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通大学:五所同出一门,一个儿子不能占据祖宗全部荣耀

(2014-08-03 23:02:48)
标签:

晨雾

教育

交通大学

五所

历史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读者来信】

交通大学:五所同出一门,一个儿子不能占据祖宗全部荣耀 by DX

2014-08-03 识局
 
晨雾 / 转帖
 

 

(注:封面图片为台湾交通大学校门)

/DX(投稿)(识局智库微信账号zhijuzk)

 

前言:前几天,识局发表了一篇文章《上海交大:他的优缺点我都爱》,不少上海交大读者在后台留言回忆起当年的在交大的生活。万绿从中一片红,一位西安交大的读者也留言了。其留言貌似有点“不合群”,因为其认为上海交大与其他四所交通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交通大学,其中,任何一个分支学校不能将母亲辈的功劳全部据为己有。可见西安交大学生及毕业生对此非常关注,是的,历史值得考究。曾经读过几篇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学生之间就母校历史的论战,十分激烈。国内诸如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也曾争论过。今天以《读者来信》形式发表此文,作者是为了举证而来,声明了不是为了挑起纷争。接下来,我们移步看读者DX的来信,感谢DX读者。

 

 

以下为正文:

 

因近日看到识局发表了一篇针对高考读者及读者家长介绍上海交大的文章,在微信后台识局君发表一些看法。识局君邀请我写一篇小文,谈谈几个交大的关系。本人能力有限,不胜荣幸,希望就自己近几年的观察写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错误之处还请大家海涵。

本人西安交大本、硕毕业,现亦从事于金融投资行业。提笔写关于上交、西交之间关系乃至其他三所交大的小文,确实会给读者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不过我会尽量客观,写作目的绝不是为了挑起各校学子的纷争,如果读者读后觉得理性、平和,那本文的用意就算达到了。

读者可能不知道,中国其实是有五所所谓正宗交大血脉的,即:台湾新竹交大、上海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及西安交大(排名不分先后,为了避嫌,我把西安交大放到最后哈);这五所交大同出一支:交通大学。交通大学起于上海,最早追溯到“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起于上海,但“交通大学”不能叫做“上海交通大学”,只是交通大学因为各种原因被拆分,现在在上海的那一支名字是“上海交通大学”,因此作为“儿子辈”的上海交通大学不能把“母亲辈”的名字和种种辉煌全归于自己,我认为这种力争还是合情合理的,即:祖宗的东西是大家的,不能因为分家把祖宅分给了某一家,祖宗的所有东西就成这家的了。我觉得识局的读者应该能理解我们的心情。

至于交通大学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分拆,就是一部没人能说清的历史公案,以我的能力表述确实有些费力,只能移步百度百科啦,请看下图(台湾新竹交大为部分教授跟随国民党迁到台湾建立,可参照台湾清华大学,下图未列出);

 

 

http://mmbiz.qpic.cn/mmbiz/GZ2cAv9gmoD3icEbqE5NLMGb3hlsH5oRzgq0pcGrwCAy7tUwT6YURL98XMfzfff0FjaqN0IIxdZczhzNU4pmXfA/0

 

可以看到,北洋时代、国民政府时代,交通大学已经开始各种分分合合,造成学校众多。后来由于抗战,唐山交大内迁成为西南交大;再后新中国成立,为了支持国家的大三线建设以及扯不清的院系调整(后来全国不少大学都曾为这事吵过嘴,因为涉及身份血统嘛),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将大部分学科内迁到西安,在上海留下部分学科和教师。有一段时间,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是“分校关系”,被称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交通大学西安部分”,而当时的彭康老校长兼任两校校长,再后来两个分部独立建校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大家从这一史实可以看到和猜到,这为后来的两所交大学子争吵埋下伏笔。

 

晨雾点评:“后来由于抗战,唐山交大内迁成为西南交大”,这句话有误。抗战时期唐山交大确实曾经一度内迁到西南的贵州平越,称之为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但那是像西南联大一样的临时行为。唐山交大内迁成为西南交大并不是因为抗战,而是60年代国家为战备等原因考虑将唐山铁道学院内迁四川峨眉,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

 

其实我写到这里,其实就足够了,不需再进一步比较每个交大的优与劣。为什么?首先,因为每所交大都有自己的优势、劣势,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每个人爱自己的母校,都能拿出自己母校的闪光点,自然就带有立场而有失偏颇;其次,很多原因无法量化,有些是因为院系调整,造成不同交大的学科优势不同,这种参杂了太多历史原因的因素,就不去说它了罢;再次,以理工见长的交大人气质所在,这种坚韧、内敛也许在当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这种气质就是少争论、多做事的交大气质。为何交大叫做“交通大学”?因为其来自于“交通部”!为何其来自于“交通部”?因为那是100多年前,所有交大人乃至所有中华儿女“实业救国”的理念,从盛宣怀到中山先生一代一代前辈发展铁路、实业报国的梦想!最后,不管五所交大的学子怎么争吵,终归是因为爱护“交通大学”这块母亲传下的牌匾,既然是爱,何必再去生恨?

当然,有些共识我认为是需要大家都能理解的,即分校之前的历史和荣誉统归于“交通大学”名下,交大是所有交大学子的,还是不要被单独一家或几家拿走。我们谈历史,终究是为了划定过去、认清事实,面对更好的未来。

写到这里,我顺便插播自己对建设大三线、交大西迁的感触:不管现在这些大三线项目的结局如何,回首过去,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多少人从东部来到贫苦的西部进行大三线建设?多少人一生就再没有回到故乡?如今多少重工业基础还是当初留下的底子?作为一个还有些实业兴国理想的交大人,每每看到这些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不胜唏嘘。向这些建设祖国大三线的前辈致敬!

行文至此,我愿以交大的校歌结束此文,借此机会向不了解交大谱系的读者展示一代又一代交大人的理想: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灿烂文化,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愿,为世界之光!

 

信息来源:2014-08-03 识局微信公众平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E4MTUyMw==&mid=200643905&idx=1&sn=5a35e2d3aecad92a60f1c0554dbffd0f&scene=1#rd

 

【识局高校专题】

上海交大:他的优缺点我都爱

2014-08-01 识局
 
交通大学:五所同出一门,一个儿子不能占据祖宗全部荣耀

/carrie(香港)(约稿)(识局智库微信账号zhijuzk)


前言:在识局推出北大、清华、南大、浙大回忆之后,今天我们迎来了上海交大。作者carrie是叱咤风云的香港财经金领人才,海归,工作时冷艳高端,闲暇时温柔可人。如此漂亮的妹纸本科居然毕业于交大,一个男人遍地的学校,亦称东川路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好,让我们跟随carrie妹纸的步伐前往交大游览一番。感谢carrie的供稿。

 

正文:

 

将近十年前盛夏的末尾,拖着两个大行李箱,站到了交大录取通知书上印着的那个『拖鞋门』的面前。第一反应居然还略有失望,心想着『啊校门居然这么小,怎么拍照能拍的这么雄伟』。但之后的四年,却太感激自己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和这样的一群人一起学习、生活。时至今日,交大仍是我生活中太重要的印记。

上海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治曾经说过『欲成学问,当成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成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成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最终个人的修行成果自然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但在这个校园里,他一定给了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环境。

理工科的『GEEK』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创立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兴建的大学之一,现在在上海交大的徐汇校区还保留着南洋公学建校时期的部分历史遗迹。1921年被划归民国政府交通部管辖后,始称为『交通大学』。现在的上海交大的学科门类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九大门类,但从『闵行男子理工学院』,或者『上海西南某高校』这样的称呼中,已经不难发现,其实九大门类中,交大真正的强项与特色,仍然在理工类。

上海交大校史网上有一篇名为《把火车开到南京去》的文章,记载的是在1947年,由于民国政府删减教育经费,上海交大三千学生想进南京抗议请愿,民国政府却停开火车不卖票,试图阻拦这次行动。交大机械工程系的学生们自行DIY组装了从厂房找到的一个车头和27节车厢,硬是把火车开出了站。民国政府大吃一惊,拆掉了沿线的一段铁路,于是交大土木工程系的学生利用路边的材料重新铺好,政府又拆了一段铁路并收走材料,结果学生拆掉火车的后段铁路补前段,最终顺利开到了南京。

现如今的交大校园内,依然有着这样略带『geek』氛围的环境。比如,曾经的交大本科生宿舍里只有冷水淋浴设备,于是就有同学利用虹吸原理发明了『热带雨淋』,只要去开水房打一桶热水就可以在寝室享受热水淋浴了。又比如,很多大学都有『抢课』一说,因为部分选修课报名人数众多,实际开放名额有限而催生出了刷选课网『先到先得』的规矩。结果,『抢课软件』也由此在交大应运而生。不谈如此高难度的专业工作,连我在学校期间也学会了怎么改装电闸里的熔断器,避免半夜上网正HIGH的时候宿舍突然被断电。

强大的理工科优势不仅在此,即使在学术研究或专业能力比拼上,交大的理工科也可以是世界最优秀的。比如在被称为是角逐『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比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交大已经数次夺得全球总冠军。目前交大名列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理工科专业共有八个,分别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人文环境』的发展

但一般说到这里,下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交大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没有人文气息的学校。比如交大闵行校区的路名在最近一次改名前,南北向的就叫『纬N路』,东西向的就叫『经N路』,非东西也非南北向的,统称『联N路』。又比如我也至今不太明白,交大的校训是怎么从『勤、俭、敬、信』变成了如今简单粗暴直接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每一年新生入学,强大的理工科院系,如电院,一个年级的招生数量可以有20多个班级,而文科学院,少的可能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只有一个班级。这样的学院强弱对比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俗称的交大『男女比七比一,一对情侣三对基』(额有奇怪的东西混进去了)。但交大的文科也实在不是一无是处。

比如,交大徐汇总部的浩然高科大厦内,是全国英语四六级的命题总部所在。尽管四六级考试合格早已不是交大毕业的硬性要求,但几乎所有人都不可能考不过四六级,且不好意思考得太低。刚进学校时,因为中学时期英语底子差,自己经常还需要做习题听写课文锻炼英语,四级考试前也着实紧张了一下,可和身边的同学们聊及此,他们普遍觉得『四六级是需要复习的吗』,且最后他们也真的证明了不复习也是可以的(此处需加上本人擦汗的表情)。

而另一个交大影响我至深,也与所谓人文素养有关的方面,则是选择了历史系作为二专。交大的历史系一直没有开设本科,但其实不乏名师,比如在科学史领域的江晓原教授是中国首个科学史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曹树基老师则因其对于大饥荒等的研究而闻名;其他各位老师也各具特色,颇有儒雅之风。在当年那些历史二专课堂上,潘星辉老师会在课上拿出《管锥篇》,和我们共同探讨『无用之用』;章毅老师则会根据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充分研究,对比西方社会的发展路径,和我们交流『究竟中国社会的发展处于整个西方社会文化链条中的一环,还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还有曹树基老师会请来『外援』——复旦大学的冯筱才老师,讲解孙中山在革命时如何开『空头支票』,带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民国史世界。平心而论,那些课是我在交大上过的最有意义的,也是至今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最深的课程。

当然,如上所述也可能被认为是『瑜不掩瑕』,短板依然是短板,果真如此,也不妨考虑可以去对门学校华师大互通有无一下,方式『你懂的』: P

『交大人』遍天下

而在毕业之后对交大最深刻的感觉,是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你都可以用交大人的身份找到『组织』。在刚到香港的日子,首先开始拓展自己的朋友圈的方式,就是去交通大学的香港校友会。交大的香港校友会每三个月就会有一次大规模聚餐,来参加的人员包括各个年龄阶层的校友,除此之外,这里也有青年校友会,不定期会组织一些年轻人喜欢参与的项目活动如爬山、游船河等等。如果碰上学校的领导正好到香港来,还会跟校友会的人一起聚餐。而其他各地区的校友会也都十分活跃,仅我所知道的,深圳校友会、北京校友会等也有定期的活动。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一句『你是交大的啊?我也是』就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交大的优点还有很多,比如这个学校网速超快上网还不要钱,有个PT站可以让你用每秒以M计的速度下载美剧;又比如这里的校长很萌,跟一个明星同名,学生都喜欢叫他『杰哥』,逛街遇到了会跟他合影放上网;还有校门口有黑暗料理一条街, BBS里有个板叫『lovebridge』已经上了好几次央视,还有比如很多很多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绝对不会让你觉得生活缺少乐趣。

交大的缺点也可能一点不比他的优点少,比如这里也有很多急功近利的人和事每天都在发生(如轰动沪上的『汉芯』事件),比如交通实在是谈不上太方便,还比如来了以后可能觉得老师能教你的根本不能满足你想学的,或者看着所有的人都在忙出国忙实习忙社团活动,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种还不知道要什么却已经开始疲于奔命的状态。

其实即使是那些优点,随便哪一个,也都不是交大所独有的。有很多国内的好大学都拥有很强的理工科背景,也有很多国内的好大学的毕业生们既聪明又低调;还有太多的学校拥有最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施,有着遍布全球的毕业生网络,可所有这些特质加起来,以及那四年无可取代的时光,却成就了我心中最独一无二的交大。


信息来源:2014-08-01 识局微信公众平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E4MTUyMw==&mid=200617170&idx=1&sn=18c538179df7ded7b3b2fb47525502bc&scene=1#r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