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牌说换就换本身就是需要治理的乱象
杨于泽
据中新社南京
7月30日电,南京今年起将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路牌逐步规范统一。目前已换326块,投资98万元人民币,平均一块路牌花费3000元左右。而全市共有道路7265条,共需规范设置路牌30792块,按照第一批路牌的造价,全部更换将耗资近1亿元。
换高价路牌,打的是“规范统一”的旗号,显得此事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把它放到历史的维度里看,它也只是无数次“规范统一”中的普通一次。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南京已先后两次大规模更新路牌,还出台了“路牌设置的规范”,将路牌大小、字样、颜色、形式等规范起来了。这次“规范”规范上次和上上次,下次规范这一次,反正是要反复推倒重来,终归是一个“乱”字。
乱的根源,不是标准不“规范统一”,不是路牌大小、字样、颜色、形式等不规范,而是领导说了算。按理说,路牌到底算不算规范,需要调查认证;该花多少钱,要有一定的决策程序,让市民或其代表的参与,以求社会共识。但现在往往是领导拍拍脑袋,事情就定下来了。几天前有报道说,南京市某领导到紫峰大厦上眺望了一下市容,就指示改造目力所及的屋顶。如果是非、好坏都由领导说了算,则相对于此领导,彼领导的“规范统一”就是不规范、不统一。
领导说了算,实际上是在位领导说了算,一旦领导岗位旧人换新人,新领导就有可能再次实行“规范统一”。南京市的路牌已经“规范统一”过至少两次了,但管的时间都不长,20世纪末到现在“规范统一”三次之多,相当于一个领导任期(5年)换一次。这种情形不只是南京有,而且遍地开花。比如武汉市2006年9月启动“城乡地名一体化工程”,绿色标识南北,蓝色标识东西;2010年4月,再按国家标准更换新路牌。换来换去,实无终极的“规范统一”。
说没有真正的“规范统一”,是因为“规范统一”的规范本身就不统一、不规范,有地方规范,有国家标准。南京市现在的规范是城管局制定的“南京路牌设置导则”,而城管局本身历史并不长,放眼将来也未必是一个永久机构。机构可能变,加上领导肯定变,这就加大了“规范”的不确定性。有地方执行国家标准,但国家标准并没有强制性,领导可能因为商业的或审美趣味的原因,随时出台并执行新规范、新标准。所谓“规范统一”,注定是暂时的,说起来正是乱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
根据报道,南京市民希望政府能举行听证会,采取公开透明招标方式确定施工企业,以降低成本。希望举行听证会,代表他们对领导说了算的不满;要求公开招标,却表达了他们对权钱交易的担忧。最近有媒体披露,很多高铁采购项目只面向“圈子内企业”,全国的动车组统一采购一种无名的矿泉水,引发人们有关钱权交易的联想。更换路牌,改造屋顶,相关工程项目如果未经公开招标,或者招标过程不透明,也难免让公众担心权钱交易。则所谓“规范统一”,也可能是权钱交易制造的一个名目,它浪费公帑,撕裂社会信任,实为致乱之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