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娅倩”丢了准考证 善良的人们别再传播了!
晨雾 / 文
早上打开微信就看到朋友圈中下面这个消息:

我相信一位善良的人,特别是自己曾经是高三家长的人看到这则消息,一定会十分善意地转发,传播。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这位叫做“白娅倩”的粗心考生。
但是跟踪服务了近10年的晨雾对此却无动于衷。不是晨雾太冷漠,是因为晨雾已经至少连续三年看到这个“白娅倩”丢失准考证了。下面是晨雾2014年6月1日转发的宁夏媒体文章《又一位“白娅倩”丢了高考准考证?别信!》:

事实真相是这样的:2013年6月4日,甘肃庆阳一中考生白娅倩不慎丢失准考证,幸好被好心网友捡到,当时此消息被众多网友扩散,6月5日当地警方把准考证送到她手上。但是从此以后,每年到了高考前夕,这条已经过时的消息就会再次铺天盖地在多个省区传播。由于任何城市都有“一中”,被不知情的善良网友信以为真地转发。现在你只要在百度输入“白娅倩”,就会出来许多关于“白娅倩丢失准考证”的词条:

这种善意的转发表面看起来也没什么危害,但是最大的危害在于它的“狼来了”效应。当下一次真的有人不小心丢失准考证在网上求助的时候,大家以为又是“白娅倩”的翻版,再也没人信了。
“白娅倩”丢了准考证,善良的人们别再传播了!
---------------------------------
新华网评论:
别让“白娅倩”淡漠了善意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临近了,有人忙着加油助威,有人忙着出谋划策,有人感叹岁月相似,有人无奈善意被欺。
刷朋友圈、微博的人对“白娅倩”这个名字都应该不陌生,至少是最近几天极为熟悉,因为一条捡到白娅倩准考证的消息铺天盖地的席卷了朋友圈、微博,信息字字诚恳,内容从电话到准考证号以至呼吁紧急帮忙的“情谊”让人很难去怀疑这是一条假消息。然而,很遗憾,稍微甄别就会发现,忙碌的白娅倩在北京、山西、辽宁各地都丢了准考证,最为戏剧的应该是,白娅倩同学年年考试,年年丢准考证。这条消息最终被认定和公布为虚假消息。而它得以快速大面积传播的最大原因,就是利用了网民最强烈的善意和最简单的网络转发思维。
自从朋友圈兴起,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频与高效,朋友圈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成为假消息集散传播站,从丢失准考证到丢失孩子,从喊冤求转发到人肉求公道,一则则声泪俱下看似阳光暖心的谣言,在“动动手指”间就变出数不尽的猴子猴孙。于是,朋友圈假消息进入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造谣—传谣—辟谣—新的谣言—再传谣—再辟谣,难怪,有人调侃说:微信就是只能稍微信一点。大多数朋友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认为转发既不费事也不花钱,大家相互告知、互帮互助没什么不好。归根究底本意还是善良的。
诚然,道理是不错,可是,然后呢,一次又一次的谣言之后,人们会渐渐烦倦了被利用的善意和被欺骗的好心,也有一部分人在朋友“嘲笑”声中不再去表达善意、转发好心,当下一次“黄娅倩”、“
兰娅倩”、“张娅倩”真的不小心遗失准考证的时候,会不会因为“狼来了”喊了太多遍,于是没有人再喊了,也没有人再听了,我们的善意就这么被操磨殆尽,变成无视或者淡漠。我想这才是假消息最大的危害。
朋友圈之间除了分享应该还有负责,对自己负责,对朋友负责,对这个社会负责,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负责,对自己的善意和好心最应该负责。而所谓负责,最简单的就是,任何时候,我们接受和传播消息都应该有所甄别和了解,而不是一问三不知的随手转发。小到帮忙消息,大到国家安全,这是我们每个网民都应该有的自觉和共识,或者说,这应该是一种义务,对国家社会,对朋友自己的义务。这才是对这个世界最宝贵的善意。(李莉)
信息来源:2015-06-05 新华网 /
内蒙古频道
http://www.nmg.xinhuanet.com/home/cyp/cywp/2015-06/05/c_111551928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