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晚综合报道:
北京高考改革元年 语文卷不难
晨雾 /
转帖
北京高考改革元年 春联题型开篇就露脸 “押宝”五道默写题实际考一道
新改革
语文卷不难

上午8点,陈经纶中学考点外,一考生进考场前作最后准备
摄/法制晚报记者
吴海浪
法制晚报讯(高考报道组)
上午9时,2014年高考拉开大幕,7万余考生奔赴考场。他们普遍感觉“语文不太难”,默写题由原来的5个改为1个。
今年是北京高考改革的元年。此前,根据教改方向,考题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并且要贴近考生生活。
关于此前“被预测”的春联题型,今天开篇第一题便露脸了。据考生回忆,民俗春联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与往年的命题作文不同,今年的作文题是自选角度自命题目,这恰恰都贴合了教改方向。同时,今年还有新创的“微作文”,在“学语文体会”、“家长送考”和“纪念18岁”之间三选一。
今年没有怪题 普遍反映“不难”
11点30分,在101中学门口,家长已经把大门围了个里外三层,大家都伸着脖子等待自家孩子出考场。
11点35分,大批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家长中有人带头鼓掌,随后其他家长也开始鼓掌,祝贺孩子们顺利考完第一门。
“大家把通道让一让,要不然900多名考生怎么出来!”看着门口的家长越来越多,工作人员不得不大声喊着维持秩序。
记者随机采访了11名考生,他们都认为,考题比较简单,没有难怪偏的考题。
记者采访的11名考生中,有7名考生选择的微作文是《纪念自己的18岁》。
默写题五变一 《岳阳楼记》变“坑”
11点15分,北京八中考点,一名来自北京市第62中学的潘姓考生第一个走出校门。在家长的追问下,潘同学笑称“感觉挺简单的”。
他告诉记者,此次语文试卷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背诵默写的题目少了,“以前是5选4,这次只有一道,3分。”
五道默写变一道,初中课文《岳阳楼记》变“坑”
。记者在北京二中门外采访6名考生,考生称“被坑”,以前古文默写有五道,而今年变成了一道,还放在文言文题目里一起考。《岳阳楼记》是初中学的,高中学的古文都背了,就这篇忘了。
“本来是拿分题,结果分值变得这么少。”一考生说。
作文题目新颖
《老规矩》 咋写费思量
对于微作文和大作文的题目,北京八中考点的潘姓考生表示,题目十分新颖。
微作文方面,因为之前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所准备,因此并没有让自己过分发愁,反倒是大作文《老规矩》的描写,让自己琢磨了一会儿。
“就给了一些老规矩的事例,然后让你谈看法。”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对于大作文,由于文体不限,因此大家描写的角度也五花八门,有的是以传承为主旨,有的则向北京精神靠拢,而最为传统的,则是以议论文的方式,通过优缺点两个方面对老规矩进行分析。
不过,总体来看,学生对于语文考试并没有过多担忧,认为和历年高考以及一、二模的试卷难度差异不大,只是选择题当中出现了一些感觉“模棱两可”的答案。“有一道关于劝酒的题目,感觉每个选项都差不多,琢磨半天也没发现是要考查什么知识点,最后还是凭感觉选的。”
11时40分,十一学校考点的考生纷纷走出校门。记者随机采访了7位学生,只有一名表示语文的题目太开放了,有难度,其他6人均表示题目比较简单。
这6人觉得大作文题目“挺好玩儿的”。6名学生中,有2人的文章从北京精神的角度展开,3人从老规矩去留的问题切入。还有一名学生表示,他的作文从小商贩入手,认为应该通过规范来保留一些小商贩。在他看来,这些摊贩可能都是“老字号”的雏形。
而对于微作文,7名学生表示,还不太清楚评分的具体标准,“不啰嗦,意思对,应该就行了”。而且,大家都摸不着边际,扣分也是一起扣,并不担心会拉大分值。
文/高考报道组
信息来源:2014-06-07《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4-06/07/content_494982.htm
从小要求遵守的准则 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同时也渐渐被淡忘——
大作文:咋看老规矩

宫书院胡同一户居民门前挂着“勤俭持家”的牌匾
文并摄/记者
刘汨
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硕
王妍
赵颖彦
武文娟
王田)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大作文题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整理/记者
王硕
上午探访
高考作文题提到了北京的老规矩“勤俭持家”,上午11点半法晚记者看到,在雍和宫大街附近的宫书院胡同,也有一户居民将这四个字作为家训写在了自家门匾上。
据院内居民边先生介绍,这块门匾是20多年前他爷爷托人题写制作的,因为勤俭持家是老人一直坚持的老规矩。
“我们家这院子都是爷爷自己盖起来的。”说起对勤俭持家的理解,边先生感受颇多。因为自己的爷爷从河北来京,就是靠着对这老理儿的坚持,才在60多年前置起了这份家业。但对于考题中出现的北京老规矩,边先生则认为应视情况来看。“有些老规矩该保留,有些就跟不上时代了。”
大家谈
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民俗专家赵书:
“老”说明是传承、是传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规矩是历代的一种规定,是大家共同的约定,属于民俗。老规矩是大家对文化认同的标志。老规矩多跟家风家训相连,比如,跟父亲一块儿出门,父亲走在前面,孩子就走在后面。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把“老规矩”放到北京高考作文中,这使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自觉,并且能在民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促进。文/记者
王妍
符合学生认知
与时代热点合拍
市特级教师、“创造性思维作文法”创始人袁志勇: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众多提示材料中,不仅是考生常会从祖辈嘴中听说的,而且不少内容也是自己的行为规范。
作文题与时代热点合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代为我们提出了这一命题,优秀的传统文化落实的地方很多,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礼貌待人,规矩行事……本题充分落实了这些,绝对的正能量传递。
同时关照到了作文题目的特点:不要有过多的审题麻烦,不能限制得过死,也不能没有边。整个题目没有给考生审题的负担;一连串提示材料既限定了范围,也让考生充分发挥,选择自己可心的角度,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从题目追求看,拥有自己的个性追求。作文题年年出,如何才能做到年年新,本题个性十分鲜明:题干的引子是一串材料,之后说到“被淡忘-又提起-被关注”,题目自然、亲和,难能可贵!
那今年作文题的思路到底应如何破解?论点选择角度十分容易,论证过程需分出层次。论据的使用需实在,这里的实在不仅指材料的具体,而且更指议论内涵具体。文/记者
赵颖彦
北京铭师堂复读学校语文老师李老师:
今年的高考题目还是以生活为主要内容,近期央视对《家风》系列进行探访,家风是什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如果学生能将这篇作文写成一种并列式的话题,如果学生能写成生活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习惯或行为习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的写法就基本上能上一类作文的分数。
同时,今年的高考题目在贴近生活方面延续去年的考法,比去年更贴近学生生活,而不是把语文作文过度地赋予文学色彩,即把生活和文学融合在一起体会和考查学生的情感需求。这个题出的既可选择记叙文也可选择议论文,学生在选择上有很大的宽度。但是,写作范围比去年略窄一些,学生进入状态,打开角度不太容易。
文/记者
武文娟
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
传统文化回归是一种潮流,是对传统文化的归属认同。现在提到“北京”已不是简单的地域概念,这里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各地好的东西都会汇集于此,也会被提倡,并起到示范作用。
而老北京的“理儿”,更突出人和人交往的尊重,有些话说出来就能唤起尊重的感觉。比如“大爷我跟您打听一下”,让人听着就很舒服。
虽然有中国人的地方,文明礼仪都会有所体现,但北京人在发展人际交往礼仪方面更有代表性,有利于把事儿办成,更乐于接受和传承。常听到别人说“老北京孩子理儿太多”,就是这个意思。文明礼仪传播在北京更广更深,体现的是一种修养、眼光和胸怀。文/记者
王田
一箭“三雕” 看过《家风》占便宜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语文学科负责人王乃中:
今年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回归传统文化,今年大作文这个老规矩其实就对应着传统。不管材料前面列举的一些老规矩和规范,还是一些日常的行为准则,都属于传统的一部分。
第二段话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世易”,老规矩在新时代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我们又要逐渐回归老规矩。这篇作文主要是老规矩在新时代中以什么面目出现、以怎样的面目影响我们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角度。所以,其实这些老规矩中有很多是从学生的日常中出发的,其中关注生活的点它也提到了。
这个题,第一有传统在新时代中的地位和思考;第二又关注了个人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相当于延续了去年的考试思路,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同时又加入了高考改革中的方向,主要是强调传统,强调学生的个性思考。
考生的角度,可以去谈为什么新时代中的老规矩被淡忘,而又被逐渐提起;也可以谈你是否支持在新时代老规矩的重新提起。之前央视做过《家风》的节目,谈家风与这些所谓的老规矩其实是很像的,其实也带有一定的时事性,如果之前有意识关注这些的考生,在考试中比较有利。
文/记者
武文娟
精华学校语文组教师曲国庆:
这个作文题秉承开放的精神和多元的认识,减少了很多外在的束缚,学生看到这个题比较亲切。材料层次清楚,题面简约鲜明,虽然不关时政但却有相关背景。比如目前老规矩应不应该淡忘、该不该丢,如果丢了是自然的选择还是抛弃,学生可从这个角度去写,也可从家风、社风等角度写。
同时,学生还可以谈老规矩所代表的传统在现在社会的扬与弃,但必须以老规矩为基本。这个话题对象具有普遍性,任何学生都有话可写,不是表面关注社会。此外,有思维的合理性、开放性。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求学生对社会思潮有所关注,而且非常贴近实际,内容具有广阔性。
文/记者
武文娟
信息来源:2014-06-07《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4-06/07/content_494983.htm
今年语文写作新增题型 三选一灵活考查表达能力
本报记者客串“考生”场下答题
法晚小伙伴
欢乐“微作文”
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硕)今天高考语文试题变化最大的是作文。作文写作“一分为二”,新增加了“微作文”,由原来的一个作文变为一大一小两个作文,总分值不变,仍为60分。
其中“微作文”分值10分,字数在150字到200字之间,形式灵活,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今年的“微作文”题是在“学语文体会”、“家长送考”和“纪念18岁”之间三选一。
在得知“微作文”题目后,《法制晚报》的记者们也客串一把考生,小试身手。
微作文题目(三选一)
1、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具体切实易记忆。
2、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评论,有理有据。
3、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法晚记者
试水“微作文”
题目1
分享学习语文体会
我的摘抄生涯从中学开始,最初不过三分钟热情,剪切下《读者》《青年文摘》的只言片语,为了攒一个漂亮的本子,或还能在同学中显出一点博学。后来书越读越多,每每看到好文字,总会感慨还能如此搭配成句。但毕竟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等想用时才“惨然若失”。学乖了,更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少成多,几年下来,竟有厚厚几本。就像白米饭,吃第一口时,淡淡的,没什么味儿,但是越嚼才会嚼出里面的甜,这种甜是纯纯的。@记者
陈斯
学语文是一件费心的事儿。耗费时间背诵记忆,没个十几年的童子功,休想出关混迹江湖。可是,就算是将文学名著一网打尽,也不等于你就能写得出好东西。还得靠对人间百态的解读,和一次次彻夜不眠地苦思,才能有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你要是不小心上了“文学”这条贼船,面临的将是一片永无边际的浩瀚海洋,也等于选择了痛快潇洒、淋漓尽致的活法。
@记者
郭冠华
咬字音如学英语,“mu板”、“mo板”该念啥;读文章如绕迷宫,前说三百年后说五十载,中心原来是批判;写文章凤头猪肚豹尾,还要拟古,散文诗歌都不算,关键是点题;天天用、时时学,一朝张榜,才知语文实最难。五千年底蕴融方寸,得分多寡需看日常功夫。@记者
张鑫
题目2
评论“家长送考”
“今天我们已经长大,无论路上有多少困难险阻,我们都能自己担当自己化解。”高考前一日,重庆渝高中学高三(7)班同学通过《重庆晚报》发出《拒绝家长送考倡议书》。家长送考,终极目标是为考场里的学子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这力该如何出、出到什么程度才算好?从考生角度出发,听取考生的真实想法,才是关键。@记者
李松
十年磨一剑,今天又是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可能决定考生一生的名誉,因此不少家长都选择了送考,但我认为去考场的路应该由考生自己走。
首先,太多的家长送考可能会造成路面交通和考场附近不必要的拥堵,反而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家长送考是为了给考生做好后勤工作。但家长们等在考场外,可能会给考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适得其反。最后,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高考固然重要,但本质也不过是一场考试,如果一个已经高中毕业的考生连去考场的路都不能自己走完,即使考上重点大学又能有何作为。所以,去考场的路还是让孩子自己走吧。@记者
张岩
高考是一家人的战争,家长送考是一场另类的社交。高考首战,从四面八方奔向考场的可不只有考生,送考的家长拿着太阳伞,抱着马扎,组成考场外的一道风景。家长送考表面上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壮胆鼓劲儿,还可以和其他考生家长交流一下孩子们都想报考哪些学校,打探敌情。此外,各种复习班的广告也围满了考点门口,成绩不好的学生,说不定已经“被复读”
了。@记者
李一男
题目3
纪念18岁青春
“青春是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场伤痛,来不及了。”“致青春”里这样说的时候,我都来不及记住其中的台词。正好18岁时,也来不及体会它的含义。这一年,上学的路闭着眼都能走,但我不知道路边有什么店铺。抬眼,只能看到像山一样的书册。来不及感受春天树芽伸展就已经踏进了高考的战场。现在理解了,青春回不去也忘不掉,那些追梦的心无旁骛能让青春永垂不朽。@记者
易朵
在憧憬中,18岁的生活不知不觉已过去一半。虽然自己的18岁没有憧憬中的梦幻和浪漫,也没有想象中的刺激奔放,但我的18岁依然精彩无比,让我无限留恋。因为在最好的年龄,我和亲爱的同学们一起并肩作战,为未来奋斗,同学的鼓励,爸妈的关心都让我愈发勇敢。备战高考为我的18岁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段枯燥但充实的日子,我将铭记于心。@记者
平影影
今天高考,眼前,正是高中同学的婚礼,十八岁的高考,我们在那个潮乎乎的夏天一起进入考场,谁想得到七年后的今天,她湿着眼被父亲交给到了大学同学的手中。
十八岁那场考试就在冥冥中注定了缘分在此刻发酵,十八岁寝室里对未来的无限想象照进现实。愿幸福!@记者
石爱华
高考最深刻的记忆不是作文,是地震!地震!地震!担心考语文会不会地震?考综合会不会地震?考数学会不会地震?考英语会不会地震?担心着担心着就考完了。现在想起来,甚至还会笑呢。@记者
蒋伊晋
我的18岁,没有谈过轰轰烈烈的恋爱,没有如叛逆少年般离家出走过,没有看过这个城市以外的世界,我的18岁懵懵懂懂,十分青涩,不懂交际、不懂恭维、不懂追捧,但我喜欢这份简单、纯真,或许正因为10年后,这将是每个人都最难保留的东西。@记者
仝璇
我纪念18岁吗?给我几分钟,请让我努力想想!我18岁的时候到底是怎样的人?我当时在哪里?在做什么事情?谁和我在一起?……完全想不起来。
对了,我是谁来着?基本上,“我”是什么意思?“谁”又表达了什么含义?喂,你们要把我带去哪儿?——第18号失忆报告
@记者
徐超
回头看18岁,反而好像比今天有更多的清醒和执着,考前收到亲人短信“不紧张,不过分重视,不预想成功,平常心,心无旁骛”,终于以最好的状态直面了当年以为最大的挑战。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还有心记着,考试那天,北京的天像今天一样蓝。@记者
张秀晨
信息来源:2014-06-07《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4-06/07/content_494984.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