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雾
晨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462
  • 关注人气:8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学生家长对高考改革的困惑和建议

(2014-04-22 10:56:26)
标签:

何妨

新闻

考试成绩

英语考试

得人心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一位学生家长对高考改革的困惑和建议

 

晨雾 / 转贴

 

新闻背景

 

419,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举行教育专题报告会时,向教育界人士透露了教育改革动态。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

 

    晨雾注421人民网专访报道,朱永新称上述报道“是部分媒体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他只是“谈高考改革这个热点问题时,发表了一些个人看法”,“不可能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高考改革方案的信息”。)

 

笔者的女儿现在读初一,应该在2019年参加高考,届时,按照高考改革路线图,新的高考模式已经推行,女儿的日常学习和素质培养模式要受其引导,教育权益乃至命运要受其影响。因而,笔者近来对有关高考改革的新闻颇为关注,在看到朱永新教授披露的高考改革信息后,笔者产生了一些困惑,也有一些建议。

 

其一,新的高考模式怎样缩小乃至消除地域录取差距?如果北京、天津甚或内蒙古、西藏等地的录取分数线还是比其他地方低一二百分,如果其他地方的学生更加努力,也考出了更好的成绩,但依然不能考上某大学或根本考不上大学,而前述地方的学生并未付出同等努力,考试成绩也较低,却能够轻松考入某大学,那么,这样的高考模式还是不公平的、不成功的。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推行全国统考统录,实现三同一,即同一本教材,同一张试卷,同一个录取分数线,这样,地域录取差距就不复存在了,高考移民现象就彻底消失了,异地上学、异地考试的问题就解决了。统考统录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符合民意期待。当然,政府应该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提升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其二,“3+3高考模式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文理分科的模式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大,如果文理不再分科,学生面面俱到,需要学习的科目就要增加3科左右,学习就会更紧张,压力就会更大,这与减轻学生负担的教育改革总思路是相悖的。笔者建议,从高一开始,应该允许学生自由选修必考科目之外另外三科,并普遍降低各科难度,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其三,英语是否应该计入高考总分?之前,传出过一种消息,称英语一年两考或多考,达标即可成为升入大学的一个条件,这样,也能保证英语的教育质量,又会对英语教育畸热的现象进行纠偏。笔者支持这种方案,不支持把英语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其四,高考成绩如何吸收日常评价?高考应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把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表现以及综合表现纳入最终的成绩,这就需要给学生的日常表现确定一个适当合理的考核范围和占比,并设计出公开、科学、严格、透明的日常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的公正公平。

 

其五,不规范的高考加分、降分录取、特招现象是否会失去市场?1946年,梁再冰、冯钟璞、梅祖芬这三个女孩报考清华大学落榜,而她们的父亲分别是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冯友兰——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1957年,一个叫翁如璧的女孩,重蹈了上面三个姐姐的“覆辙”: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失败,被第二志愿的大学录取。翁如璧的父亲翁独健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笔者希望,这样的故事在新的高考模式中能够成为常态,也就是说,无论考生是谁,其父母是谁,在高考面前,人人都平等。

 

总之一句话,笔者希望新的高考模式能够带来更科学更健康的教育模式,能够增加教育的公平和希望,这应该也是其他所有家长的心声。

 

    作者李英锋

 

信息来源:2014-04-22《东南快报》

http://digi.dnkb.com.cn/dnkb/html/2014-04/22/content_316636.htm

 

晨雾点评:

 

    这位家长谈的观点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他的一些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晨雾非常赞同高考改革需要全民参与意见。如今的高考方案搞得神神秘秘,遮遮掩掩的。天天在那里说上半年就要出台,搞得人心惶惶。不时有媒体透出一些高考方案的内容,引起一阵骚动,随后又很快被“避谣”,就象这次的“朱永新事件”一样。何必如此呢?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方案,虽说还不成熟,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亮出来让大家评论一下。哪怕被骂得狗血淋头呢?又有何妨?总归还没有确定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