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高考改革方案是如何出台的

(2014-09-05 10:53:29)
标签:

教育

高考改革

高考

考试

科目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揭秘高考改革方案是如何出台的

 

晨雾 / 转帖

 

京华时报记者张灵京华时报制图谢瑶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昨天,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出台始末

 

    2005年上书中央

 

    回溯这轮高考改革的源头,可追溯到2005年。

 

    那年夏天,前教育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痛陈应试教育之弊,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

 

    在这次历时一年的调研中,由谈松华领衔的项目组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召开了11场专题座谈,听取了10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干部和大、中、小学校长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并对比了欧美、东亚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考改革实践,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也在同一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这是直接向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负责的咨询机构,委员会下设考试招生改革组。谈松华再次被任命为组长,其他组员还包括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刘海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等多位关注高考改革的专家学者。

 

    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进入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方案经过了数轮讨论,几易其稿,多方征求意见,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已箭在弦上。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今年7月底之前出台。但直到7月结束,仍无消息。

 

    829日,一则新华社消息再次引起公众对高考改革方案的关注——当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高考改革方案马上就要出台。”作为研究高考的专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信号。他认为,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刘海峰的判断得到验证。5天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历史流变

 

    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

 

    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于1952年,“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上大学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农村娃可以吃上所谓的“商品粮”。于是,成千上万的学子,浩浩荡荡地争过“独木桥”。但由于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刚刚恢复发展,教育资源稀缺,高校录取能力十分有限。

 

    此后的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

 

    回溯高考改革30余年来,考试内容的改革一直在不断演变。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1984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

 

    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作为一项全国统一考试,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考改革似乎始终未能触及“大一统”的格局。而事实上,恢复高考后的30余年间,对统一考试、统一招生方式的改革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另一项重要的改革则出现在考试科目变化上。

 

    1988年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后,1989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考试结果使用不当,高考升学率成为评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此后,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1999年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认为,“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3+X”的推行使得高考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松动。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在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

 

    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截至今年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

 

    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信息来源:2014-09-05 《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9/05/content_123408.htm

 

 

 



-------------------------------------

 

 

晨雾2015高考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讲座时间: 201496日(周六)上午 8:30

讲座地点:北京朝阳剧场(地址: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6号)

报名电话:010-82397716 / 17(早900-600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uwld.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