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招动态排名录取 180万考生明明白白上大学

标签:
晨雾高考教育内蒙古动态录取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内蒙古“动态排名、精确定位”高招录取模式运行9年
180万考生明明白白上大学
复读生从2008年的23%下降至2012年以后的7%;新生报到率从以前的91%提高到现在的超99%
晨雾 / 转帖
《工人日报》(2016年08月05日 06版)□本报记者李玉波
又是一年高校招生录取的季节。这本应是全国各地招生部门最“热”的时节,然而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的大楼前,没有学生和家长聚集,没有警戒线和警卫值守,这个承担着内蒙古18.4万名考生录取工作的机构一直“门庭冷落”。
这一变化正源于内蒙古推行的高考报志愿系统带来的“动态排名、精确定位”高招录取新模式。这一模式运行9年来惠及了内蒙古180万高考考生,内蒙古考区也是全国唯一的实时网报考区。
信息不对称,是填报志愿失误的根本原因
这几天,李建正在帮妹妹填报高考志愿。他对妹妹能用“动态排名、精确定位”高招录取的新模式进行网络报名,很是羡慕。
2005年,他高考时填报志愿就如“盲人摸象”,超过一本线70多分的李建原打算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知己不知彼,关注不到其他考生的信息,为了能上大学,他选择了一所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大学。
“当年我知道我的分数能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后,差一点选择复读。”李建说,现在还后悔自己当时填报的高考志愿。
由考前估分报变成考后知分报;由一次报一个学校扩大到一次报几个学校……我国高考报志愿系统一直在改进,但始终没有解决考生报考失误、学生“高分低就”和“低分高就”的问题。很多时候,高考填报志愿就像一次赌博:2014年,清华大学在安徽省招生,位列第10名;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在广东省缺档,上了一本线的学生填报志愿就可以投档。志愿填报失误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主任韩荣飞说,信息不对称是填报志愿失误的根本原因,填报志愿信息不公开,犹如“障眼法”,让考生无所适从,考生“高分低就”、“低分高就”现象屡屡出现。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网上填报志愿从2005年就开始试点,在专科补录阶段进行网上填报志愿,但那时的网上填报志愿还与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都是在网上静态报名,未提供动态的实时排名情况。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设备的完善,2006年和2007年逐渐在本专科各录取批次第一志愿后的各志愿进行了网上补报志愿,并视情况提供各时间段的排序情况。2008年又扩大到本科一、二、三批各志愿全部实施实时在线的网上填报,并全程提供院校排名情况查询。
从2008年开始,内蒙古实施“动态排名、精确定位”录取模式改革,信息全程公开透明,考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可以查询到本人在所报院校及第一专业的分数排名和平行分人数。同时,考试中心每隔一小时发布一次当前报名情况的统计信息,考生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随时修改志愿,直到基本确定自己可以被录取为止。
此外,为了避免网络拥堵和高分考生变动志愿影响低分考生,内蒙古在网报志愿期间实施分时分段控制,相对高分段先结束,相对低分段后结束。
据记者了解,我国有些地区复读的高中生占参加高考比率近20%,其中12%的学生是因为对填报的高考志愿不满意。大批新生不去大学报到,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韩荣飞说,“动态排名、精确定位”高招录取新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考生不仅知道自己填报志愿的情况,还可以知道其他考生的填报志愿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性,考生志愿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实现了考生考试成绩和选择学校的高效对接”。
杜绝“高分低就”或“低分高就”现象
呼和浩特考生冯鑫今年考了619分。回想起自己高考填报志愿的过程,她依然记忆犹新。上午9点,她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首先填报上海财经大学,但她并没有离开,“因为要随时查看我的专业排名和其他几所中意学校的报考情况。”冯鑫点击了“专业实考分排名”和“专业投档分排名”后,不断刷新自己的专业排名。“直到上午11点,我依然排名在前几名,当时觉得心里很轻松。但下午我再次刷新自己的专业排名时,发现我的排名已经跌出实时排名系统,立马紧张了。”
随后,冯鑫再次进入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网上填报志愿专栏”,查看最新公布的“网报情况统计信息”,找到自己备选的武汉大学,点击进入,有关该校各专业的计划数、按院校投档比例投档线上已报人数、预计1∶1录取最低分以及学费、办学地点、专业备注等信息一目了然。
冯鑫说,“改报志愿成功后,我又不断刷新专业排名,看到自己持续保持在前几名,我才松了一口气。”最终,冯鑫如愿被武汉大学录取。
韩荣飞介绍,从填报志愿到最终录取,招生部门向考生公开、公示、查询的内容有60多项,例如录取结束后会对投档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进行公示,考生的基本信息、考试情况、志愿信息以及录取情况全部出现,让考生明明白白上大学。
高招录取模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考生和家长靠估计、推测和经验填报志愿出现的“高分低就”或“低分高就”现象。内蒙古高分考生的落榜率和复读生比例明显降低,复读学生从2008年的23%下降至2012年以后的7%,远低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改革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院校生源的质量、数量一直相对稳定,重点高校录取分数线更是从未“沉底”,新生报道率从以前的91%提高到现在的超99%。
韩荣飞认为,内蒙古实施的高招录取模式,通过为考生提供动态排名等信息,充分保障了考生的知情权。从某种程度上讲,内蒙古深入实施高考录取模式改革,是主动把手中的权力资源交给百姓。这一改革从根本上遏制了权力寻租的现象,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信息来源:2016-08-05 《工人日报》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6_08/05/GR0603.htm
晨雾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