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负十条:上面一片叫好,下面一片叫孬

(2013-08-28 22:54:41)
标签:

分数线

若干规定

北京市

几天

规律

教育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媒体综合报道:

减负十条:上面一片叫好,下面一片叫孬

 

晨雾 / 转帖

 

看教育部官员咋说的?

教育部副司长:要让“减负十条”既好看又管用

 

 人民网北京828日电 (记者林露 实习生王玉雪)“‘减负十条规定’是非常好的想法,不简单是释放素质教育信号的问题。”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副司长王洪元做客人民网参加“理论热点面对面”座谈时表示。

 

面对网友对“减负”是否释放了素质教育的信号的提问,他认为,这次将这些若干的要求和规定集中汇总在一起,反映了教育部对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决心和意志,也反映了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抓学生健康成长的硬招实招。最近这几年推进的素质教育在“减负”有关的政策和文件当中,都有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此外,他指出,“如果网友注意看十条规定的举措,基本都是可以操作可以执行,里面规定了一些底线,那个底线实际上反映了从严治校的一些要求,有的网友觉得小学不留家庭作业不好,有的说好,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把真知灼见进一步吸收到十条当中,使这十条既好看又管用,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想法变成可以做的行动。”

 

王洪元认为,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从它们的目标任务来说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都是要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克服片面的发展,克服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它们也有一些差异和区别,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的理想,是我们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要求,它更注重在这个过程当中全面的育人;教育质量更注重的是我们追求的结果,我们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要得到一个好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活泼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两个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信息来源:2013-08-28 人民网 /  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828/c1053-22719699.html

 

再看基层各方是咋说的?

新闻背后

喊了58 “减负令”又来了

邓小平曾指出 学生负担太重不好 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上周,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这距离最早的一次教育部减负令已经相隔58年。58年间,关于减负的文件已达数十份,次次引起关注,却次次无疾而终。此次的“十条规定”一出,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但面对“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等规定,不少业内人士和家长纷纷表示,对此次减负的前景并不看好。

 

  区县教委副主任:

  “小伙伴们”都被逗乐了

 

  “在报纸上看到征求意见的‘减负十条规定’的时候,我一边看一边不自觉地乐了,因为有的内容确实看起来像是玩笑。‘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看到这一条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文章是不是写漏字了。”某区县教委副主任,曾经多年主管小学工作,在谈到“减负十条”时,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该副主任说,北京上学期发布了自己的减负政策,全面推行八项减负措施,其中也有对小学作业量的规定: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至六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小时;初中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5小时。“我认为这样的作业量要求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学校也会努力去完成这样的目标。‘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练习’,如果小学全都取消书面作业,很多知识掌握得都不会牢靠,会对初中和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这样的减负措施不符合教育规律。”   

 

  “一个政策出台,必须合理,才有可行性。尤其是在多条政策同时出台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条无法落实,那么整个条例就都会被大家当成流于形式的废纸。即使其中有合理的可行的部分,也会一同被忽视。”

 

  小学校长:

  名校录取有内部分数线

 

  一名小学校长也认为,“减负十条”不科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那么老师怎么检验孩子的知识学得如何?孩子到了初中能立即适应‘课堂+作业’吗?如果学校不留作业,家长们只能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等于学校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和社会,最高兴的应该是培训班吧,又多了个赚钱机会。”

 

  对于“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该校长也不认同。“虽然这个观念早就提出来,并要求学校执行,但实际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各次统考的准确成绩,而且也会对学校进行排名。初中招生的时候,越是名校越不按片区招生,他们会根据学生四五六年级的考试分数按权重算出总分挑选学生,很多名校都是有内部录取线的。”   

 

  这位校长认为,如果要完全按等级制评价,那么首先要解决小升初问题。另外,很多时候,老师需要精确的分数统计来进行教学分析,甚至一些家长也希望知道孩子的具体分数和排名,这些都应该考虑。这位校长毫不客气地说:“教育部领导该到基层走走群众路线了,不要坐在办公室里一拍脑袋一个主意。”

 

  家长:

  “你若认真,会输得很惨”

 

  对于教育部的“减负十条”,多数家长以一种听见“狼来了”的心态表示:谁信以为真谁犯傻。“那十条里面,除了那条不靠谱的‘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其他的都在以前的减负令里出现过,但是有效吗?”一名五年级学生家长说,“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这一条北京市早就在实施,但实际上,各校都用自己的方式将“等级”细化。比如他家孩子的成绩册上,标注着“A5”或者“B20”,家长们都知道A代表85分以上,B代表70分以上,C代表60分以上,D代表60分以下,至于实际得分就是用100减去老师标注的分数,这样家长就可以心照不宣地算出实际分数,这样的等级制形同虚设。

 

 

  教育专家:

  越减越“负”在于缺乏问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减负工作之所以多年不奏效,首要问题是政府没有承担好管理责任。   

 

  “学校间仍然以分数作为竞争的指标,所谓的升学率仍然是衡量老师水平的标准。曾经有家长恳求我给他们介绍一所不用看学生成绩排名的学校,最终的答案只有国际学校,一年要花10万元学费。这就是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想接受正常的教育,只能花高额学费。减负应该从规范义务教育办学秩序开始,政府应该起到应有的管理作用。而判断政府是否‘动真格’减负的标志,就是看是否查处了一批违反教学规律的学校和校长。   

 

  现在征求意见的‘减负十条’,缺乏对政府问责的条款,这样的减负措施,很难期待其实际效果。”

 

  市教委主任:

  沿用“八条”监测课业负担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从目前征求意见的“十条规定”看,可修改的空间还很大。但“十条规定”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减负力度还需要加强。北京市近几天也在听取老师和校长们对“十条规定”的意见,得到的反馈主要是希望“减负十条”能符合教育规律。大家认为减负问题不应该一刀切,各地的具体措施要因地制宜。北京的减负工作在上学期有很大进展,实施了八条减负措施。新学期即将开始,北京的八条减负措施还将继续执行,同时今年会特别加强对减负的督导,尤其是对课业负担的监测。市教委督导室将对学校进行重点指导。

 

  追根溯源

  减负口号一喊就是58

 

  1955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85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411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17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94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本报记者 李莉 J063  

 

信息来源:2013-08-27《北京晚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3-08/27/content_103205.htm

 

“减负十条”,又见小马拉大车

 

伍玥

 

    教育部通过官方微博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刚一露头,就被投了众多“不信任票”。

 

    听听家长们的担忧:作业没了,考试少了,升学选拔更扑朔迷离了,名校更遥不可及了。应该说,“减负十条”指向的,都是大家诟病已久的问题。学校之所以屡屡逆势“增负”,甚至连家长们都自愿给孩子加压,还不是因为那根高高举起的高考指挥棒。

 

    高考指挥棒为何有如此威力?说到底,还是现行的人才观念和用工机制存在问题。评价人才、使用人才应该坚持实用主义,而不是名校准则、文凭主义。遗憾的是,后者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正大行其道。只有破除挑学校、看学历的新出身论、血统论,才有可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否则,单纯出台多少减负措施,也还是小马拉大车。

 

信息来源:2013-08-28《检察日报》

http://newspaper.jcrb.com/html/2013-08/28/content_13977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