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浙江模式”不仅在拯救物理

标签:
晨雾高考教育拯救物理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高考改革“浙江模式”不仅在拯救物理
晨雾 / 转帖

【阅读提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浙江模式”不仅在拯救物理
光明网评论员:在教育公平的话题里,高考改革是永恒的“爆款”。
最近,不少媒体都在热议“浙江模式”:11月28日,浙江省公布了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方案。据了解,目前各科目人数都能满足高校相关专业的选拔要求。但从发展趋势看,物理科目人数在下降。浙江提出,从2019年招生起,将引导高校理工科相关专业把物理作为选考科目。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地的试点结果,对于全国层面的招考制度改革,必然具有样板意义。“浙江模式”里最亮眼的一点,大概是“根据高校授理学、工学学位专业近五年在浙江省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人数确定,物理科目保障数量为6.5万。当物理选考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6.5万,将以6.5万为基数,按规定比例计算各等级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
这个说法比较抽象。说白了,就是解决了物理科目因高考题目常年“高处不胜寒”而带来的赋分吃亏问题。以往,物理难考,分数不高,害得不少学生纷纷投奔生物、地理等阵营,结果也是很让人担心的。今年9月,国内媒体密集报道过这件事:实行“3+3”新高考模式后,今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这股风气甚至蔓延到了今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北京,学校的规则说明会刚结束,就有不少家长在讨论“能不能不选物理”。
为什么纷纷从物理阵营倒戈?道理很简单啊,因为“不划算”。考生和家长们在选科的时候,自然有性价比的考量。这个时候,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校准其间的“小心思”,基础科目马上就会被列入黑名单,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边缘科目”。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自有其扛鼎之力和无限诗意。如果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翻过温伯格的《终极理论之梦》,习过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而不是仅仅知道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一枚苹果——无须讲多少大道理,自会了然物理在工具理性之外的大存在、大美好。遗憾的是,即便在我们正儿八经探讨基础教育物理学式微之困境的时候,仍囿于工具导向,跟孩子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比如创造大国,比如实体经济。
定调的“浙江模式”,其实是让赋分更公平,不会因为难度系数而出现失衡失公的洼地效应。这个政策出来之后,不仅让物理尖子生吃了定心丸,其实也让各地高考制度改革有了参照系:第一,“浙江模式”还强调了一点,“其他科目如出现类似情况,参照建立相关保障机制”。换句话说,最大限度禁绝了因考题难度而让考生在竞争中失势的可能。这对于高考公平来说,是最底线的查漏补缺。第二,“浙江模式”在时下成为公共议题,大概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高考公平首先要体现在试卷的“难度公平”上。赋分固然是一个方面,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各地高考物理常年“难死人不偿命”、而面对此般怪现象教育直管部门又很难做好过程控制?
有个共识,算是公道在人心:物理学科遇冷,高考命题可以摊手耸肩吗?
每门基础科目,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要保障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的科学与公正。毋庸讳言的是,高考分省命题后,有些地方年年调整年年折腾,乃至成为家长和学校的心病。公众对“浙江模式”的公平性点赞,恐怕更是希望中国招考制度改革能早日摸完石头过完河,让大家的心不要悬在善变的制度和考题上。
信息来源:2017-12-02 光明网 / 时评频道 / 光明网评论员
http://share.gmw.cn/guancha/2017-12/02/content_26982212.htm
相关报道:12月1日光明日报: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
“浙江省对高考改革做出的这一调整完善,是务实的,也是基于对高考改革负责任的态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
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浙江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承担着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任务。三年的实践证明,高考综合改革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改革试点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认真评估、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完善深化,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正确处理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与个人志向兴趣选择的关系、高校育人方式改革与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科学选才与维护公平的关系,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合力,以高考改革促进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
作为全国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浙江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相关专家、校长又有怎样的看法?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率先建立物理选考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基本需求
《意见》规定,针对当前学生选考科目实际,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物理是理学、工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事关国家科技发展核心竞争力。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引导学生选考物理,确保国家人才培养最基本需求。其他科目如出现类似情况,参照建立相关保障机制。
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是健全选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科目选考人数出现下降趋势时,为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和国家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须采取调控措施。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既有助于为国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基本生源,又有利于给考生稳定预期,解除后顾之忧,为考生真正按个人意愿自主选考提供基本保障。
“此保障机制要‘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也是新高考改革的出发点之一。”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表示,“‘赋分办法: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证了选考物理的同学不吃亏,解除后顾之忧。如实际选考人数为保障基数的90%,则最低一位物理选考的分数为52分,而非43分。本赋分方案实现了选考人数超保障基数时的平滑过渡;在低于保障基数时,不仅抬高了最低分,同时保障高端分数人数不减少。”
防止学校“赶进度”,调整学考选考时间
“这次浙江调整、完善高考改革方案,顺应了舆论的呼声。取消高二的选考安排,将选考安排在高三,这让高考改革更适应目前高中教学的实际,可防止学校‘赶进度’‘抢跑道’。”熊丙奇认为。
《意见》对学考选考考试时间及报考规定做出调整。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学在当前条件下,按教学规律组织教育教学的需要,主要吸取了中学校长、一线教师的建议。
杭州二中校长尚可指出, 一年两考的时间由4月和10月调整至1月和6月,即考试在每学期末前的2至3周进行。如此,便改变了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教学组织形态,改变了一学期长短两学段两种教学计划和安排的状况,重新回归到了期末进行考试,使得教学计划和安排仍能以学期为基本单元进行。同时,校运会等常规大型活动也有了合适的时间安排,特别是志在学科竞赛的同学不因为了规避10月考试和竞赛时间的冲突,而一定要往前赶至4月考试,仍可两不误地正常选择考试。
尚可认为,把学考选考联合考调整为分开考,可以很好解决联合考时因选考学科原始分数由该学科学考卷和附加卷分数之7∶3比例组成而带来的区分度欠高的问题。分开考后因学考只考一次(当然不合格可补考),使学生考试总次数不仅没有因分考而增加,反而还有所减少。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调整使得高一期末首次学考科目不必太多,而规定不超过3门,从而使高一开课的科目及课时总量能适当减少,有效减轻高一学生负担,有效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和过渡,利于学生提高高中适应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提高和超越。
学生全面、个性发展,需要高校和中学协同
近三年来,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詹真荣带领师生团跟踪调研“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根据调查,受访者总体认为,浙江新高考改革命题逐渐成熟,正在弱化“唯分数”倾向,特别是“三位一体”等全新招生方式,使得高校把招录学生的高考分数与生源素质挂钩,不再以单一的高考分数评价体系评价、录取学生,有利于从源头上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科目设置,实行选考是扩大学生选择权的重要举措,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但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需要高校、中学协同合作,共同努力。《意见》在总结三年试点经验基础上,从三方面采取措施,综合施策,健全选考机制。一是要求高校按照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科学选拔考生,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二是要求中学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正面引导,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保护和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三是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
熊丙奇表示,大学的招生、培养改革,也直接影响高考改革的推进。另外,中学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规划能力。
(本报记者 陆健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1日 11版)
信息来源:2017-12-01 《光明日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12/01/nw.D110000gmrb_20171201_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