鄂尔多斯式决策之所以能在各地不断上演,根源是权力过大、权利太弱,一个技术性原因是领导对决策失误不承担任何责任。康巴什新区光基础设施投资就达50多亿元,如今成了空城一座,开发商纷纷破产,却没有决策者为此承担责任,老百姓成了真正的“责任承担者”。既然不必承担责任,官员们自然乐得拍脑袋决策。不要说再建一座新城,就是再造一座平原,他们都敢干敢拍脑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