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名村”为何不信读书无用论

(2016-03-02 13:18:12)
标签:

教育

高考

晨雾

农村

大学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高考名村”为何不信读书无用论

 

晨雾 / 转帖

 

    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至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大河网229日)

 

    “农民工二代”已成为研究农村问题的重要课题。学者梁鸿在《中国在梁庄》《走出梁庄》中,还原了不少农村青少年的人生轨迹,即过早辍学——打工——结婚生子——打工,由此循环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就像新闻中的薛屯村,家长就经常对孩子说,“我们是农民家庭,学习是你到外面开阔视野的唯一机会。”如此一来,对教育的重视,也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张松超 《 中国青年报 》( 20160301   02 版)

 

信息来源:2016-03-01 《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6-03/01/nw.D110000zgqnb_20160301_5-02.htm

 

大河网相关报道:

新乡卫辉有个“大学生村” 出了200多名大学生

 

“高考名村”为何不信读书无用论

 
  记者 张延 文/

 

  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跳龙门”才能看到精彩世界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些让许多学生家长羡慕的大学,在薛屯村,却是村民们聊天时经常提到的名字,因为有许多村民的孩子,就在这些大学读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每年都会成倍增加。在这里,家家户户比的不是吃穿,而是看看谁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因为这不仅是家庭的荣耀,更是孩子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

 

  汲水镇薛屯村位于卫辉市的北边,紧邻107国道,全村农业人口1500多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薛屯村村风淳厚,村民质朴,村民们宁愿守着几亩耕地,也不愿去企业当工人。仅靠农耕,村民们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贫。所以,这里的村民将上大学当成了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1981年的夏天,村里有十几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回忆起当年村里第一年有人考上大学,村支部书记王凯依旧显得非常兴奋。他说,那一年他也参加了高考,因为分数不够落榜了,他的同班同学考上了。后来,他的这名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而他因为没有上大学,到一家小企业里当了一名会计。这件事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后来他当了村支书后,对教育格外重视。

 

  村两委多年重视教育

 

  在薛屯村生活,基本上听不到邻里之间吵架,民风淳厚是该村最大的特点。村小学原校长郭延生说,二十年前他当校长的时候,当地一家大型造纸厂家属院的居民,执意要把孩子送到薛屯村小学上学。家长们告诉郭延生,他们经过多方了解,薛屯村村民朴实,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该村上学。

 

  家长的话毫不夸张,当年薛屯村小学在整个乡镇13所小学里,排名经常是前三名。乡镇教办的一名负责人曾开玩笑说,他们乡镇的初级中学就是给薛屯村小学办的,因为乡镇初中的拔尖学生全部来自薛屯村小学。

 

  多年来,村两委对教育非常重视,村小学慢慢地从土坯房变成了现在崭新的两层教学楼。去年底,村小学再次得到扩建。王凯说,村里没有其他发展资源,多培养人才,多出大学生就成了村两委的使命。正是这样的理念,薛屯村多年来,没有一个学生中途辍学,也没有一个学生因贫退学。

 

  近两年,乡镇小学生源流失严重,但在薛屯村,小学却很少有学生流失。

 

  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王凯说,村里最牛的地方是村委会正对面的薛屯小前街。之所以牛,是因为不到200米的小前街,竟然出了十几名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这条街,家家户户比的不是吃穿,而是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

 

  王泽海是这条街上一名普通的村民,如今他却成了全村的榜样。王泽海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大儿子郑州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女儿郑州大学本硕毕业后又考上了北京大学博士。

 

  王泽海的隔壁是村民牛德芳家。2011年,牛德芳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当时学校免除了他所有学费。目前,这名昔日的农村娃供职于成都政府机关。

 

  在这条街上,还有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学生。用家长范双林的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我们没有什么教育经验,就是告诉孩子,我们是农民家庭,学习是你到外面开阔视野的唯一机会。”

 

信息来源:2016-02-29 大河网

http://news.dahe.cn/2016/02-29/10649578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