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应该打开大门搞改革

(2014-04-21 20:19:23)
标签:

教育

来源

底线

就业压力

外语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法制晚报——今日快评

高考,应该打开大门搞改革

 

晨雾 / 转帖

 

    新闻提示

 

    近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举行的教育专题报告会上称,全国的高考方案的确已经初步确定:考语、数、外三门,其中外语是社会化考试,目前的考虑是一年考两次。另外让学生选三门最擅长的科目去考,按等级来评价,分为五级。

 

    (据《现代快报》)

 

    最近这些日子,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不断传来,例如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高考要分为学术化和技能化两种等等。这次,又有专家“非正式”地透露了必考三门,其余三门自选考级。应该说,如果这些措施都实施了,高考的面目将变化很大,几十年如一日的高考,需要学生、老师和家长重新去适应。

 

    高考大变脸,变得人们可能不认识了。但改革的过程却值得商榷——几乎所有措施,都是决定后向公众宣布,或者由专家们透露,接着予以证实。公众鲜有参加讨论的机会。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有三。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不该在中学学的、不该强化的知识,没必要再去较劲,基础教育,还是以打好基础为主;二是减轻就业压力,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有时间有机会多学技能;三是追求公平,尽量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考试,公平地分摊到每个人头上。

 

    这些目的是否都能实现,还需要未来的实效进行检验。但实现公平一条,新的方案作用肯定是有限的。比如像专家透露的3+3方案,细想就有很多破绽在里面。中学生还处在不定性的年龄,自选的三门考试功课是什么,就很有学问。听老师的,还是听家长的?抑或自己拿主意?在有限的选项里,有没有自己真正热爱且擅长的?硬要选择的时候,会不会跑偏?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或者某些热门专业,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会对某些科目有所偏爱?也许这种偏爱又会反作用于考试,形成新的高考指挥棒。

 

    当然,对于自选项目选对的学生来说,拼的就该是必考项目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语文数学考砸了,可能学生学化学、学历史或者学烹饪的梦都会整个砸掉。而且,这还可能孳生针对语文、数学的强化班,别的负担减轻了,这方面的负担又会加重。

 

    类似于这样的疑问还会有很多。但有一点必须得明确,那就是高考方案无论改成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都可能是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更容易,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讲更难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需要选拔,就需要选拔的规则,规则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有规则就有利弊。但从总体来看,考试依旧是最公平的选拔规则。可以想见,如果高等教育也搞免费就近入学,或者搞推荐入学,一定是流弊丛生,而且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没有考试的选拔,最终会演变成拼父母、拼单位、拼金钱,造成大多数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各种改革,都可以尝试,但唯一不能触碰的底线就是“取消考试”。

 

    考是必须的,改革只能改怎么考,怎么考又关系到千家万户。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会明确,高考方案的改革只能是“调整”,“调整”也不可能周到,就有必要让公众知道“调整”的理由。方案的设计者们应该把关着的大门打开,最好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在透明的环境中进行设计。这样才有利于尽量弥补漏洞,也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新的规则。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信息来源:2014-04-20 《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4-04/20/content_48721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