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自主招生可以让官员推荐吗

(2015-05-01 22:21:12)
标签:

自主招生

官员

推荐者

推荐人

考生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媒体议论:

高校自主招生可以让官员推荐吗

 

晨雾 / 转帖

 

东南商报:

高校自主招生可否允许官员推荐?

 

 

高校自主招生可以让官员推荐吗

 

漫画 陶小莫

 

  ●今日聚焦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公示了2015年自主招生入围复试名单,根据人大公示名单统计,超六成通过初审的考生,都有自己的推荐人或推荐单位。这些推荐人中,除以往经常出现的中学校长、老师外,还多了不少来自中国社科院、北大、人大、清华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甚至还有官员。(4月28日《新京报》)

 

  官员推荐别又成招生加分项目

 

  人大并未强制要求考生提供推荐材料,却仍有逾六成的考生有推荐人,其中不乏专家、官员,原因想来也很简单,有了这些堪称名流、精英人士的举荐,自己报考名校就多加了一道保险,多了一分胜算。

 

  问题是,谁来确保这些专家、官员推荐的真实性?如果被这些推荐人举荐的考生名不副实,那么高校的自主招生推荐制度,完全有可能异化为另一种弄虚作假的“加分项目”,而一些高考加分项沦为招生腐败的温床,早已为人所诟病。

 

  高校自主招生将推荐作为遴选人才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即推荐人对被推荐学生的学业、品德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因而更会将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推荐给高校。但另一方面,正由于推荐人的主观评判意味过浓,有时对考生的评判会失于偏颇不说,更给一些人徇私舞弊开辟了一条捷径。

 

  一般说来,唯有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者的子女,因其父母人脉广泛,才具有得到名流、官员推荐上名校的条件,普通人家的孩子,是难以得到其青睐的。这样的推荐,与其说是在拼才学、拼品德,不如说就是在拼爹、拼关系,又有何公平可言?如果有人为了子女能得到这块“敲门砖”而与某位专家或官员做交易,花钱买推荐,只能使招生腐败增添一个新变种。

 

  平心而论,推荐制度本身并不坏。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来确保自主招生推荐的公正,让推荐人唯才是举。教育部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需实名提供推荐材料,并对真实性负责,人民大学告知推荐人,学校有权公开其姓名和身份,接受社会监督,这些要求和举措对于维护推荐制度的公平是必要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若是推荐不实,推荐者的责任如何追究?如果推荐属实,会多大程度影响录取几率,平民子弟的入学机会又如何得到公平保障?   屈正州

 

  官员推荐考生未必就是坏事

 

  记者报道该新闻时,提到了这样的案例:北京的陈同学,除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金轩推荐外,更有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的一官员支持。为此,许多网友质疑存在猫腻,大家不明白,在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荐中,官员凑什么热闹?

 

  这样的判断其实是一种过敏。既然自主招生没有严格规定推荐者的资格,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推荐自己中意的考生。只是相对而言,专家、学者、教授的说服力更强一些,推荐的内容与其研究领域,以及高校招生更接近一些,所以才会被默认为恰当的推荐者。事实上,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充当考生的推荐者,只要他们的推荐有理有据。所以,在未看到详细推荐内容的情况下,匆忙地对官员推荐进行质疑,无疑有些武断。

 

  换一个角度看,官员可以推荐考生其实是进步。自主招生推荐制的关键是公开:

 

  首先,是机会公开。要避免推荐资格成为少数人的独享资源或是特权,推荐者越开放越好,推荐的平台越多越好,这可以让更多考生获得推荐的机会,保障推荐机会的平等。

 

  其次,是材料公开。不仅考生的材料要公开,附带着连推荐者的材料也要公开。一些推荐者之所以不珍惜自己的荣誉和身份,很重要的原因是,材料不会公开,处罚也不存在;所以,他们才能有恃无恐。因此,在公开考生材料时,也应该把推荐者的信息予以公布,并在发生问题后,追究相关责任。

 

  有人担心,官员成为自主招生推荐者会存在内幕。其实,任何人的推荐都可能存在内幕。专家、学者、教授的素养未必就天生高,尤其是在缺少制约的情境下。关键的问题不是质疑推荐者的身份,而是应该严格公开的制度。只要有制度保障,推荐者的身份越多样,推荐制就越来越名副其实。   李劭强

 

信息来源:2015-04-30 《东南商报》

http://daily.cnnb.com.cn/dnsb/html/2015-04/30/content_857185.htm?div=-1

 

北京晚报:

自主招生应屏退“闲杂人等”

 

    侯江

 

    高校自主招生没少招致非议。目前看来,立刻取消并不现实,那么,高校就该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屏退“闲杂人等”,拿出硬指标,尽量避免教育腐败的发生。

 

    据媒体报道,人大已于425日公示该校自主招生入围复试名单。入围考生共637人,计划招收95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大并未强制要求考生提供推荐材料,但超六成过审考生都有自己的推荐人或推荐单位。这些推荐人中,除以往经常出现的考生所在中学校长、老师外,还多了不少来自中国社科院、北大、人大、清华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甚至还有官员。

 

    尽管人大已提前告知推荐者“学校有权公开他们的姓名和社会身份,接受社会监督”,但这个公开并不足以让公众得知考生是通过何等渠道获取到官员、专家的支持。当然,理论上讲,推荐信在招生过程中,起到的顶多是旁白的作用,学生自身的素质才是学校应该重视的核心。可谁能保证,推荐信所附带的其他信息,就不会对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起到扰乱作用呢?

 

    另外,还有一些“推荐信”更赤裸裸地显示出无信用可言的现状。扬子晚报早前报道,只要付钱,自荐信推荐信服务机构可以一条龙服务,按照项目收费价格从300元起步不等,最高收费达到1500元。

 

    在专家多如牛毛、官员遍地开花、服务机构无孔不入的当下,高校自主招生中想屏退“闲杂人等”着实不易。但应让考生自己用真本事说话。虽然无法标本兼治,但至少可以在招录过程中减少些无谓的混乱。F102  

 

信息来源:2015-04-30 《北京晚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5-04/30/content_275978.htm

 

晨雾点评:

 

由于自主招生并没有对推荐人的身份做特殊界定,因此官员推荐应当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当今社会公众对部分官员的行为确实不敢恭维,因此“官员”这个词在公众中的形象不佳,使人们不是十分放心,总爱往不好的方面去联想。晨雾以为对此大可学学美国大学。美国大学录取学生也需要推荐人,学生尽可以用尽自己的关系请社会名流作为推荐人,但是推荐人必须讲清楚你与学生之间相识和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具有可信度。如果仅仅是你与学生的父母或者亲戚是朋友,或者只有某次聚会与学生有一面之交,恐怕难有说服力。

 

譬如人大自主招生案例中的北京陈同学,除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金轩推荐外,更有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的一官员支持。那么这位李金轩教授以及新疆的财政厅官员都应当在推荐信中讲清楚,何时因何原因结识陈同学?相互在一起做过什么,在一起的交往时间有多长等等,如果一切都十分自然并且合情合理,官员推荐有有何不可以呢?如果不能讲得令人信服,那么谁都会提出质疑:新疆的财政厅官员与北京的一位高中生有毛关系?这位财政厅大人的推荐信可能真不如学生班主任的推荐信含金量高。难道不是吗?

 

-----------------------------------------

 

晨雾2015高考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讲座时间:

510日 上午:海淀人大  下午:东城东四

517日 上午:海淀人大

524日 上午:海淀人大  下午:东城东四

上午 900- 1100  下午 1400-1600

预约电话:

人大:62610909  东四:64061856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vocq.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