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空开放别打“寻常百姓家”的旗号

(2010-11-16 00:10:31)
标签:

私人飞机

空域管理

百姓家

杂谈

低空开放别打“寻常百姓家”的旗号
杨于泽

 

  珠海航展今天开幕了,连续几天来,新闻都在热炒低空开放的问题。有纸媒新闻标题是“私人飞机离我们有多远”,连《人民日报》也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带来机遇”,报道有关部门部署我国空域管理改革。媒体面对公众说话的姿式显示,国家开放低空空域是“我们”的喜讯,是“我们”的机遇,私人飞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说起私人飞机,媒体喜欢拿美国作参照,和美国人比。比如说美国有23万架私人飞机,中国将在十年内超过这个数,成为拥有私人飞机最多的国家;说美国私人飞机可以飞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中国私人飞机现在却只能“黑飞”。照此逻辑,中国似乎一定要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成为私人飞机和私人飞行的自由王国。
  但私人飞机价格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它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普通人买不起。即使在美国,私人飞机也是一种小众物品,私人飞行是一种小众权利。所谓私人飞机离我们越来越近,说穿了只是私人飞机将在我们生活的地方飞来飞去,而非我们自己开上私人飞机。能坐进私人飞机的“我们”,其实是一些超级有钱人。
  最近这几年,部分媒体热衷炒作私人飞机这个话题,考虑到私人飞机、私人飞行新鲜有趣,搞点新闻报道也是公众喜闻乐见的。但媒体陷入了一种片面思维,好像中国就该变成美国,中国“飞行帮”就该拥有美国人“自由飞行”的自由。于是记者反复铺陈“飞行帮”不能自由飞行的困境,彰显他们的困惑,认定国家的空域管理滞后了。
  媒体替私人飞机拥有者代言,却打着“我们”的旗号,向政府传达所谓改革的民意,向国家要政策。记者们一直在向公众描述“我们”在私人飞机方面的困境,强调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向“我们”推销开放低空空域的种种好处。有电台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中国私人飞机还需多久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并预言“再过十年八年,很多老板能买得起这个飞机。”其实,私人飞机也许会走进很多老板家,但它注定了永远不会走进寻常百姓家。
  私人飞行在美国是一项小众权利,而在中国,“飞行帮”甚至连小众都不算。有报道说,目前中国有1600多人取得驾照,有私人飞机200多架,所谓开放低空的紧迫性,无疑只是对他们而言。既然低空飞行是这么一帮人的权利,把它描绘成“我们”的事业,就是夸大其辞。寻常百姓目前生存不易、自顾不暇,去帮1600多位超级有钱人争取权利,纯属多管闲事。
  我们应当首先确定我们的大方向:在私人飞机这个问题上,中国准备向美国学习,复制美国吗?私人飞行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项“公民自由”,带有鲜明美国特色。欧洲没有复制美国,日本也没有向美国学习。人类的航空活动是破坏地球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如果中国再复制一个美国,那绝对是地球的灾难。
  美国有几项制度,比如持枪的自由,被美国人视为命根子,但它们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开私人飞机上天,中国拿定主意向美国学习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