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3.pstatp.com/large/2f3000156ad80b768c1
随着各大试点高校公布自主招生简章,一年一度的“自招”大战已经打响,给人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觉。这里的“人不同”不仅指的是考生不同,有时也可说明招生队伍的不固定。
招生队伍不固定的表征,首先就是招生负责人的更替。最近,清华大学就更换了学校招办主任,原招办主任于世洁调任学校校长办公室主任。校办也算是高校的内部“中枢”,每当校长调研、座谈、出席活动时,身边总能看到校办主任的身影,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也就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凸显了校方对于世洁工作能力的认可。
实际上,在高校内部,招生、就业、教务、组织、宣传等部门是经常“出干部”的地方,清华也是如此,此前的两任招办主任孟芊、于涵就分别去了福建、四川出任地方干部,目前也已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在国内高校,招办主任一职更像一高校中层干部漫长职业生涯的一个“中转站”。有的大学就要求招办主任像其他中层干部一样,在招生录取领域工作数年后必须转岗,交流到别的部门,有的甚至是和别的部门进行干部对调。
中国政法大学就是如此,此前,该校招办主任刘琳琳和党委宣传部部长刘长敏就完成了对调。虽然我不知道其中的具体缘由是什么,但当时觉得挺可惜。毕竟,在徐显明校长宣布学校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分配,引发社会对于高考招生地域公平讨论时,刘琳琳就已是学校的招办主任,轻易调到宣传部门这一与招生联系不甚紧密的部门,实在浪费了她的多年积累。
而2013年接替贪腐落马的蔡荣生就任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的王鹏,在尽力避免人大招生成绩因此事下滑后,去年又和东校区筹备办公室主任王小虎也进行了对调,由王小虎出任新一任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
显然,人民大学管理层可能是吸取了蔡荣生贪腐一事的教训,认为招生、规划建设等学校“实权”部门中层干部不能长期连任,否则容易从制度上给干部腐败的机会,需要让他们几年换个地方。
然而,我们要清楚,杜绝招生腐败还包括加强招生公开、完善考试环节、有效利用监督等诸多措施,不能一味将希望都寄托在调动干部岗位这样的组织措施上。
与令人深恶痛绝的招生腐败相比,我们需要同样担忧,国内高校招生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大幕徐徐升起,往日“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两依据、一参考”的新模式,高校招生也将逐渐不仅仅盯着硬生生的高考成绩,而需要同时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面对改革新形势、新局面,高校招生队伍如果要继续在招生方面为学校建设做大贡献,或者利用新一轮高考改革实现“弯道超车”的话,就需要作出积极改变。
但究竟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卷入,则需要制度的引导。需要清醒的是,加强招生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求是此轮考试招生改革的自然趋势。起码,招生团队需要思考、研究如何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对学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考科目的要求,如何对待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等。
同样的,在招生队伍逐渐成长起来,如何留住他们,包括留住招办主任等高级官员,发挥他们在团队中的领导、带动作用,进而扩充常规及“编外”招生队伍规模和水平,开展更多的主动招生宣传、对接、走访等活动,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
对于上面提到的国内招生团队专业化和职业化困境,美国顶尖高校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与国内高校招办依托在教务、学生等部门下,往往只有两位数乃至个位数的人数相比,他们拥有更为独立、庞大的招生团队,有的学校还会将招生和资助、奖学金纳入一体,同时配备更为充裕的招生经费。
从人力建设专业化来看,美国招生团队人员学科背景也更为专业,他们多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士,即便不具备专业认识,也经常需要在招生季开始时,接受几周的高强度专业培训。
由于美国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普遍实行“整体性综合评价”招生,招生团队需要阅读大量的申请材料并组织面试等环节,所耗费的精力和应付的工作量也比国内的招生团队要大,但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乐此不疲,有的还将招生当做毕生追求,拥有更为持久的职业生涯,有的甚至还在招生岗位上光荣退休。
这样的工作年限和由此积累、历练的招生经验,是中国高校招生同行们所不能比拟的。不过,由于中美国情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单纯将美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移植、嫁接到国内也是不现实的,例如国内高考改革的成果就不是美国的“整体性综合评价”制度,取消统一高考也是不太现实的。
然而,为了更好促进高校迎接新一轮高考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提高招生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引导高校招办负责人延长职业生涯,不硬性规定其在几年后必须转岗交流,不失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毕竟,招办主任是招生团队的领头人,如果干得好、干得久,将起到不可比拟的带头作用。
在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去年9月组织的“中美顶尖人才选拔体系研讨会”上,就有高校招生负责人在现场向美方代表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内招生工作人员在做一段时间后就需要转岗的担心和困惑。
“我了解你所提到的这种情况,招生人员一般会被分配某一项职责,做一段时间后,再轮岗。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个人认为不好。”斯坦福大学招生及助学金主任Richard
Harding
Shaw先生说,因为经验很重要,这样才能管理好整个部门,让它高效运转,完成评审工作,“同时,我们跟教师、相关委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因此,这个在美国高校招生领域工作长达40多年的资深招生官说,专门从事招生工作的人员是很重要的。
我也希望,国内高校的校领导们,能够重视这种经验之谈。
信息来源:2016-03-20 今日头条 学堂陪读
http://toutiao.com/i625784612506828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