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溪独语:指证2015高考语文之全国2卷十错

(2015-09-25 22:13:32)
标签:

老汪

老范

朱温

困境

花须

分类: 佳文共赏

佳文共赏:

春溪独语:指证2015高考语文之全国2卷十错

(2015-09-19 15:22:47)
 
晨雾 / 转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标准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标准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

【指证】

    一错:

“蜂抱花须落”、“鱼吹柳絮行”与“花须落”、“柳絮行”同样是“常见的残春景象”,不是由作者“巧妙构思”“联系起来”的。作者不是在虚构景物,他写的是眼前实景,这景象从前在春末池塘边很常见。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内河塘大量干涸,这景象才少见了。觉得“十分新奇”,以为出于作者想象,七零后们才这样想吧,错了。

    二错:

从用词看,“抱、吹”二字描写细致入微、逼真生动,却一点不“出人意料”!因为实景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古人认为颔联“乃晚唐巧句”,因为:一,对仗工整;二,残春蜂鱼小景,入诗新颖,前人所无。然古人诗评,未尽其妙。清代大家纪晓岚指摘此诗,不以为然,其余诸家亦未能深究。我谓此句真正的奥妙,在暗喻。命题者不懂,答案适见浅薄无知。

    三错:

命题者未能结合作者经历体会诗句含义,仅据字词理解,不知意在言外,于作者感情其实一无所知。“孤寂愁苦、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云云,妄意猜测罢了。韩偓的人生经历、作诗背景,试卷仅注“流徙闽地”,此外教材无相关内容。考生全然无知,作答“分析”,不过画瓢、学舌而已!以下是我的解读,以见真义。

首联:旅舍旁,夜雨后,残春景物赫然在目;一样的时令,相似的景色,勾起作者对去年的回忆。身在此境,心驰长安,因而作者自我感觉精神有些恍惚。

颔联:心中想着往事,近看眼前景物——蜂儿抱着花须落到地上,鱼儿吹着柳絮前行,作者敏感的意识到这与自己被贬逐的经历暗合!神奇的“灵感”产生了。去年(天复三年二月十一日,公元903年)此时,作者因触怒乱臣朱温被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三贬邓州司马,东出硖石,南入长江,北上汉水。朱温又杀相、劫昭帝,作者恐再被加害,乃暗中弃职不就,途中转入洞庭,远避长沙,来到这旅舍中。“树头蜂抱花须落”暗合被朱温斥逐贬官出京,“池面鱼吹柳絮行”暗合被迫一路辗转过洞庭的贬逐之旅。有此感悟,才以此景入诗,借景喻事。蜂、鱼暗喻朱温,花须、柳絮暗喻作者。

颈联:三贬用心险恶,作者借机逃脱朱温魔掌,有意在南方偏远之地找一处安全栖身之所,这是“禅伏诗魔归净域”隐含的真意。唐末藩镇割据,朱温势力有所不及。“诗魔”喻朱温,“静域”指安全之所。身在重围之中,如何得脱?作者在北上汉水途中掉头南下,而家眷东至登州,走海路下福州。这是作者为防不测的计谋,朱温难料。这是“酒冲愁阵出奇兵”的真意。“愁阵”喻重围,朱温的势力范围;“奇兵”喻分两路走的计谋。假言参禅、饮酒以掩其事。

尾联:“梁”也可指车梁(车辕前的横木),“两梁”暗指两路。“两梁免被尘埃污”真意为,作者与家眷分两路走,便于脱身,以免被截获拘押。作者弃职不就,官位也就没了,此时官帽是否有必要继续戴着呢?作者觉得先收拾起来为好,毕竟时局难料。下一步到哪里谋职呢?作者的想法是,要等待有见识、知我才能的人邀请,自己不便贸然前往。这是“拂拭朝簪待眼明”的真意。其后不久韩偓果被闽王王审知派人接去福州,受到礼遇。

感情:贬途其实是逃生之路,他明白这点,所以不会为此“孤寂愁苦”。他预先做了周密安排,对前途清楚、自信。为大唐,朝中只有他一人“报国危曾捋虎须”,他已尽其所能了。血腥朝廷、傀儡人君,仁人避之犹恐不及;“忠于大唐、心系故国”,岂不矫情。从后两联,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不畏邪恶势力,面对危难不露声色、机智应对的智慧和勇气。既不失名节,又能全身而退。韩偓亦甚稀有之人!

    四错:

[注]①错误。据本诗内容和作者年谱推断,这首诗不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其时当在湖南,往长沙途中(904年春)。入闽在906年。作者接受王审知邀请入闽,是已经遇到赏识自己的人了,怎么还要“待眼明”呢?讲不通。必在入闽之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原文附后)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标准答案

相似之处:

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

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指证】

    五错:

“相似之处”,答案①都“诚挚率真”错误。事例正相反。

孔乙己既不“诚挚”也不“率真”: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有个短衣帮问,他拒不承认,装怒,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被戳穿,狡辩,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偷丁举人家,被打折了腿。掌柜问,不承认,装轻松,说“不要取笑!”被戳穿,才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老汪既不“诚挚”也不“率真”:老汪自己讲不清“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怨学生,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他被雇主辞退多次,心中苦恼,在讲课时就曲解“有朋自远方来”,拐着弯说话。他有事憋在心里,老范问,只说“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喝醉了也只说半截子话“想一个人”。

    六错:

“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命题错误。这两人的相似之处只在内心感受(落魄、孤独、悲哀),不在性情气质上。他俩“性情气质”大不同,个性鲜明。孔乙己好喝懒做、总是偷,一再被打,被取笑。老汪认真教学、克制自我不作出轨的事,老实做人。离开作品突出、鲜明的人物个性特点,而谈非特意表现的一般状态(温和、善良、懦弱),欣赏失败。

    七错:

“精神困境”这个关键点答案中缺失,只字未提。明确“精神困境”,是解答“精神困境的根源”是什么的前提。命题中不指明,在答案中就必须首先回答。“精神困境”,通常指思想、情感陷入矛盾、怀疑的状态,苦恼,难以摆脱。孔乙己、老汪,是旧时代处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他们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只知论语孔子之乎者也,没有其它生活能力,失意潦倒,受到周围人嘲笑、伤害。他们遭遇了生活困境,因此【内心落魄、孤独、悲哀,难以排解】——这是他们的“精神困境”。他们这个“精神困境”,造成的社会根源相同,是封建专制制度、科举制度。这是我的解释,命题者不这样认为,后面答案反而说这是老汪“精神困境的根源”。

    八错:

命题中“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其中的“根源”,不是指社会根源,应当理解为他们的切身经历、遭遇,因为这才是各人不同的。那么,正确回答是:孔乙己落魄孤独,原因是只知之乎者也,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偷窃,被嘲笑、伤害。老汪憋闷孤独,原因是讲不懂文,一再被辞退;心里老想一个人,又不敢去找。“根源”应作“原因”,用词不当。

    九错:

答案含混不清,且逻辑错误。“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是孔乙己“精神困境”的根源——“等级观念”不是“封建文化”的一个子项,两回事,不能作“封建文化”的例子,怎能说“比如等级观念”?

有人说,人是可以辟谷长生的,比如太上老君、王母娘娘就是不食人间烟火

    十错:

老汪的精神困境“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老汪的“精神困境”就是“憋闷、孤独,难以排解”,指的是同一个情感状态,一回事,不能自为根源,怎能说“根源、源自”?由此,我们明白前面不解答“精神困境”的缘由了:命题者有点像老汪,“跟你说不清楚没法给你说”。看似不屑呢,其实有点犯难了。

有人不知道番茄和西红柿是一回事儿,对人说:番茄是西红柿他妈妈。

                                                                                                                 春溪独语 2015.9.16.

 

附: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千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嫁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信息来源:2015-09-19 新浪博客 春溪独语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5dddb0102vzof.html

 

------------------------------------

 

晨雾2016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简版)

讲座对象:2016届考生家长

 

场次一:

926日晨雾老师高考志愿填报讲座

时间和地点:

2015926日(周六)上午9:00 海淀人大校区

预约电话:62610909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w1ke.html  

 

场次二:

102日新高三志愿填报与高考改革

时间和地点:

2015102日(假日)上午8:30,地质礼堂

预约电话:62055030   62011985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w1uh.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