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读三地的孩子该在哪里高考

(2014-05-30 00:00:01)
标签:

报名电话

外省

现实

模拟试题

更重要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就读三地的孩子该在哪里高考

 

晨雾 / 转帖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填堵相关漏洞、出台相关政策扼制“高考移民”的权宜举动,可以理解。同时,如何甄别不同情形,以达到整体相对公平,考验的则是政策的“智慧”。

 

    每年高考前夕,围绕“高考移民”,都免不了种种口水仗以及悲喜剧。最近的一个事例是:一个孩子,原籍安徽,2008年和父亲一起将户籍迁到内蒙古。在北京就读小学和初中,在湖北黄冈借读高中,其间在内蒙古一中学建立了高中学籍和考籍,并于2013年在该校就读4个月。按照内蒙古2013年的规定,必须在本地连续就读满2年,才可在户籍地参加今年高考并报考本科,否则只能报考高职高专院校。

 

    事情说穿了很简单。本质上,这是人性与政策的一个博弈僵局。

 

    当事的一方,户籍迁移,就读三地,辗转四省市,情况不算多见。家长千方百计“顺应”政策,为孩子“创造”有利条件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在政策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符合人之常情。而从宏观的角度,如果众人皆循此而为,东家食而西家宿,在教学高水平的省市求学,而在录取分数低的特大城市或边远地区考试,对后面这些地区的原住考生而言,便不公平。但与此同时,目前城市人口流动和迁移已是常态,公平还意味着给真正的“漂二代”以机会。

 

    理想的公平,当然是教育质量、录取率的普遍均衡,甚至是各公办高校质量的相对均衡再辅之以高水平的民办高等教育,使绝大多数人都无继续深造之虞。问题是,达成这一理想状态需要漫长的过渡期。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现实,那么,填堵相关漏洞、出台相关政策扼制“高考移民”的权宜举动,便可以理解。同时,如何甄别不同情形,以达到整体相对公平,考验的则是政策的“智慧”。好的政策是个聪明的筛子,它维护了合理人群的利益,也通过其威严宣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边界”所在。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的法治生态并不理想,存在“有法不依”或“暗度陈仓”的不良先例,给人以打“擦边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侥幸;另一方面,我们的法规条例往往变动不居,缺少衔接性——这种衔接,既表现在法规的不停变化上(比如内蒙古的新政,是2013年出台),也表现在不同省市之间缺少必要的协同上。

 

    媒体关注的这一具体事件,正是法规制度长期模糊和变动的后果。譬如,如果家长能明确预见今日之结果,当初肯定不会如此行事。现在,被动中的家长只能诉诸法律,是非自然会由法律来裁决。但无论如何,对孩子的影响不可避免,毕竟距离今年高考只剩下不到10天。我们祝愿这个孩子有个圆满的结果,而在法规建立起自身的威严以及民众建立起对法规的敬畏之前,可以预见还会有其他人重蹈覆辙。

 

信息来源:2014-05-29 《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5/29/content_92880.htm

 

晨雾点评:

 

这个案例说清楚了的,是这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就学经历。没有说清楚的是家长的工作经历(是否因为家长工作变化而使得孩子就学经历这么复杂)。我们撇开家长的经历但看看孩子的就学经历,看得出家长的良苦用心?您看我分析的对不对:

 

为什么在北京读小学和初中?北京的基础教育好!

 

为什么不在北京继续读高中?北京对非京户籍中考有限制,更重要的是即便能在北京读高中也无望在北京高考。

 

为什么到湖北黄冈读高中?那里的高考应试教育培训搞得好,那是全国有名的。以高考为目的在湖北黄冈读高中远胜过北京上海。

 

为什么到内蒙古一中学建立了高中学籍和考籍,并于2013年在该校就读4个月?为了想在那里高考。因为那里的高考录取率高,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大学。为此还把户口迁到了内蒙。而且按照2013年以前的政策是完全符合条件可以在内蒙高考的。

 

看看这如意算盘打得多好!就因为2014年内蒙古的政策变了,所以落空了!从家长的行为来看,应当说具备高考移民的特征。

 

于是有网友家长评论:

 

家长想投机,结果误了自家娃,家长不想承担责任,就拿娃来说事。这种伎俩得逞了,岂不是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人不公平,对那些一直在内蒙学习的孩子同样不公平。这事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他那太“聪明”的爹娘。那孩子也要通过这件事吸取教训,做人做事别投机。

 

作为普通的遵纪守法的家长发出上述议论十分正常。我也是会这么想的。

 

但是我们都是做过家长的,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作为家长想让孩子受到尽可能最好的教育有错吗?另外家长在这之前做的一切违规了吗?违法了吗?让孩子在北京读小学和初中,肯定是北京的小学初中允许才能读的。到湖北黄冈借读高中的各地孩子们太多了,也不足为奇。谁都知道,全国的高三都在做黄冈的模拟试题。这也没错吧?孩子在内蒙古落户并在一所中学获得学籍,肯定是内蒙方面同意的呀。也不违法吧?家长是在政策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这有错吗?

 

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原来在北京做官,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外省去做官,有谁听说他们愿意把孩子也带到外省去读书,去高考?反过来,原来在外省做官,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北京去做官,有谁听说他们不赶快把孩子户口转到北京,在北京去读书,去高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作为家长这些官员们想让孩子受到尽可能最好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官员与百姓想法没区别。官员合法,百姓也没有违法呀?

 

但是现在如果这孩子不能参加高考,有人违法了。因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孩子不能享受其高考的权力(无论你让他在哪里考,总得给出个地方来吧?),一定有人违反了教育法。违法的不是家长,也未必是内蒙古、湖北、安徽教育主管部门,而是中国的高考政策中存在的缺陷:第一,政策存在漏洞,才可能让人钻空子;第二,各省政策各自为政,而高考有号称全国统考,各省之间政策不协调。

 

我这么讲话不是支持高考移民。而是想告诉教育主管部门,你们的政策如果还这样下去,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如此麻烦的案例!不信就试试!

 

 

-------------------------------------

 

晨雾2015高考(自主招生)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讲座时间: 201461-2日(假日)上午 9:00,下午13:30

讲座地点: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共4个场所

报名电话:64061856(东城),66127087(西城),84888088(朝阳),62610909(海淀)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ecz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