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大学招办权力或被架空
标签:
教育高考改革高校招办方案杂谈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专家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大学招办权力或被架空
晨雾 / 转帖
光明网教育讯(记者李平沙)日前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媒体上撰文,直言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忧虑,指出学生和高校自主选择权不落实,文理不分科或将只是“纸上谈兵”。对此,厦门大学教授、厦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
郑若玲认为,目前出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对高校招生自主还是没有根本性的触动,高校招生仍然被高考分数所约束。
大学招办权力或被“架空”
针对北大考试院长秦春华所指出“高校招生办公室可以取消,招生录取的主体现在变成了省教育考试院”的质疑,郑若玲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有可能,也并非“危言耸听”。
她表示,即使招办机构不会被取消,但招生的真正的权力或被架空。“高校一方面自主招生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存在对原有招生路径存在依赖惰性,也没有强烈的意愿。再加上政策的限制,这些都会影响到自主招生的积极性和水平,无法招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生。再这样下去,我们的高考改革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从现在来看,考生的选择权的确在扩大。比如英语的社会化考试、提供选考科目以及重视高中学业评价等。然而,高校招生自主权目前为止还是非常有限。”
办一流大学要给大学宽松的环境
据了解,浙江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于2014年9月19日出台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方案规定,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高校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方案中对“高校可对考生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并未做具体说明,而且严格规定了时间。对此,秦春华直言:“高校在两年之前提出科目要求之后,就完全丧失了主动选择学生的任何可能性。”
“既然要办一流大学一定要给大学一个宽松的招生环境,名牌大学还是非常希望招生到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样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就可以推广到其他大学。最后实现所有大学都有自主招生的能力和权力,这样才是一个比较理想格局。”郑若玲同样表示担忧。
“当然,任何改革方案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方案的出发点和思路是正确的。这么多年来对高校招生缺乏基本的信任,高校却一直受体制等各种各样因素束缚,‘抱大的孩子’又怎么学会走路呢?”郑若玲说。
郑若玲表示,只有把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让高校设置多元的评价标准和录取依据,这样也才能引导学生更多元多样的发展自己。
【专家简介】
郑若玲,江西修水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演武附属小学校务委员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教育与考试》编委,民盟厦门市高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苦旅何以得纾解——高考改革困境与突破》等。
信息来源:2015-02-03 光明网 / 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