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女孩刷屏”背后的男人,才是一个时代的良心!

标签:
晨雾高考教育大眼睛女孩希望工程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大眼睛女孩刷屏”背后的男人,才是一个时代的良心!
26年,他用一部相机,改变了553万孩子的命运
晨雾 / 转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ID:YeeMedia)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其它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还记得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吗?
最近,她当选团省委副书记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c295b686da963687db68d82031bece96x640x425x50.jpeg
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全国人都记住了
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苏明娟
和这双清澈黑亮、充满渴望的眼睛
她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
这26年来,她上了大学,进了银行上班
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生命中每一次重大的时刻
都会吸引全社会的关注
今年12月15日
在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
34岁的她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再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a68c4e0b3f6bee214e97edd93a206b8dx550x367x22.jpeg
她的命运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
但少有人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
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
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
26年前,正是他的眼睛
发现了“大眼睛”
作为希望工程背后的摄影师
他改变的何止是一个女孩的命运
更是553.6万中国孩子的命运
他的名字叫——
解海龙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0baa315e0a055722d45988da43384db7x690x989x70.jpeg
从1991年起
为了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解海龙走遍了中国26个省128个贫困县
拍摄了上万张珍贵的照片
行程2万多公里,堪比红军长征
但是,他拍摄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救助,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建起了希望小学!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ba8d8bbc5e1ac7fc4131fc5d3e1a753ax850x1275x183.jpeg
当20世纪末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
人人都忙于歌功颂德时
他是第一批将目光投向中国农村的人
并用影像的力量推动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更是一个时代的良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48e178a80500f6188a832c29f7ab7a4dx1024x691x145.jpeg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06a25987e2be0f98cafc7c5ca2151a00x1000x680x154.jpeg
NO.1
人生的第一部相机
1951年,解海龙出生于河北
17岁参军,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
20岁,分配回北京工作
1984年,进入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宣传部工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056aedd40494e4f8a22f69d07eda7f17x1054x878x55.jpeg
解海龙真正迷上摄影
是因为“四五影展”
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
因为“四人帮”压制群众悼念周恩来
清明前后
上百万学生和群众自发聚集到天安门
献花篮、贴传单、作诗词
进行悼念活动
这就是著名的“四五运动”
事后,一批群众被捕
那个年代有相机的人还很少
几个拿着相机拍照的人
也都被抓了起来
直到1978年平反
当时拍的照片才以影展的形式被公开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f07a4e1477444cf34825a4ffc14655cfx500x346x42.jpeg
《团结起来到明天》,吴鹏 / 摄
解海龙去看四五影展
第一次被纪实摄影的力量震撼到了
回家后,他几天睡不着觉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无论如何都要买个相机,
我也要拍这么好的照片!
那之后,他就天天寻思着攒钱买相机
1979年,第一次涨了工资
每个月涨7块钱,一次性发下来一年的钱
他突然有了一笔80元的“巨款”
妻子寻思着用这钱给他买一件大衣
解海龙却说:
“你看咱孩子现在才几个月,
我从这时候开始给孩子拍照,
一岁、两岁、小学、初中,
等他长大了咱给他出一本画册,
多有纪念意义!”
妻子一听,问道:“那我呢?”
解海龙:“那,那,那当然也给你拍!
你现在二十多,
我拍到三十多四十多五十多……”
妻子又一听:“那成!”
就这样“连哄带骗”
人生第一台相机到手了——
海鸥牌的,87块5毛钱
NO.2
获奖专业户
相机有了
解海龙又买回来一堆教摄影的书学习
并且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
每个月至少要发表3张作品!
到1984年,他已经拿下了
三个全国摄影大赛的一等奖
到1989年,获奖作品就有400多幅了
其中100多幅还是国家级的
得的奖多了
解海龙总结出一个套路:
要想在报纸上发表,
你拍的东西一定要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鲜花啊,生活美好啊,妇女儿童这些
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一定要主旋律,正能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726cded01fb7aeb3097a652f1a34e322x640x910x94.jpeg
《新学期》 1982年9月,北京市崇文区法华寺小学,孩子们高兴地领到了新课本
那几年,因为得奖多
解海龙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
直到遇见一位部队转业的摄影老师刘加瑞
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直言不讳地说:
你拍的这个片子有点浅,不深。
即便是赞扬一个事,
你也不要这么肤浅地去表现,
藏则深,露则浅。
比如说我要拍你,
直接这么拍,
和我在镜子里反光出来你的影子都不一样。
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
摄影有歌颂的,
但它更大的作用是传播、记录,
更多是传递一种信息,
给人一种感染,一种思考。
一席话彻底击中了解海龙
事后,他翻阅了世界上经典的战争摄影
再反观自己拍的,只想说两个字:
甜俗
解海龙迷茫了——
“摄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他要去寻找一个答案
NO.3
“什么是摄影?”
1987年,这个答案浮现了
这一年,解海龙去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广西融水
他本来是去拍少数民族过节的
偶然听到广播,说那里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
解海龙一下子敏感了起来
既然薄弱,我就去看看怎么个薄弱
于是走了80多公里,去了一个寨子
进到寨子的学校里
听到一个教室传来朗朗的书声
慢慢推开门
一眼看到一个女老师
背着一个孩子正在上课
解海龙一下子激动了
立刻换了个广角镜头抓拍下这一幕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1793a3867d796d79ceaf23c41af4389cx720x480x60.jpeg
后来,解海龙打听到
女老师名叫戴红英,28岁
有两个孩子
大的2岁,拿绳子拴在家里不让跑远
小的5个月,就背着上课
在南方,很多女人都这样
要照顾孩子又要干活
所以到哪里都把孩子背着
教书也是,干农活也是
另一张照片是在唐山拍的
1987年,唐山大地震恢复后
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伤残运动会
来了很多大地震后的伤残运动员
解海龙在入场式上
看到一个没有腿的小伙子
用膝盖在走路
还挥动着帽子向看台上的人致意
那种精气神一下子抓住了他
解海龙拍下这一幕,为之命名为
“雄壮的入场式”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b363cef44d164e0310fc77654702ec9fx800x550x94.jpeg
广西女老师和唐山运动员的照片
后来都拿了全国的一等奖
但是这一次
大家对解海龙的评价不太一样了
“有深度了!”朋友们都说
他总结了很久
终于明白了老师对他说的话——
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
好的摄影作品会提出问题
会让人迫切想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
尤其是想知道这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将来会怎样?
最好的摄影作品
会推动社会去解决问题
那一刻,解海龙开始向往当一名记者
NO.4
很多照片
他都是一边拍,一边哭
1990年代
北京的发展正轰轰烈烈
解海龙却做了一个决定:
要去拍中国农村!
他向文化馆馆长请假
说想去农村调研一年,课题都想好了:
中国农村20世纪末叶基础教育现状调查
馆长:想法不错,经费怎么办?
解海龙:经费我自理!
馆长想了想,大笔一挥就批了
1991年4月,解海龙上路了
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哪里穷就往哪里钻
吃饭买一毛钱的饼,一毛钱的鸡蛋汤
一顿饭两毛钱搞定
晚上就找老乡家寄宿
运气好能搭到拖拉机或驴车
运气不好只能靠腿,一天走几十公里是常事
一年下来,他跑了12个省
28个国家级贫困县
去寻访那些最渴望知识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694660dafebdcff502da12253d297b21x490x326x27.jpeg
解海龙为自己拍的一系列照片
定了个主题——“我要上学”
每到一个地方
他就跟着当地的小孩
一起去上学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ff93d026d3c9b8d2d0cc0036280e4c63x980x653x162.jpeg
▲ 2007年9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库依乡,上学路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24aeca5014f7d39633ef1c593ee3fb1fx1024x683x147.jpeg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扛着桌凳去上学的孩子们
到了学校后
再去“参观”他们的教室
如果不是亲见,解海龙做梦都想不到
“教室”还能是这个样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8309607692179365001251f7e48a9d6dx720x482x72.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79d0352d2e599b8d16b61884746240fex720x480x77.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9f755eb1df03b43f392ee32f2635e734x720x475x65.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646c657d0ac1254d1938b3cbfe4482d9x720x482x72.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5ba6c1482f012934b9910e105c8813c5x534x800x75.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5da53a3c2494a02ec6b393dd6739f75cx537x800x77.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1cf658d1a65f3a79f1bdf68a9ec3ef31x533x800x91.jpeg
▲
很多照片
解海龙都是一边拍,一边哭的
冲洗出来的时候
还要再看哭一遍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304a50530b0100e414ebec7f78bc82cex535x800x52.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591bfd09cc47d347828a136385e2f2c3x720x478x44.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8929c2b9d31f7c2c201db2032833f0acx720x480x75.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d7f9bb85db0333e403b0dd252bd029b9x535x800x91.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5282005db48b1906bdb13b8f7c4e5f8ax720x479x49.jpeg
▲
虽然条件艰苦
但是孩子们热爱读书的画面
又常常令他感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949378726167e6d37cb4ee4da73d9182x536x800x119.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16922c8a1a3a2f2b6f58eb01a34d51c2x720x481x61.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085021f89a8ff3a116211bd2dc9d2914x720x483x75.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411e7c9d61f77d6271caaf80839092afx720x481x57.jpeg
▲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a4230b6984045e1258fb6cf3cfbcf77ax720x480x85.jpeg
▲
1991年4月
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
解海龙来到一年级教室
想拍一张“上课聚精会神”的孩子
一抬头,一双大眼睛陡然映入眼帘
一下子让他的心揪了一下
解海龙毫不犹豫按下了快门
这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大眼睛”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529d83dd2c60c795d581d6de6234e0cex533x800x38.jpeg
1992年
解海龙把这一系列“我要上学”的照片
交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
“希望工程”项目
“大眼睛”那直勾勾盯着人看的眼神
几乎打动了青基会所有人
一致被选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6b453f5487dc9430ea3f2b4c1fdca7fbx714x449x56.jpeg
靠着这一组照片
“希望工程”一炮打响
照片发表后第8个月
捐款已达到一个亿
各大媒体都整版整版地发表解海龙的作品
邓小平亲自题词
影展从国内各大城市
一直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0f540b2d14613b00e10dc08f4e732788x640x419x55.jpeg
1992年,《希望工程》摄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观众们纷纷捐款
1994年
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大型义演
解海龙的56张照片
同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他也因此成为在人民大会堂
举办纪实摄影展的第一人
“大眼睛”这张照片也注册了专利
一度贴满全国大街小巷
几乎成为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
2006年,在华辰秋季拍卖会
中国第一个影像艺术拍卖专场上
“大眼睛”以30.8万元
创下专场的最高成交价格
这笔钱,解海龙全部捐出
在西藏捐建了一座新的希望小学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3c3730b8d0b10dbd9aca893b73e733e0x448x464x32.jpeg
长大后的苏明娟和“大眼睛”
截至2016年底
希望工程总计接受捐款129.5亿元
资助学生553.6万名
盖起19388所希望小学
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失学救助项目
并最终推动了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8de380eb3a09171f178a4f7e887740e9x1000x667x156.jpeg
2006年9月,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库依乡中心学校,孩子们盼望早一天在新建成的学校上课。
当初,这些照片公开的时候
也有不少批评声
有人说他拍的东西非穷即苦
都是社会阴暗面,影响国家形象
解海龙每次听到这种声音
都会特别激愤:
还他妈废什么话啊!
孩子连学都上不了了,还要那个面子干啥?
你现在少盖学校,
将来省下的钱就得盖监狱!
在他心中,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
如果亲眼见过这些孩子的生活
就绝不可能坐视不管
NO.5
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
他们的缘分
1992年,解海龙进入《中国青年报》
如愿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
做记者的10年里
张家口大地震、阿尔山大火、98抗洪
他都第一时间冲到第一线
更被评为“全国十大青年摄影记者”
他一直没有停止希望工程的拍摄
每隔5年,都会回访一次曾经拍过的孩子
1996年,他回访一所河南的小学时
看到一个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女孩
解海龙走过去询问,女孩竟哭了起来:
叔叔,我再过几天就要辍学了,
家里没钱,没法再读书了。
解海龙问了她的名字,和她拉勾
约定一定会让她把书读下去
回到北京后,他立刻联系人帮助这个女孩
女孩名叫高慧媛
后来一直读到了美国芝加哥的博士后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22caf64e550e95e498a8a72b09bda3b8x376x246x29.jpeg
2000年,解海龙在湖北
遇到了一个叫落落的小男孩
因为先天唇腭裂,落落被父母遗弃了
后来被一位60多岁的婆婆收养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09f4ac479b1f9a0d2d47fc62149c06bfx378x580x54.jpeg
一个唇腭裂孩子
如果到了七八岁还没有接受手术
最佳治疗时机就错过了
解海龙辗转帮落落联系了慈善机构和医院
很快为他安排了手术
后来,他为落落拍下一组照片
名为《落落的微笑》
这组照片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后
被来访中国的老布什总统知道了
于是特意去看望了落落
当时老布什单膝跪地
解海龙为他们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1fd5fbf07b2cd89f35fc0b82d1faf120x443x600x60.jpeg
当年,和大眼睛一起
作为希望工程第一批公益宣传照片的
还有两个男孩
“小光头”和“大鼻涕”
“小光头”,大名张天义
后来从盐城工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
成为一名企业的技术骨干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43eb8e9ea622155b3d9cad6cd3c73c37x720x481x31.jpeg
“大鼻涕”胡善辉
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b08cd6ab0f14959118c0bd258044554fx850x1275x183.jpeg
2005年5月
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
在北京相逢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a6080c82ca3a79e3d4399c5f95c8945ex550x421x32.jpeg
在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院内
他们和解海龙也久别重逢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c51c0260c2064e77bc163e160158347cx450x315x33.jpeg
26年来
解海龙和许多孩子都保持着联系
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尤其是对大眼睛苏明娟
一直像父亲一样关爱
因为希望工程
苏明娟突然成为了“名人”
这对她其实造成了很多压力
解海龙一直在耐心引导她
2005年
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专业毕业后
一度非常困惑,当时她想:
是大眼睛和希望工程成就了我,
我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帮希望工程工作,
为更多的孩子呼吁呢?
最后,解海龙对她说:
孩子,感恩不一定要把做善事当成工作。
我当初在文化馆,后来当记者,
不是也能做善事吗?
他鼓励苏明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也是在他的建议下
苏明娟选择了去银行做自己专业的工作
后来,苏明娟成家生子
孩子出生的时候
解海龙的太太还特地给她包了红包
如今,苏明娟也经常做公益
每年都会资助别的孩子
成功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捐助者的转变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1e212b39bd97eb86031b0486407bb716x722x479x58.jpeg
苏明娟幸福的一家
曾经在一次节目中
白岩松问解海龙和苏明娟
“你们俩人是谁改变了谁?”
苏明娟说:我和叔叔都改变了。
解海龙却说:她把我改变了。
在解海龙心中
如果不是大眼睛和这些孩子
他可能不会走上纪实摄影的道路
20多年过去了
他庆幸他拍下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他们没有把一个城里的孩子弄过来
穿一件破衣服,喷一点眼泪
喊我要上学
他说:纪实就是纪实。
用影像去纪录一个时代
用影像去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是他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最崇高的使命!
信息来源:2017-12-22
ID:Ye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