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加分调查不能成为烂尾新闻

(2014-07-09 15:52:09)
标签:

高考

考生

资格

辽宁

事件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两篇评论:

高考加分调查不能成为烂尾新闻

 

晨雾 / 转帖

 

北京青年报:

放弃加分背后的违法犯罪不能放过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在教育部和纪检部门督导下,对加分事件的全面核查工作,要走出法不责众的误区,要彻查损害高考公平的窝案,并以此提高违法成本,震慑不法之徒。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昨天透露,河南高考替考事件目前已查明涉案人员共计35人,其中被替考考生10人,“枪手”11人,对在校大学生“枪手”按照有关规定,一律开除学籍。关于河南、辽宁部分高中体育特长加分资格人数过多问题,续梅表示,将进行彻查,绝不姑息。(相关报道见A13版)

 

    河南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和河南、辽宁体育特长加分事件,同为今年高考后媒体曝光的破坏高考公平事件,但截至目前,两类事件的处置力度却大不相同。由于媒体记者在暗访中获得了直接、有力的音视频证据,河南替考事件从案发伊始,就准确地被当作一起刑事案件来处置,替考组织者涉嫌伪造、变更身份证、准考证以及其他证明材料,其涉嫌犯罪的特征明显。对于被替考考生和“枪手”,教育部的处置态度也很明确。按照有关规定,在校大学生“枪手”应一律开除学籍,被替考考生应给予停止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3年的处理。

 

    然而,对于发生在河南、辽宁两地的体育特长加分事件,有关部门的态度却始终暧昧。75日,辽宁省有关加分问题联合调查组对外公布,全省1072名高考体优生中,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他们将按取消后的成绩参加高考录取。随后,河南有关部门也宣布,凡自动放弃加分资格的考生,将按高考正常成绩录取。两地政府部门网开一面的做法,无疑是为了挽救“大多数”,只要主动放弃通过欺诈手段获取的加分资格,就可既往不咎。假体优生“退分”可以得到赦免,如果以此类推,贪官退钱、小偷退赃就都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了。按照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应该取消其当年考试、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应取消学籍。河南、辽宁两地有关部门作出的“宽大处理”,明显于法无据。

 

    目前河南、辽宁两地对涉嫌加分欺诈行为的“宽大处理”,仅仅是为了挽救几百名学生吗?恐怕远不止于此。媒体调查发现,在辽宁体优生加分事件中,一方面存在学校向考生明码标价卖加分,另一方面也存在校领导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配加分资格的现象。学校方面鼓励考生造假,向考生收费并帮助疏通裁判和负责比赛程序的人员,校方人员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中饱私囊捞取好处,同时增加本校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录取率。辽宁全省今年有1072名高考体优生,而此次加分事件的焦点本溪高级中学就占了87个,媒体曝光及纪检部门介入后,该校有58人放弃了加分资格。从目前媒体的调查和该校放弃加分资格考生的规模来看,在本溪高级中学等高考体优生畸多的学校,学校及相关测试机构工作人员存在明显的违法犯罪嫌疑。发生在本溪等地的体育特长加分事件,其背后隐藏的有可能是破坏高考公平及涉及教育腐败的窝案。然而,对这些明摆着的违法线索,当地有关部门却视而不见。

 

    近年来,高考体育特长加分存在着突出问题,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比赛及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对于河南、辽宁个别中学高考体育特长加分资格人数过多问题,教育部昨天表示已派出工作组赶赴当地指导督促查办工作,“凡自动放弃加分资格的考生,按正常成绩录取,坚持加分的考生要严查”,此前当地有关部门的这种不当做法必须纠正。

 

    在教育部和纪检部门督导下,对加分事件的全面核查工作,要走出法不责众的误区,要彻查损害高考公平的窝案,并以此提高违法成本,震慑不法之徒。对于那些自动放弃加分资格的考生,可以视为具有从轻处理的情节,但不能就此免责。对于那些操作加分资格的幕后黑手,则不论相关考生是否放弃加分,都必须严查到底,否则法律的严肃性荡然无存,教育的公平性无从保障。

 

信息来源:2014-07-09 《北京青年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7/09/content_71891.htm?div=-1

 

 新京报:

高考体育加分调查,别成为烂尾新闻

 

  ■ 观察家

 

  对于一个省动辄几千名考生是二级运动员,一场比赛动辄几百人获加分资格,一个学校涌现出大批运动健将的反常现象,国家主管部门应主动调查核实。

 

  辽宁、河南等地被曝光的高考加分涉嫌违规事件,调查进展不容乐观。央视记者采访中问河南省体育局宣传处处长,在发放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时,对学生是否达到标准有没有审核、谁来做这个审核,面对如此简单问题,该官员的回答是“能不能你问之前咱先沟通沟通”,然后,是意味深长的一声叹息。

 

  不仅河南方面对加分事件态度暧昧,辽宁方面的调查也备受争议。尽管昨天辽宁方面传出消息,采取虚假手段加分的涉案人员已被立案调查,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但到底哪些人算是涉案人员,具体存在怎样的违规事实,并未有更多信息透露。而此前,当地还让加分考生“自证清白”,主动放弃加分资格的考生可被照常录取。看起来,对引发严重公平焦虑的高考加分事件,两地的处理都有“大事化小”之嫌。

 

  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难令公众满意。这次加分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的弄虚作假,还有制度方面的漏洞。比如,河南漯河高级中学有74人因国家二级运动员身份获加分,其中有38人是参加2013年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这个仅800人参加的武术比赛,竟批量产生了近400名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其为“高考加分大赛”也不为过。

 

  但对这样一个“含金量”巨大的武术比赛,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科的科长却承认,比赛打分根本“没有什么标准”。那些因为一分之差读不了大学的考生,看到这样的消息,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种几乎只要参加就很有可能获加10分的比赛,他们怎么就不知道去争取呢?当然,事实上恐怕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参加,也不是谁都能胜出,这其中暗藏了大量的权钱交易。

 

  此前,大多地方爆出的高考体育加分乱象,往往不了了之,现在公众不由担心,今年爆出的辽宁、河南的加分乱象是否也会同样结果。现在在舆论高度关注下,相关部门又是高调处理,又是立案调查涉案人员,但一旦舆论关注高潮一过,这样的追究会否持续下去,那些参与造假的教育、体育部门工作人员和学生家长,是否会一个不留受到追究。

 

  另外,对于高考体育加分造假屡屡爆出,引发公众对于高考体育加分公信力的普遍疑虑,国家主管部门是否也应有所作为。例如,对辽宁、河南等地正在进行的调查,应参与监督核查。此外,高考体育加分乱象的调查,不能总是跟在媒体屁股后面走,对于一个省动辄几千名考生是二级运动员,一场比赛动辄几百人获加分资格,一个学校涌现出大批运动健将的反常行为,国家主管部门也应主动介入,展开调查核实。

 

  高考体育加分调查,不能再成为烂尾新闻。出事时利益均沾,出了事没人出面担责,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加分将愈演愈烈,最终不可收拾。因此,应当在全国层面展开统一行动,通过广泛、公开的调查处理,斩断部分家长、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之间形成的特殊利益链,弥补现有制度漏洞,还公众一个公平的高考。

 

  □敬一山(媒体人)

  

信息来源:2014-07-08 《新京报》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html/2014-07/08/content_522624.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