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生查看高考阅卷为何不可行

(2016-01-08 15:23:51)
标签:

教育

高考

阅卷

复查

舞弊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纵深话题

考生查看高考阅卷为何不可行

 

晨雾 / 转帖

 

熊丙奇

 

    2015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江苏泰兴第一中学考生小闻发现,历史成绩竟然是C等。平时历史模拟成绩一向得AA+的她,怀疑自己的考卷被评卷老师误判了,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及其主管部门省教育厅提出申请,要求查看自己的考试答卷。考试院答复称,学生不能查看答卷。为此,小闻一纸诉状将省教育厅告上了南京中院,目前,南京市中院已经正式受理此案。有人认为,允许学生查看试卷,其实是一种监督机制,况且现在都是网上阅卷,在技术上也不是什么难事。也有人认为,考生都来阅卷很可能会导致乱象,在无形之中增加工作难度。

 

    学生得知考试成绩后,要求复查,按政策规定,这是允许的,但复查通常只复核评分是否加错、考分是否登记错误,而不会再对试题进行重阅。对此,不少舆论呼吁应该允许考生查看试卷,同时对有疑问的试卷进行重新阅卷,这貌似可以建立监督机制,但在具体操作中根本不可行,而且会产生其他严重问题。要提高阅卷质量,减少阅卷差错,很难通过事后的救济监督机制实现,而必须在提高阅卷老师素质,保证阅卷周期上花工夫。

 

    支持考生复查试卷的网友,可能并不了解,我国学生在回答高考试卷时,是要把姓名写在密封线以内的,在试卷的其他位置,不能写自己的姓名,或者做任何记号,否则会被视为作弊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阅卷的公平、公正,防止阅卷老师在阅卷时作弊,给认识、打招呼的考生打高分。很显然,如果允许考生查阅试卷,并对有疑问的试卷进行重新评阅,原来的保密机制就不存在了。试问,在已经知道考生姓名时再进行重新评阅试卷,谁能保证公平、公正?

 

    这是复查试卷的最大问题,假如放开试卷复查,得利的绝对不是普通考生,而会是有权有势者,他们会以复查试卷为名,通过关系,让阅卷老师提高评分——这在主观题的评分中,很容易操作,由此,整个考试公平被践踏。另外,假定只有20%的学生提出复查,复查时要重新阅卷,那整个录取周期也将被严重拖延。而且,围绕评分的争议不会因复查而消失。

 

    笔者理解要求复查者的心情,他们中有很多是出于对现实的应试教育,以及高考阅卷质量不满。近年来的高考阅卷质量一直被质疑,由于阅卷周期短,阅卷报酬低,有的阅卷老师就赶工期,据媒体报道,有高考语文阅卷老师爆料,主观题阅卷只用9秒钟,作文评分1分钟不到。基于这样的阅卷质量印象,在有考生提出复查申请被拒时,网友们当然不满——你不让学生复查试卷,必定不过硬。

 

    但复查还真解决不了问题。要提高阅卷质量,只有在前段下工夫。具体而言,要遴选有经验的阅卷老师(有的阅卷点,为节省成本,组织研究生参加阅卷,前些年还曝出本科生参加阅卷的丑闻),保证足够长的阅卷时间,在阅卷时就建立复查机制——对于主观题的评阅,要由两位老师单独给分,如果老师给分差别太大,则引入第三位阅评者再评。做到这些,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增加对阅卷的投入,用以提高阅卷老师的报酬,同时适当延长阅卷时间;二是调整录取时间,可将现在公布高考成绩、启动录取的时间适当延后,我国各地高考成绩大都在623日左右就开始公布,7月初开始录取,8月初完成所有高校录取,这时距离高校开学还有至少半个多月时间,因此,完全可以把公布考试成绩的时间延后,给阅卷更充足的时间。

 

信息来源:2016-01-08《北京青年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1/08/content_175723.htm?div=-1

 

晨雾点评:

 

给足阅卷时间,保证阅卷质量,的确能在一定程度降低阅卷错误的发生,减少考生对试卷评分的质疑。但是试卷是人评阅的,无论多用心,都不可能百分之百保证不出错。以公平为名严禁考生复查试卷是一种懒政。而严格制定规程,允许考生有条件地复查阅试卷是必要的。为了防止钱权势力以复查试卷为名通过关系舞弊提高评分,可以规定所有通过复查试卷变更了高考分数的考生必须向全社会公示复查情况(考生姓名、家长情况、原始分数、复查后分数、阅卷错误、复查教师姓名等)。真正担心并质疑阅卷错误希望更正成绩的考生是无所顾忌的,钱钱权势力是害怕见阳光的。

 

除此以外,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大数据时代,发布高考分数的同时,不仅发布各个分科成绩,如果还同时发布各科目所有小题的单项得分,在技术手段上已经没有任何难度。再辅以公布各科题目的评分标准细则,这就自然能打消部分考生对分数的质疑,减少要求复查试卷的考生人数。这样做需要考验的是高考主管部门敢不敢坦诚面对考生和家长的胆略和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