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京生活学习 符合条件申请异地考试
经自主招生被高职录取
非京籍考生吕曦——融入北京
“技术男”踩准点
晨雾 /
转帖

▲在高职宿舍内,吕曦坐在床上憧憬大学生活
摄/法制晚报记者
付丁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丽
实习生
黄盛)今年,《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开始实施,满足条件的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考试的招生录取工作已开始。北京市18所高等职业学校,已经陆续完成非京籍考生提前批次的录取工作。
吕曦是首批在京参加高考的一名非京籍考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已经借助北京的异地高考政策,被一所在京的高职院校拟录取。
曾经无奈
在京念书12年要回老家高考
5月26日,记者在昌平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生宿舍,见到了正在整理衣物的吕曦。“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啦!”看到记者后,他开心地叫出来。
时光回到去年10月,吕曦和所有的高三学生一样,没日没夜地沉浸在如山的书籍中,在题海里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可是,吕曦在教室内忙着复习时,内心却一直十分忐忑。
吕曦是北京的第二代移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他,和这里的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但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在北京念了12年书的他,面临着回老家四川高考的现状。
“当时我就觉得,高考会让我和北京的好友分隔两地,我们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对方了。”每次想到这里,吕曦便再也不能安稳地坐在课桌前。
迎来转机
申请异地高考既紧张又兴奋
一天夜里,正在家中复习的吕曦,听到来串门的亲戚说起,北京从2014年开始,允许非京籍考生在京高考。只要符合条件,随迁子女就可以申请在京参加高职考试和录取。亲戚的话,马上引起了吕曦和家人的重视。“要是我真能在北京高考,在北京上大学,那该多好啊!”
顾不上熬夜复习的疲倦,吕曦彻夜在网上查看北京实施异地高考的政策。很快,他发现自己符合所有的报考条件。父母准备了在京的居住、工作证明等相关材料,吕曦在市教育考试院网站上提交申请信息时,“自己一直在笑。”
去年11月,等待了半个多月的吕曦,得知自己的申请被审核通过了。高考报名和缴费的工作,也在如期进行。去现场确认报名资格时,他的心“咚咚咚”跳个不停,“是紧张,更是兴奋。”父母为儿子在哪高考、去哪读书而紧张的心,也慢慢放松下来。
确定可以在京参加高考后,吕曦的心里踏实了很多,也更有复习的动力了。“那段时间,每天和班里的三十多名同学一起,讨论英语语法,吐槽练习卷,分享着彼此的学习方法。”吕曦说,那是他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光。
在京高考
录取后与父母紧紧相拥
转眼到了2014年,吕曦开始考虑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查找了很多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信息。从小喜欢动手操作的吕曦,把自己要报考的目标,选定为机械操作类的专业。
晚上复习累了,他就上网搜索在京开设机械操作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之前听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挺好的,就开始关注这个学校的招生信息。”吕曦说,自己在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着实花了一番心思。
今年3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发布了2014年的高考自主招生章程。吕曦看到,该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不仅颇具规模,也正是他的兴趣所在。在和父母商议后,他决定报名一试。3月29日,吕曦参加了该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笔试考试,和当天下午进行的面试。
“等待考试结果的那个星期,真的非常纠结。”吕曦回忆,晚上自己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憧憬着被录取后的大学生活,是如何的丰富多彩。又发愁如果高考落榜,未来的道路该如何走下去,担心无缘继续在北京读书。
等到今年4月8日,吕曦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拟录名单中时,兴奋地与父母紧紧拥抱在一起。“自己的努力和父母在北京这么多年的打拼总算没有白费!”
未来规划
参军、升本科、留京工作
目前,已经被学校拟录取,成为一名准大学生的吕曦,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正在学校接受为期一个多月的课程培训,“算是已经开始接触大学生活了吧。”
周一到周三,他每天在学校上三个小时的课。“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为开学后的课业做准备。”吕曦告诉记者,上课之外的时间也被他利用起来。
大学里自由、开放的氛围很是令吕曦着迷,不上课的时候他会参加素质拓展、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他主动认识校内的新同学,学习不同专业的技术,“现在已经和我们宿舍7个哥们成了铁瓷。”
他感觉,自己借助北京的异地高考政策,经自主招生被高职院校录取的过程,相比中学里其他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显得略微轻松。异地高考让他避免在了京、川两地奔波的疲劳,他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北京的高校,为高职毕业后的生活做出规划。
吕曦若有所思地说,计划在学校学几年专业课后报名参军,争取在退伍后获得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的推荐,他想去北方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当然啦,最终是打算在北京找份靠谱的工作,最好是与机械操作类相关的。”说着,吕曦向窗外望去,嘴角微微扬起,似乎在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考后感言
早已习惯了北京的一切
也许是在床上坐得时间久了,或是刚才的谈话让他想起了什么,吕曦站起来跺了下脚,走到窗边背靠着窗台,和记者聊起了对高考和生活的看法。
生在北京的他,从小在海淀苏州街一带长大。在北京打拼了二十余年的父母,也已通过不懈地努力,获得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爸妈一直很重视对我的教育,让我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都在北京上学。”
吕曦说,自己一家除了没有北京户口,和身边的人相比并没什么差别。“我们已经很自然地融入到北京这个生活圈子里了,父母也一直希望我留在北京生活。”多年在京的生活经历,已让他熟悉了北京的环境,习惯了这座城市的一切。不管是都市的繁华,还是路上的拥堵,早已成为吕曦生活中的一部分。
“别看我的户口在四川,但我对那里的感觉是陌生的。”吕曦说,现在只要有人跟他抱怨北京空气不好、道路拥堵,他就觉得不开心,“好像是自己被人指着骂似的。”
他提到,即使今年北京没有实施异地高考政策,自己不得不回四川参加高考,仍会报北京的学校,努力考回来的。“毕竟,我一直生活在北京!”吕曦抬起头坚定地说。
文/记者
张丽
实习生
黄盛
信息来源:2014-06-02《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4-06/02/content_494356.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