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所感受的一志愿满足率没那么高
晨雾 /
文
2013年北京市高考大幅度调整命题难度,造成一本线大幅度提升。按照常规命题难度训练了三年的考生中确有部分考生不适应这种变化,分数发布之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叫苦连篇,人们纷纷抱怨今年一志愿落榜人数一定大幅度攀升之时,似乎在说:看教委还敢说一志愿满足率继续保持90%以上?
然而,2013年7月12日下午15:00北京教育考试院向媒体开放了高招录取现场。据从现场记者发回的报道称:
今年在京参加第一批录取的院校共149所,招生计划15665人,从目前情况看,本科一批次一志愿的录取情况和往年相比基本持平,共录取14288人,其中文科录取2695人,理科录取11593人,一志愿满足率达到90%。11日晚进行了二志愿投档,共投出3344人。

一本一志愿满足率达到90%!你相信吗?
明天这个标题或文字将充斥北京各家媒体上。现实似乎在与公众开玩笑。
这个结论也许让人们惊呆了 --
怎么可能呢?回顾往年,高招办宣告连创新高“一志愿满足率高达90%”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总是能听到一些来自公众的不同声音:“怎么我周围的考生们没有这么多一志愿录取的?”,“是不是不走运的孩子们都让我碰上了?”。为什么高招办的宣传与我们的感受总是有很大的差距呢?2011年更是有一位叫
欣大窝小
的网友在微博中说的更加幽默:怎么那10%都被我周围的人赶上了。(2011年7月13日
12:59)
关于北京一志愿满足率(或一志愿投档率)超90%的说法至少有四年以上了,高招办以此作为继续坚持北京实行部分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的强有力的论据。因为实行了完全平行志愿的省份的一志愿投档率也比90%高不到哪里去。晨雾仔细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2011年7月15日写过一篇分析文章《一志愿投档率应怎样定义?--
也谈北京连续两年一志愿投档率超90%》
。2012年7月31日晨雾又写了一篇《为什么我们所感受的一志愿投档率没那么高》。原来人家高招办关于一志愿投档率的定义与咱老百姓想的不是一回事。
咱老百姓怎么想的?比如说咱周围有10名一本线上考生,有9名是被一志愿录取,那才说明一志愿满足率为90%。这个朴素的想法推广到全市也是一样,如果全市一本线上考生有2万人,有1.8万被一志愿投档,那才说明一志愿的投档率为90%。
但是高招办采用的是另外一种定义,一志愿投档人数占一本招生计划人数的百分比叫做一志愿投档率。
两种定义,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存在差距当然就不奇怪了。我们知道,每年一本线以上人数大约比一本招生计划多20-30%(这20-30%的考生是不会被一本学校录取的)。所以,当高招办说一志愿投档率为90%的时候,按照我们老百姓直观感受的一志愿满足率大约下降20-30%才对。也就是说只有60-70%。
我们拿今天(2013年7月12日)下午高招现场新鲜出炉的最新录取数据做一下验证:
2013年北京高招一批次一志愿共录取14288人(其中文科2695人,理科11593人);2013年北京一本招生计划共15665人;2013年北京一本上线人数为21187人(文科4264人,理科16923人)。(注:一本上线人数根据官方一本线估算)
按照公众感受的定义,一志愿满足率 =
一批次一志愿录取人数 ÷ 一本上线人数
14288 ÷
21187 = 67.43%
按照高招办的定义,一志愿满足率 =
一批次一志愿录取人数 ÷ 一本招生计划
14288 ÷
15665 = 91.20%
差距将近24个百分点。考虑到一本上线人数中有一部分人会被提前单独招生以及提前批次的一志愿录取,实际差距也应当有20个百分点。基本验证了我们上面的估计。
2011年北京市高招办公布的一志愿投档率也是90%以上。晨雾当时在博客上做了一项家长直观感受的投票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共有236人参加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有143人(占投票人数的61%)认为“根据您对周围考生的了解,北京一志愿投档率应当是60%”。这个结果与晨雾上面分析的结论是一样的:如果将高招办宣布的一志愿投档率90%下降20-30%则刚好是民众的感受60-70%之间。这才找到了民众感受与高招办公布的数据之间的共性。这个投票调查如果今年来做,相信结果会更加糟糕。

我们不能说高招办的计算方法不对。也可能一志愿满足率就是这样定义的。在高招问题上,当然高招办的定义是最权威的,对此我们也不想说什么。但是晨雾想说的是,按照民众的感受定义的一志愿满足率的算法,也就是“一志愿投档人数除以一本线以上人数”,虽然不那么权威,但是家长们一看就懂,一解释就明白,与实际感受吻合。由于计算与招生计划不直接挂钩,在全市、全区、全校、全班都可以用。在任何一个高考生群体中,多少人上了一本线,多少人一志愿录取,谁都能计算,清清楚楚。算出的“一志愿满足率”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也是清清楚楚。一所学校加强了高考志愿的指导工作后是不是有效果,用这个指标评价也是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用这个方法定义的一志愿满足率容易让我们看到我们目前的志愿填报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差距,不会沾沾自喜地满足于一志愿90%的高满足率而不思进取,永远以为我们采用的就是最佳的志愿填报模式。
再者,这个90%一志愿满足率的宣传对落榜生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伤害,他们被归入10%的极少数失败者群体中。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那么糟糕。在一本上线考生中,他们不过处在没有被一志愿录取的30%群体中。从这个角度考虑,是否应当改变一下一志愿满足率的定义?
最后晨雾转贴一篇2012年在博客上看到了一位因为以2分之差落榜北航的考生家长的留言。感觉出切身之痛。相信2013年有一些考生和家长会有同感。
新浪网友 2012-07-30
18:49:21
孩子是今年的高考生,一志愿失利了,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感受,怎么能发给您呀?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博主晨雾回复:2012-07-30
21:34:29
发邮件。邮箱在晨雾首页左侧“晨雾公告”后面。
新浪网友 2012-07-31
09:53:32
晨雾老师,孩子的日志发到您的邮箱了,我没加修改,有一些粗话,请您谅解!
博主晨雾回复:2012-07-31
12:27:52
好的。
如果按照90%的一志愿投档率看,这位考生属于那10%的“不走运”的考生。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些“不走运”的考生决不是10%,而是30%以上。他们要么是高考发挥失常,要么是志愿填报失误。这位家长给晨雾发来了这位一志愿北航落榜考生写的四段日志,晨雾原文照发没有做任何删改。让我们读一下,听听发自孩子内心的呐喊!
战斗!不畏生活的玩笑!
一位一志愿落榜生的切身感受
当我最后一次翻找报志愿的表猜测自己可能会上哪个专业的时候我发现装大学招生广告的袋子里没有任何一张和化工大学相关。结果我上了化工大学。
当我找到二志愿的专业次序我发现专业的编号是顺序的,我这才明白我连对二志愿专业思考都没有过,连斟酌和取舍都没有过,结果我上了环境工程系。
当我开完百队杯领队会从东门走进理工大学,我看着那栋白楼想到一年之前自己走进这里器宇轩昂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我一年后的大学。一年之后,与北航擦肩而过,与理工更是无缘。成也理综,败也理综。
当欧洲杯决赛那晚87向北经过首师附门口,我回想到那些个冬夜,那些奔忙于学习的日子。我回想身后这一年,当时并不知道会和北航擦肩而过,甚至不知道会直接放弃台湾,当时只是觉得身后这一年我努力过,我认认真真地做过,我对得起自己。
当最后,当如今,未来的道路在变数的尘埃中若隐若现,徒有惨然的苦笑和接受的无奈。
这就是生活,C'est la
vie,生活在我十八岁这年夏天跟我开了个玩笑,让我的心一路颠簸,让我的未来看似充满坎坷。
但是,我放出豪言,我要以我的青春做赌,我要战斗!不畏生活的玩笑!
---------------------------------------------------------------------
607,自己认为考砸了,傻逼在悲了个催的247的理综,傻逼在没错第8题却错了一个选择的数学。当时看分心凉半截,半年来,大考理综还没有下过250分吧。这是耻辱啊,可能会让我遗憾终生的耻辱啊。
最后两分之差错过北航,被迫与那块自己非常喜欢的足球场说了再见。
化工大学,我怎么可能甘心。现在录取通知书下来了,旁敲侧击,暗示利诱,家人总是希望我在化大上完四年。
我觉得,上完就是死路一条。我认为,能成就不凡与伟大的根源是对现状的不满,是不甘心。顺应时势,随遇而安,我不想要不需要。我要向着更高远的地方前进,我渴求那些尊严与骄傲,知识和荣光。这是我的决心,我对自己说,我要向着那个方向努力。
我要战斗,为了自己的未来,从自己最羸弱的方面走向自己满意的未来。
---------------------------------------------------------------------
现在,我想说的是体制。
通过我的高考,通过我对体制的亲身经历,通过我个人的失败,真切的感受我感觉我似乎对于世界又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看到,中国,在用一场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12年的学习。这是一种一锤定音式的测量,判定。
我们知道,科学的测量是需要重复的,我还记得上半年在大钟寺上学而思生物说到实验的原则有一条叫“重复性原则”,目的在于多次实验,减小偶然误差。
然而,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恐怕是一场只做一次的实验。因此,可观的偶然误差必然存在,因此,一部分人就注定成为偶然性的牺牲品。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必定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设计和方法的优化来尽可能的减小误差。在名为高考的这次测量中有一部分人最大程度的减小了误差,他们不悲不喜,很满意。也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误差,误差偏大,数值偏大,他们同样很高兴,他们享受了偶然性带来的优势。但也有一部分人同样产生了误差,误差偏大,数值偏小,这些人便承受了偶然性带来弊端,成为了不科学的实验方法的牺牲品。
一个体制,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这种偶然性的存在就是高考不公平的一种体现,第二种人是现行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享受到了不公平带来的利好,第三种人显然受到了不公平所带来的伤害。
今天,我是第三种人,我身边的很多人与我一起成为第三种人。明天,我的后生们中的一部分也将成为第三种人,他们将继续接受不公平的体制对他们的测量,他们与我们一样,只能接受。
在这个国家,人口众多,社会复杂,一个体制永远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今天,我们面对一个体制,我们会看到它所带来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能解决的问题。微调与修正是决策者应该思考的事,决策者看不到的地方或者无能为力的地方,恰好给了生活,用来和我们开个玩笑。
然后,当我和北航错过,只能上化大的时候,巨大的不甘使我做出出国的决定。看看周围,又有很多人和我一样。
我想到,在9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当时的高考生没考上大学或许直接上班或者复读,在现在的外地恐怕也是如此。
但在北京,在这里,在我身边,有很多人在高考前,高考后,纷纷决定去其它的国家,去那个传说中的民主自由的天堂,去一个更开放更先进的环境。
其它不说,单说一志愿落榜出去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人都是报考了响当当的大学,结果名落孙山,被迫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北京先报志愿,我觉得这些人敢报NB的大学就是实力的体现,或许他们输给了偶然性或许他们输给了自己,但是他们敢在一志愿上填写那些大学的名字就证明他们的能力接近甚至超过了那所大学。最终,时运不济,名落孙山,但是他们的实力没有改变。他们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依然保证他们在一个更为优越的环境中必定能够大有可为。因此我认为,这些人的出走,对于中国,很可能是一种损失。
联系之前所说,在90年代,在并不很发达的地区,人们依旧选择复读,那些优秀的人可能在第二年显露了自己的优秀,成功进入了那些NB的大学,进行更长远的学习。而在北京的这些人去到了国外,向老外显示自己的优秀,其中的闪光的人必定会有一部分就此留在那里。这便是我所言的人才的流失。
两者关联之下我想到,这种人才的流失也是体制的弊端,是体制对于这个国家所带来的弊端。但是这弊端并不很早显现,在现在,在中国日渐富有的今天,在老百姓手里攥着钱的现在,我想,总结起来一句话,是经济的发展使体制暴露了新的弊端,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将弊端放大,甚至可能造成恶果。
我又想到,这便是客观环境的细微改变对事物的影响,就好像某化学反应中环境的细微改变对产物成分的影响,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一支变黑的烧瓶。换句话来讲,可能就是无关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干扰。
以上两点,杨旻没懂,孟令舟没懂。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就像很多是一样,我想明白了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高考让我看清的就四个字。
世事无常。
-----------------------------------------------------------
早就应该对自己刚刚经历的这关做个总结,之所以留到现在,是因为尘埃将要散尽,未来即将上路。更是因为,明天,我,我们,将迎来百队杯的第一场较量!!!
我还记得,去年nike杯之后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叫“抽什么也抽不走坚强的灵魂”。一年之后,我看到了自己的认识对于自己这一年的作用。我也坚信自己的认识会作用于自己的青年时代,乃至终生。
明天,我最后一次百队杯征程就此开始,既然是比赛,是竞技,我目的明确,直指胜利!
这将会是一场战斗!
战斗!是要赌上性命的!
在通向胜利的道路上,会有身体的痛苦,对手的强大,天气的考验,场地的挑战,最后的最后,甚至会有生活的玩笑。
但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所有的所有,都可以克服,都可以忍受。为了胜利的喜悦与荣光,为了
我期盼已久的试炼,我要战斗!不畏生活的玩笑!
尽心尽力!战斗到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