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2008-09-10 01:35:02)
标签:

杂谈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顾劼刚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8月

这是一本从名字到长相都极具欺骗性的书。

也是一本雷我雷得很深刻的书。

一开始以为很薄很好玩,一读发现读不懂,于是一搁就搁了几年。

直到大二的时候,才重新翻看。

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

真的太他妈无知了——这是我看完后的第一声长叹。

 

说个笑话。

当时想把书里面觉得有思想有内涵的段落摘下来。

同时把想批判想反驳的句子也抄出来。

后来发现自己干脆复印一本算了。

但是这本书就是我的,我复印什么呀。

 

再后来写了个读书笔记。

现在回头看这个笔记也甚浅薄。

聊附于此。



一九二三年,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讲授秦汉史,自己编撰了讲义,课程虽云“秦汉史”,而实则以汉代经学思想为核心一以贯之,旁涉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学术嬗变、具体史实等等内容。两年后,该讲义由上海亚细亚书局出版,题名《汉代学术史略》。一九五四年,中华书局再版此书,顾先生年纪已大,事务繁忙,只将字句略作修订,改题《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更换题目的原因,他在《序言》中交代得很清楚,“汉代的学术方面尚有很多的辉煌的果实”,比如天文、地理、历法、水利、农桑、经济、文字、训诂等以及四次重大的学术会议,而“这本小册子里既大都没有叙及,就贸然戴上了一顶‘汉代学术史’的大帽子,实在觉得不称。”

汉代学术的中心是经学。顾先生曾经在他的《〈古史辨〉自序》里详细描述过他的知识背景。从家乡苏州的清代汉学的悠久传统,到幼年课读四书五经,到进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从自己的祖辈父辈,到康有为到崔述。他对两汉经学极其的熟悉,甚至可以说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是从两汉经学中萌生出来的,他从两汉经学的谬误中建立起自己的疑古派理论。所谓《汉代学术史略》,其实就是顾颉刚心目中的汉代经学史;通过捋清汉代的经学,得以找出他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石。而其他与疑古理论建立联系不大的学术,则自然不会在顾先生关注的范围之内。

二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主要讲的是汉朝的经学,以及在经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经学本身有它自身的衍变过程,在顾先生的书里面,有一个十分突出的观点:儒生和方士的结合是造成两汉经学的主因。方士们宣扬的阴阳五行、五德始终、长生不老,对历代的君王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每个君王都希望自家的统治千秋万代,自己能够与山川同寿。儒生窥见了这一点,为了接近统治者,于是改变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开始大谈天命,把皇权神性化。而朝廷官员都从儒生中选拔,因此不少方士也读儒典,披上儒生的外衣。在这个基础上,儒生与方士渐渐融合了。经学便从中产生。方士化的儒生,或者儒生化的方士们极大地参与到朝廷礼仪、政治制度的建设中,于是有了封禅、郊祀、天人感应,有了明堂说、三统说、灾异说。

政治使儒生和方士结合从中产生经学,而经学又反过来影响到政治制度。这是顾先生这本小册子的基础。基于这一点,甚至可以敷衍出一部囊括大汉朝方方面面的政治史思想史来。但是那并不是顾颉刚先生本来的意思。按理,从秦始皇到汉景帝,是方士与儒生由分立走向融合的重要时期;汉武帝一朝,政制大兴,礼仪各备。这两点,本该大书特书,可是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却看不到。只是如实记载下了一些主要的史实而已。远不如其后的今古文之争,王莽受禅改德等内容详细。甚至不如一些貌似和政治经学无关的内容写得详细——顾先生曾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说“经”:“经的原义是丝线。许多简用丝线连贯起来,这叫做经;经乃是书籍的通名,并不含有后来所谓‘天经地义’的观念。”“(经书)用处不大。因为《诗经》里面的诗已不唱了;《易经》里面的占是我们不信的;《礼经》和《礼纪》中许多琐碎的礼节,看着也头痛;《春秋》中的褒贬予夺,完全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尊严,决不是现代的伦理;《尚书》里记的活动,动不动叫着上帝和祖先,我们的理智也提不起这种信仰了。这东西,实在只有一种用处,就是它的史料价值。”从起源到现实意义,彻底颠覆了“经”的权威。其实顾先生的本意已经呼之欲出了,可以用书中第十六章的标题来概括,那就是阐释“古史系统的大整理”。

顾颉刚先生研究秦汉政治与经学的相互影响,是为了证明经学的荒谬性,经书中历史的不真实性,把它们从两千多年的神坛上打落下来。简单地说,方士儒生们为了迎合皇帝天命德运的思想,大谈天道。而原有的古代典籍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临时新写一部书出来,又不能得到承认,怎么办呢?改!对原典篡改,加入有利于自己的语句。于是古籍中的历史叙述彻底被搅乱了。书中第九章《经书的编订与增加》,第十三章《通经致用》,第十四章《今古文学的建立》非常细致地描述了经书被汉儒篡改的原因、过程和后果。从而推导出他的著名的疑古派结论,上古史是层累地构建起来的。我想,这才是《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的最大的价值,才是顾先生苦心研读和思考的结晶。

三 讲义式结构的特点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篇幅精简,内容扎实。共分为二十二章,每章约千余字,至长也不出五千。章节之间没有时间甚至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只是将诸多问题大致排列出来,一点一点阐述而已,体现出了临时编撰的讲义的特点。总的来说,从第一章到第七章,大概说明了在阴阳家和方士的影响下,秦汉时期若干政治制度的建立,如封禅、受命改制、郊祀等。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说明了博士与儒生的由分开到融合,并一起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的那一套东西,从而产生出汉代的经学,并迅速蔓延开去,深入影响到两汉的若干政治制度、历史观念。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了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对于政治又发生了怎么样的作用。

因为本书源自授课的讲义,自然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概念。而顾先生本身也功底深厚,能够将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明了,深入浅出。先秦诸子哲学,从来是一个复杂佶聱的大问题。而书中第八章《黄老之言》,数页薄纸,竟把春秋战国儒、墨、道、法诸子学说的起源,相互的影响和调和,讲得清清楚楚——当然是在顾先生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内,他认为道家晚出,老子更在战国后期——并且每家的师承有明晰的理路可循,每派的兴衰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而谈到自来对专业之外的人们生僻的概念、字眼,如谶纬、今古文之争等等,更是妙笔生花,读来让人乐不释卷。

然而金无足赤。《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作为一个早期的讲义本,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他的篇幅简短和体制简陋。篇幅简短,则许多重要的观点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顾先生常在书中笔笔确凿地直陈刘昕妄改《左传》某处某处,又《史记》汉高祖斩白蛇一事为汉人窜加,却一字不说理由等等,事例频出,便显得武断。体制简陋,则没有注释,不辨引文,一些引用的文字不知道出处,不晓得来历,可为又一遗憾。不过考虑到成书的时代和背景,那么自然不必苛求。而读《古史辨》,便可得知更多的信息。

另外,顾氏之序向来有明显的学术思想宣传的特点,《〈古史辨〉自序》可推为代表,而本书的序文也不遑多让。洋洋洒洒篇幅远较正文各章节为长,内容亦十分翔实。属于典型的学术思想序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飞狐外传
后一篇:不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