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司铃”
晨雾 /
转帖
本报记者
任敏

“丁零……”6月8日下午5时,2014年高考北京二中考点,铃声响起,近500名考生结束高考。
“解放”了的考生欢呼着涌出考场,他们并不认识坐在传达室中的陈宝生,但高考这两天,谁也离不开他。
高考考场中没有设置统一的钟表,开考、结束都靠铃声。陈宝生就是高考“司铃”。
陈宝生很瘦,有他在,考点的监考老师心里就踏实。他在二中干了20多年电工,如今已是二中安全部主管。做事负责,干活儿从来不受外界因素打扰,即便校长找过来,也得等他把手头的活儿干完。正是这份责任心,使陈宝生得以为高考服务。最初,他是二中考点英语听力播放员,2008年,校长指定他为高考“司铃”。
二中的电铃系统,是陈宝生带着徒弟一手搞起来的。2008年高考,陈宝生第一次打铃,尽管已提前预演,可到7日早上,他仍然心慌,老盯着钟表看,“眼睛都花了”。分秒不差地打完第一场考试铃,他才镇定下来。
陈宝生的“阵地”就在二中传达室。桌子上,有两个边长十多厘米的木盒子,高考铃开关就在这木盒子中,左边为常用,右边为备用。高考每科考试时,除了“司铃”的陈宝生,还有两位负责人在这里“监铃”。
陈宝生敲响铃声的依据一是桌子上的微电脑打铃器,上面有数字显示时间;另一个就是12117热线播报的标准北京时间。打铃时,得确保两个时间分秒不差。平时上课时,微电脑打铃器自动打铃。高考时,陈宝生会把打铃器上的插头拔掉,人工打铃,这样更安全。
每次临近打铃,陈宝生都会将办公电话调至免提,拨打12117,眼睛盯着打铃器上的时间,耳朵听着热线的语音报时。“眼、耳、手并用,精神高度紧张。这可是孩子们的大事。”
高考一共4场考试,陈宝生要打12遍铃,除了每场考试的开考铃、结束铃,还有4次预备铃,打铃时间,陈宝生都记得清清楚楚。
虽然7年高考,“司铃”从未失手,但每次临近敲铃时间,陈宝生还是会心跳加速。6月8日下午,4时59分40秒,此时距离5时考试结束还有20秒,已做好一切准备的陈宝生稳住心神,拨通电话,打开木盒;4时59分50秒时,他的手指虚放在铃声开关上,“10、9、8……”陈宝生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住打铃器上的时间,当听筒中语音报时发出5时整的提示声时,他按下开关,“丁零……”校园中响起悦耳的铃声。
陈宝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长吁一口气:“又平安地送走一届学生,祝愿他们成功!”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信息来源:2014-06-17
《北京日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4-06/17/content_188557.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