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改革新招治标不治本

(2014-04-15 23:33:34)
标签:

教室

平均价格

报名电话

单凭

用人单位

教育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高考改革新招治标不治本

 

晨雾 / 转帖

 

  刘远举

 

  高考,始终是中国教育最关键的问题。虽然高考一直在改革,但种种措施,往往充满争议,几乎没有取得绝大多数人支持的方案。不过,最近公布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改革方案却是一个例外,得到了很多叫好之声。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改革方案。根据这套方案,高考将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此次改革方案能得到诸多好评与期待,是因为它很好地针对了当下高考的问题。目前,高考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观念与经济结构之间脱节。

 

  虽然现在职业教育在薪酬上并不见得比一般高等教育低,社会观念也在不断转化之中,但观念总有落后于现实的地方,把“上大学”视为读书的最高成就,认为“都市白领”比“蓝领工人”更有社会地位的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本科的位置始终高于高职。有数据显示,四分之三的中国中产家庭希望孩子受教育程度为硕士及以上。

 

  但是,收入高低,才是经济结构对所需人才的最直接判断,所以,社会观念高看本科,而轻视职业教育,不但反映了社会观念与经济结构的脱节,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有脱节。

 

  虽然高中生都想进大学,想当白领、做高级的管理与技术工作,但受中国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些岗位毕竟是少数,真正短缺的是一线的体力劳动者和蓝领工人。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调整,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飞速增长。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近年的就业率不到65%,真正的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却在4.3%以下。最终,也造成了一部分经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被挤压进了蓝领工人阶层,导致中国高校毕业生蓝领化的现象。当然,蓝领化并非不好,发达国家德国和瑞士,职业教育占比就分别达到了78%82%

 

  高校毕业生蓝领化的弊病反映了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反映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脱节。当下的文凭体系并不能显示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区别,所以,在毕业生市场上,企业无法区分哪些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即只有依据文凭体系的定位高低进行撇油式筛选。

 

  最后,职业教育体系的文凭,不足以促进职业教育领域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

 

  在现有的文凭体系之下,不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企业无法选择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即便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除了少数著名的职业技术学校,大多数学校都无法向就业明晰的企业显示自己的声誉与毕业生能力。

 

  在厘清“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针对的弊端之后,就不难明白一点:并不是依靠“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提升技术工人的收入,而是通过改革,使文凭系统显示出来的信息更透明、更丰富,引导教育体系更好地与已经逐渐改变的收入水平相适应,最终适应经济结构的要求。

 

  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改革,本质上是通过调整文凭种类,向就业市场提供更明晰的信息,提供更好的识别度,但是,它解决不了文凭的含金量问题。

 

  企业看重教育认证(文凭),是因为文凭是一种信号系统,代表了学校的声誉,能够大概率地反映学生的能力,进而降低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的成本。某种程度上,学校的档次、声誉是和学生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看重学生的能力,不如说是看重学校的声誉。

 

  不过,在中国,供给教育认证的体制都是公立的,学校声誉这种无形资产并没有明晰的拥有人,内部人控制之下,从管理者到学校的教授、行政人员等科层阶层,维护这个声誉并无直接的好处,而变现学校声誉,出售更多的文凭,就成为一种谋取当下利益的共谋。这个时候,学校廉价地出卖文凭就成为一种必然。

 

  可以观察到的是,不管是北大、清华,还是二三流的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在职研究生、自考本科等形式的文凭。这些文凭相对于国家统招易于取得,但往往花费不菲。虽然这些文凭一般都明确标明了具体的内容,但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在个人简历中,甚至在人际关系中,这些文凭的定位实际上被模糊化,这就增大了社会的识别成本,使文凭成为一个“柠檬品”。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以“柠檬市场”的发现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所谓“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由于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

 

  大量非统招文凭的出现,拉低了文凭的平均质量,市场对文凭产生怀疑,这迫使一部分好商品退出这个市场,转到更高级的市场上去。所以,一方面,在平均质量被拉低了的某一档(如本科)的文凭就业市场上,市场上剩下一些坏商品,价格也大大降低,社会出现诸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高”等议论。另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坏商品,好商品会转到更高级的市场,我们看到,取得某一层次(如本科)国家统招文凭的人,不得不继续再取得更高一层次的文凭以显示能力区别。然后,企业再度跟进,文凭的通货膨胀就这么发生了——文凭价值缩水,文凭“面额”变大。由此可见,虽然这其中有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的原因,但学校的管理者与科层阶层,共谋侵蚀文凭价值换取当下利益,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

 

  可想而知,既然在现有文凭系统里面,文凭不断缩水、跌价,大家都要争取更高文凭,那么技术技能文凭系统中,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柠檬市场的产生,与文凭制度提供的识别度并无太大关系,所以单凭“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无法改变文凭含金量的问题。

 

  文凭认证制度,必然依附于教育体制而存在,如果教育体制本身就有问题,文凭认证制度自然就是无本之木。所以,不管何种改革,必须先要保障文凭系统的真实、可靠,学校不滥发文凭,文凭才能更有效地显示信息。■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信息来源:2014-04-15《东方早报》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04/15/content_881031.htm

 

-------------------------------------

 

晨雾2014高考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场次1 

讲座时间: 2014419日(周六)下午 14:00

讲座地点:青华园教育,中关村南大街甲54(国家图书馆东大门马路东南面)

报名电话:010-62798181  62798282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ebuk.html

 

场次2  

讲座时间: 2014420日(周日)上午 9:00

讲座地点:西城区二轻党校八教室

报名电话:010-66127087  66127089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ec2z.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