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京:自主招生校荐是高校懒政表现

(2013-12-24 11:07:43)
标签:

不应

人数

方式

力量

好不容易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赵京:自主招生校荐是高校懒政表现

 

晨雾 / 转帖

 

每年进入12月份,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就陆续拉开了帷幕。目前国内高校自主招生大多采取中学推荐和学生自荐两种方式。很多高校明确规定采用以中学推荐为主,学生自荐为辅的方式。所谓的中学推荐,其实并不是由中学说了算,而是高校根据往年各中学考入该校的比例,提前给各高中发放一定的推荐指标,让高中来帮助在校内分配的推荐方式。

 

多数中学在获得校级指标后,选拔方式也不是根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等方面的优势来选拔,而是简单的根据学生历次考试的年级名次,结合学生意向来分配。一般一个学生只能获得一个校荐名额。这种校荐的选拔方式还是主要参考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无关,这与高考没有本质区别,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初衷,难怪被媒体批评为“小高考”。

 

恢复高考30多年来,国内高校一直采用仅凭高考成绩来录取学生的标准,虽然公平公正,但这个标准太单一,功能过于局限,也把中国教育引向了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而教育部试行的自主招生选拔方案,正是放权给高校,来探索和总结出适合本学校的人才选拔模式。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大多效仿西方国家的入学申请方式,即摆脱仅仅把高考成绩作为选拔的唯一标准,采取多元化考评机制。既然摆脱唯一标准,也就意味着多种选拔标准,甚至没有标准。但如果没有标准,选择的难度就会增加,选择的结果很难评判。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极其艰巨而又非常重要的任务,不花大力气来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人才选拔标准,自主招生就无从谈起。

 

而国内高校不在人才选拔标准上花力气,而是把宝贵的选拔权利交给高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懒政的表现。试问一所中学获得了北大和清华的校荐指标后,是否会考虑哪些学生适合清华,哪些学生适合北大?推荐出来的人才是不是符合北大清华的标准?如果不是,那么高校又如何能够通过校荐的方式来选拔适合的人才呢?

 

人才选拔是极为复杂的工作,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对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拥有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成立于1892年。从1892年到1912年,芝加哥大学用了20年时间,制定了关于人才选拔的定量和定性的标准,为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顾世界一流大学,诸如耶鲁大学、剑桥大学都没有“校荐”这种形式。

 

相比较而言,国内高校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花的功夫太少,这种懒惰的表现在首先除了高考成绩之外,高校缺少其他选拔人才的标准。其次,高校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拔。所以在不清楚如何选拔和没有量化可操作的选拔标准的情况下,选择的结果就不会令人满意。此外,高校在自主招生执行人员的选拔、培训以及在自主招生选拔模式、操作流程和监督机制方面也做的不够。既然高校希望通过自主招生选择合适的学生,就应该自己去选择。为什么在好不容易争取到自主招生的权利后,又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高中呢?

 

也许有人会说,通过校荐选拔可以避免弄虚作假,防止发生腐败问题。事实上,依托校荐并不是杜绝腐败问题的良方,反而会让自主招生的探索失去了意义。若今年高校因为受中国人民大学招办主任落马的事件影响,担心自己承担责任,而把自主招生选拔名额大部分给了校荐,这是高校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那么,高校该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的选拔机制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下大力气总结和制定符合本校自身特色的人才选拔的标准。在这方面,北京大学走在国内高校前面。原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在“201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杰出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明确提出“要认真总结出北大人才选拔的标准”,“研究制定北大人才选拔的定量和定性标准,这项工作我们预计要做十年。”

 

其次,高校应该减少中学校荐比例,积极按照科学规范的选拔标准来筛选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武汉大学于2012年率先取消校荐,全部采用自荐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率。

 

最后,教育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问题也一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高校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记录监控自主招生申请的每一个环节,做好各环节经手人及负责人的背书工作,做到有案可查,整个录取过程公开透明化,这样敢于腐败的人就会减少。

 

我们常说“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如果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无法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方面想要自主权,又不为拥有自主权之后如何做事去思考,这样的大学如何能够成为一流的大学?高校,请端正态度,拿出人力,物力,把赋予你们的权利用好!

 

(作者赵京  系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院长)

 

信息来源:2013-12-23 人民网 / 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n/2013/1223/c1053-23921188.html

 

晨雾点评:

 

    非常赞同赵京老师的的这个观点:自主招生校荐是高校懒政表现。如果按照三中全会精神提出的未来实行招考分离的高考改革方案,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实行完全自主招生,则必须搬开“分配校荐名额”这块不利于人才选拔的绊脚石。高校招生自主权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主管部门没有把招生自主权放开给高校;另一方面高校不懂得珍惜和正确使用招生自主权,要么就舞弊滥用,要么就懒政放弃。

 

    赵京老师的的观点与晨雾形成共鸣。因为晨雾在201211月的一篇文章《呼吁高校放弃自主招生三项常见规定》对复读生的限制、对自荐考生的限制、对未获奖考生的限制)中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

   

2.  关于自荐考生自主招生受限的问题

 

    读懂了高校自主招生限制复读生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不少高校在自主选拔的时候,只受理“校荐”考生报名,不受理“自荐”考生报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校荐”和“自荐”的概念解释一下。

 

    高校委托部分高校推荐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考生。高校这部分自主招生推荐名额分配给某些重点中学,由这些重点中学再采取一定的选拔方式把分到的名额分到考生头上。这个过程简称“校荐”。由于“校荐”经过了中学的一轮筛选,因此获得“校荐”的考生一般都比较优秀。而“自荐”就没有任何限定条件,考生完全自由选择报考高校(自我推荐)自主招生的过程。因此一般认为“自荐”考生层次不那么整齐。有些高校既向一些重点中学分配自主招生的“校荐”名额,同时也面向所有考生允许“自荐”报名。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只有“校荐”一种招生方式,不允许考生“自荐”报名。

 

    由于不是每一所中学都能分到“校荐”名额,分到“校荐”名额的中学,由于名额有限,也未必都能十分合适地分配给考生。而大多数的普通中学是从未见到过“校荐”名额。因此我们敢说,在人数众多的没有获得“校荐”名额的考生中一定有十分出类拔萃的考生被忽略。特别是有一些学习成绩不是最拔尖的考生也许正是高校需要的具备特殊才能的考生,如果拒绝“自荐”,他们连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在关于“校荐”和“自荐”问题,拒绝“自荐”的高校一方面是很愚蠢的,因为他们拒绝人才;另一方面,他们是很懒惰的。因为允许“自荐”的学校会收到更多的申请材料,要增加很多的初审工作量。与拒绝复读生的原因类似,也许懒惰才是真正拒绝“自荐”的原因。事实上高校虽然允许考生“自荐”,但是对“自荐”考生是存在歧视的,具体表现在初审不认真。原因也很简单,放开“自荐”,特别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每年要收到多少“自荐”材料?资料堆成了山,要拿出多少人力,花费多少时间去认真阅读?忽略人才也常常难免。08年有一位北京人大附中学生,“自荐”北大连初选都没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死都不知怎么死的”。一模二模之后成绩非常棒,海淀区50-70名。而他身边的同学成绩没有他高,却都拿到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他由此对北大彻底失望,任凭老师主任校长怎样劝说,也坚决不报北大。填报志愿之前他也在博客上咨询过我,我也是建议他报北大或清华。可是他就是赌一口气,填报了中科大。最终考了686分被中科大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录取。(这个故事详见20095月晨雾文章《有时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08年686分考生来访晨雾》。晨雾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我们一方面呼吁高校自主招生不要拒绝“自荐”,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些名校虽然没有拒绝“自荐”报名,但是他们在初选时难免忽略了一些优秀考生,让他们成了无辜的“陪绑”,这也同样是不应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