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考生报志愿知分知位知线

(2015-03-31 16:55:18)
标签:

教育

考生

高考

高校

晨雾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今年高考填志愿前公布高考分数段

考生报志愿知分知位知线

 

晨雾 / 转贴

 

    本报记者 石滢琪

 

    昨天,高考考生又有好消息。市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节目时透露,今年高考填报志愿前,本市将公布分数段。这意味着考生填报志愿时,不仅知道高考成绩、各批次分数线,还能知道自己在全市的排名,知分、知位、知线后填报志愿。

 

    填志愿前公布“一分一段表”

 

    今年本市高考实施知分后填报志愿。按照本市高招日程, 623发布高考成绩,625考生开始填报志愿。据市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透露,届时,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高考“一分一段统计表”。

 

    “一分一段”,即每一分有多少人。这张提供给考生查询的统计表中,将包含高考分数段,具体到每一分有多少人。查询统计表,可确保考生知分、知位、知线。“知分”即考生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知线”即考生知道各批次分数线;“知位”即考生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在全市的排名情况。

 

    业内专家表示,知分、知位、知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考生的知情权,有效降低了考生填报风险。但考生填报时如果只看成绩,或者只看位置,依然有志愿落空的风险。此外,还有专家表示,公布的“一分一段”是否包含加分?还是考生裸考成绩?都需要考生查询时注意,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志愿填报。

 

    高考专家晨雾表示,一名理科考生总分为682分,在全市排300名。虽然他的分数与去年清华大学在北京理科录取分数线相当,但该考生报考清华还是有风险,因为分数高于他的考生报考清华的可能性也很高,这就可能出现“扎堆”报考的情况。不仅如此,大家同时“知分、知位、知线”填报,有可能使一些高校的分数线被人为推高。

 

    专家建议考生,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量高考成绩、全市排名以及往年高校录取情况,避免“扎堆”报考。

 

    服从调剂避免高分落榜

 

    今年起,高考本科一、二、三批志愿首次实行“大平行”,各批次可填报6所平行高校,每所高校填报6个专业,每批次只有一次投档。

 

    晨雾认为,因为只有一次投档机会,考生的退档风险可能更高。“今年高考,填报专业需要比选择高校更加谨慎。因为考入同一高校的考生分数差距不大,同一专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他建议考生,填报志愿时不仅学校要注意梯度,同一学校的各个专业之间也要注意梯度,而且最好服从专业调剂,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避免退档。

 

    本市大学生“游学”全球百强

 

    今年,“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将嵌入市属高校招生,入选这两个计划的学生将有机会到在京部属高校或海外高校游学。

 

    据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林修介绍,“双培计划”专业将达到一百多个,主要集中在本市人才紧缺的专业。实行“外培计划”的市属高校,将在全球排名前100名的学校中选择合作院校。这意味着市属高校学生将有机会游学全球百强高校。

 

    姚林修强调,虽然在部属高校或海外高校游学,但学生仍属于市属高校,毕业时获得市属高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信息来源:2015-03-31 《北京日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5-03/31/content_268402.htm

 

--------------------------------------------------------------- 

晨雾2015高考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场次一

讲座时间:2015年411(周六上午)

讲座地点:地质礼堂

在线预约:

登录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官网:www.zhiyuan.cc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vmub.html 

 

场次二

讲座时间:2015年419(周日上午和下午,共2场)

讲座地点和预约电话:

人大:62610909  东四:64061856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vmpi.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