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招生政策孩子们层次姑娘新闻 |
分类: 晨雾原创 |
学中文,选择港大还是北大?
晨雾 / 文
2013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辞别正在就读的香港大学文学院,放弃港大全额72万元奖学金,回到辽宁本溪市高级中学复读( 2013年10月11日辽沈晚报:辽文科第一辞别港大回高中读书)。据媒体分析,她的心中的梦想是北大中文系。
这则新闻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学中文,选择港大还是北大?继而又回到我们争议多年的老话题,上大学是首选大学,还是首选专业?
对这个姑娘的选择,无论是选择港大,还是选择北大,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为什么?
选择港大,是因为港大确实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学校,况且已经被录取入学,放弃就意味着多一年的时间成本。她就读的港大文学院成立于1912年,是香港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学院之一。甚至港大现有的理学院、教育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中若干学系,均发源自文学院。文学院已成为港大学术生命的命脉。再讲大学排名,港大连续三年获《QS世界大学排名》评为亚洲第一,世界22至23位不等,远高于北大。因此刘丁宁如果继续在港大学习,也是绝对不错的选择。
选择北大,是因为姑娘梦寐以求的是学中文,而不是其他什么别的专业。从语言环境、人文氛围等诸多角度来讲,北大中文系都应当是她的最佳选择。如果说将北大与港大进行综合比较,北大暂时还有差距。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仅仅拿中文专业来比较,北大中文系还是应当略胜一筹的。从这个角度看,我还是更倾向于支持她选择北大。
当然影响选择的还有其他一些相对次要的方面,比如未来的职业规划是选择出国发展还是留在国内?对于一名北国姑娘是否能适应香港那种炎热潮湿的气候?还有就是作为一名学习中文的学生,愿意在那个几乎除了港语就是英语的环境,还是更喜欢北京普通话为主的环境?等等。
但是不管怎样,对已经回到中学复读的刘丁宁来说,当初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失误。即便2014年她能如愿考入北大,那也要自己承担一年的青春时间成本。我们相信这不是儿戏,是刘丁宁同学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考生和家长的高考志愿选择时候,在分数足够的情况下,不能盲目追求学校的名气,也不要受到社会潮流追捧的影响,特别要搞清楚自己的兴趣点是不是能与高校的强项结合。同样是一所优秀的高校,由于个人兴趣点不同,对别人适合,也许对你就不适合。
2013年有一位北京理科考生喜欢化学(拿过化学学科大奖),成绩排名够不上北大清华,但是够得上人大。高分理科生选择北京的高校有个特点,一旦够不上北大清华,下面有一个“空档”,如果不考虑经济、管理、语言类的文理兼招专业,一下子就落到北航这个层次了。在北大清华层次与北航层次之间缺少过渡层次的学校。于是这位考生就面临一个选择人大,还是选择北航的纠结。我的建议是,如果愿意选择外地最好,可以考虑复旦、上交、中科大、南大等名校。如果只考虑北京,我建议选择北航的材料类专业(与化学关系密切)。放弃人大,不是说人大不好。我们知道人大是一所偏文的综合大学,其强项是偏文的专业,对于一个喜欢化学的理科生来说,到人大学化学只能选择2004年才建立的化学系,确实有点鸡肋的感觉。但是考生和家长曾经纠结的是选择北航分数可能有点浪费了,因为人大的理科提档线毕竟比北航高一大截子呢。对此,我们要思考清楚,人大的理科提档线高,其中化学专业对此有多少贡献?人大的化学专业录取分数可能会比北航的材料专业高,但那是一种“虚高”,那是被人大的文科类为主的强势专业带高的。而北航作为一所由航空航天发展起来的理工类为主综合大学,材料类专业无疑是起最强大的专业基础之一,况且对喜欢化学的学生来说,北航还有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可以备选。如果实实在在地说,喜欢化学的考生选北航的材料类比人大的化学类更佳。
类似的纠结还存在于北京的文科考生,分数排名层次一旦够不上北语、传媒这个层次的学校,就会有这样一个纠结:是选择首经贸、首师大、二外这一类的非211的市属大学,还是选择北邮、北科、北理工等这一系列的京城工科211高校的文科专业呢?
谈到学中文的考生选港大,还是选北大的问题,让我想起另一个优秀考生的成功案例。
几个月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新书《一认真你就赢了——北大师姐写给中学生的青春私房话》,作者李若辰是一名北大的2011级本科生,目前刚上大三。这本书是写给中学生们读的,据称是在教你“学好也要玩好”的秘籍:
学海无涯,方法作舟;书山有路,捷径好走。和爸妈斗智,和老师斗勇,见招拆招,皆大欢喜。青春要的是精彩,朋友交的是真情。少年们,认真拼!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除了头疼还是头疼?家里爸妈强权专制,学校老师蛮不讲理,身心俱疲?恋爱不合法,友谊多考验,人际交往四面楚歌?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挺骨感,未来在哪里?怎么办,怎么办?!
这是给孩子们读的书。晨雾想说的是这位李若辰姑娘也是酷爱中文专业,她在2011年也同样面临过一次港大,还是北大的十分纠结的选择。
从志愿报完,到高考,孩子的状态一直非常好,最终高考正常发挥,以640分正好名列年级第五,被北大录取。(期间还有一次艰难的选择:在北大录取分数线还没有划定的情况下,我们接到了港大的录取通知,经过咨询,都劝我们接受港大录取,。因为北大分数线当时被招办告知可能是642,而我们是640,最后我们再一次决定放弃港大,赌一把!孩子说了,北大录取不了,我就出国,谢天谢地,我们再一次赌赢了。)
北京市实行的是考前估分填报顺序志愿,考生在5月份根据自己的模拟考试成绩排名填报高考志愿,第一志愿的选择非常关键,风险很大。李若辰的第一志愿选择有风险的北大,还是保守选择人大,一家三口意见不一。经过几天的反复纠结,他们最终采纳了父亲的意见,在志愿填报系统关闭前的1个小时确定了冲击北大的志愿填报方案:
零批次:港大(有“校长推荐计划”20分加分);
提前批:北大小语种;
第一批第一志愿:北大中文系;
第一批次第二志愿:二外。
让我们对这个志愿填报方案做一个评估,分析每一项填报在方案中所起的作用。由于考生没有绝对把握考入北大,因此如何通过志愿填报规避裸分考北大的风险至关重要。
这个志愿填报方案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根据经验港大与北大的实际录取分数基本持平,但是零批次港大已经通过港大的“校长推荐计划”获得了20分加分,相对裸分考北大,港大成功的机会要多一些。万一高考发挥不佳达不到北大提档线则能被港大录取,起到了规避风险的作用。如果高考发挥良好,首先被港大录取,根据相关政策,还有放弃港大的机会。
提前批次报北大小语种也有规避风险的作用,在考试发挥欠佳的情况下可能被录取,这是可以接受的。更主要的是根据北大招生政策,被提前批北大小语种录取后,如果分数超过北大一批次录取分数线还可以选择放弃小语种被北大一批次录取。
第一批次第二志愿选择的二外是在考生发挥失常情况下的托底志愿。
后来的录取过程果然如上面的分析,李若辰首先被零批次的香港大学录取。这个时候允许做出一个选择,去还是不去。一般情况下要对自己进行一个评估,在对自己的成绩能否有绝对把握被一批次一志愿的北大录取存在疑虑的情况下,就应当选择上港大。但是就没有机会再被北大录取了。而当时640分的李若辰还不敢说有把握被北大录取。据李若辰的父亲一起成长介绍,在7月1日接到港大录取通知的时候,他们依然不知道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哪里。而7月2日中午他们必须做出决定。他多次给北大招办打电话询问可能的录取分数线,被告知根据7月1号的确认情况可能是642分。其实这个时候(7月初)即便是北大招办也很难估计自己的录取分数线,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有多少高分考生会被零批次和提前批次的港校录走。所以李若辰一家又面临了一次艰难的选择。最终艰难地决定放弃港大,“再赌一把!”。他们十分幸运地赌赢了。北大文科2011年的录取分数线为634分。
从这个例子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喜欢中文专业的李若辰在2011年的“港大,还是北大”的选择中,是绝对偏重北大的。哪怕是她平等看待港大和北大,她也会选择港大。因为当时她面临的情况是港大已经录取,而北大还没有把握录取。
我们相信如果李若辰一家人读到今天的辽宁文科状元放弃全额奖学金已经入学就读的港大,回到中学复读以期来年冲击北大的消息,会更为他们当年的选择庆幸了。
最后说明,本文的观点,在港大和北大之间,倾向于学中文的考生选北大。但是选择考虑的元素较多,我们不能说选择港大就不对,更不能否然港大是一所目前北大短期还无法超越的大学这样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