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来源保暖内衣尚未回头路高峰 |
分类: 晨雾原创 |
京籍高考选外地高校,回京就业容易吗
晨雾 / 文
taolong7890 2013-05-29 13:55:57
北京晚报5月27日17版的一篇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家长倍感纠结。不知晨雾老师看过了吗?此时此刻正当北京备考时填报刚刚完毕不知晚报发此文为何意?是在传递什么信息吗?今年北京减招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不少孩子报了外地校。专家说报外地好的高校能比北京的低50分。看了这篇报道家长们才如梦方醒啊,原来北京孩子去了外地校要付出极大代价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家长们感到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记得韩旭老师,赵京老师和您都在不同场合说过。看了这个报道您有何感想?盼您回答。
taolong7890 2013-05-31 09:51:15
这是北京晚报电子版5月27日链接请您看看17版的内容(阿伦的求职过程),盼您恢复。前天,志愿无忧家长群、计桥家长群、北京高考家长群和自主招生群都在议论此事,家长们感到北京今年减招已经给了很大压力,北京晚报的这篇迟到的文章让报考外地院校的家长更加纠结,又不敢向孩子说,怕影响考试,晚报啊晚报,你真是报的太晚了,填报前您为啥不报啊?现在报又是何意?
毕业生人数创新高,而就业岗位反而下降了15%之多。就业压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就业肯定是要难一些。但是,这个难并不是专门针对在外地就读的京籍毕业生,而是大家都难。可以了解一下在京就读的大学毕业生们,也同样难。只是由于在外地上学回京求职必有一些不便之处,因此就更显得难上加难。
虽然每年都在讲就业难问题,但是过去几年确实要好得多。我记得有一位2011工科“211”毕业生准备出国读研,在头年12月底之前求学申请全部寄出之后,在等录取结果的时候有一个空闲期。这时候学校有招聘会。其家长鼓励他去应聘试试,目的是让他出国之前锻炼锻炼自己的求职能力,也了解一下就业市场激烈严峻的竞争。可是没想到家长的初衷目的没有达到。他只在一个招聘会上投了十几份简历,得到了五六个面试机会,经过面试之后,有三四家用人单位愿意录用,薪酬还都不低。当然这与他学习的工科专业有关,与他在简历以及面试中所能展现的个人能力有关,也与前年就业大环境较好有关。
但是今年的情形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在京高校的毕业生比以往任何一年难就业。其中最困难的还是要数希望获得北京户口的外地户籍在京就读学生。北京户籍的毕业生确实要好一些。特别是北京市要求市属企业每年都需要消化一些市属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也是北京市维护自身稳定发展的要求。这些企业同样对京籍在外就读的毕业生敞开大门。只怕有些毕业生瞧不上这些市属企业。
因此就业难是普遍存在的,对在北京或者京外读书毕业生没有明显对待上的区别,当然也不存在对待上的优待。
但凡是选择报考外地高校,除了某些刻意对专业的追求(例如就奔着同济的建筑学)以外,大多是都是希望在有限的分数排名条件下选择办学层次更高一些的学校。其次就是有一些考生和家长的“985”、“211”高校情节。考不上在京“211”,也一定要考一个外省的“211”。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考生是受到其家长的影响,有些家长本人就是当年外省“211”的毕业生,自己从心里就非常清楚那些学校与京城一些普通校相比谁重谁轻。尽管如此,也还是很少有人在其分数排名情况可选学校 / 专业层次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外地高校。因此大多数选择外地高校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经过认真思考痛苦抉择的结果。
我相信但凡有一点头脑的专家,都不会在考生明明能上一所北京高校/专业的情况下,一定要推荐考生去上外地相同层次的高校/专业。我相信那位家长留言中提到的几位专家也不会这样做。
在家长们问到上外地高校对回京就业有什么影响时,晨雾一般都是这样回答:
1.如果你打算本科四年之后考研回京,那么几乎就没有什么影响。北京的高校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会非常清楚你就读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比如说北航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对哈工大、西工大、南京航空这几所外地高校的学生绝对会十分重视的。因为在航空航天系统,这几所高校是平起平坐的,北航除了地处北京这个地理上的优势,在有些学科上甚至不如人家。
2.如果你打算四年后回京就业,你就读外地的学校本身绝不会对你有负面影响。但是在参加北京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方面,与在京就读相比,你会遇到很大的不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消息不灵通:北京的高校都十分集中,一所高校有招聘活动,同学之间传播,很快周围几所高校就全部都知道了。可是你在外地,等你知道了,人家都结束了。
2)交通不便利:招聘活动一般在大四开学之后就开始了,这个时候你还有课以及毕业论文环节。不可能每天坐在北京家里。即便不考虑交通费用,你也不可能每一场招聘会都来参加。另外用人单位通知你面试,你也总得来吧。比如说一位学生刚回京进行了一个面试,赶回外地学校,信箱里就有收到了另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心里一定再说,你怎么不早点来通知?可是这种情况对北京就读学生来说就无所谓,因为他随时都能去面试。
3)影响正常的学业。在外地就读打算回京就业,在找工作环节一定会比在京考生付出更多,包括时间上和精力上的。对你最后一年的学习一定会造成影响。好在现在多数高校都把学生就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一年的课程安排较少。但是不管怎样,你总要有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环节吧!
3.在外地就读与在京就读相比,回京就业也不是全都是劣势,也存在优势。由于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的理由,你就读的学校层次一定高于你在京可选学校的层次。比如说你处于一本线附近,在北京也就能选市属普通高校,在外地能上一些老牌“211”。晚报上文章所述:“明明是所在省数一数二的高校,同为 “211”“985”的一本院校,却不如一些北京的普通高等学校更为人熟识。”这种现象也许存在,这只能说明一些招聘人员的基本素质不够,有一些市属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会是这样。对于多数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部委所属的大型企业绝不会是这种情况。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这些企业里从领导到基层有很多外地“211”毕业的学生,他们太了解哪些学校学生更优秀了。有一年我到京北航天城去参观,在参观航天器控制部分的时候,我问了一句,你们这些员工都是北航毕业的吧?人家回答:有北航的,但是更多的是西电和成电的。我明白了。西电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简称西电),成电就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这是当年国防科工委系统两所响当当的电子通讯控制类的优秀高校,他们在国防军工企业的影响是很难消失的,以至于这种“西电”、“成电”的老称呼还存在。虽然他们在北京的高考录取分并不太高,但是在当前这些军工国防单位仍然是过得硬的学校。如果到这类大型企业应聘,我就不信外地“211”拼不过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当然了,如果你就是去应聘“北京XX建筑工程公司”之类的市属企业,也许北京市属专业高校更有优势。北京市的几所市属招生大户就是为北京市属企业发展培养人才的。
三、“阿伦”具体个案分析
撇开上述一般性讨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晚报文章中“阿伦”回京求职,“历尽千辛”的个案。我们发现他这个案例有一定的特殊性,未必具有普遍意义。也未必能代表京籍在外就读毕业生回京求职的普遍状况。
我们首先把晚报文章中介绍阿伦的情况罗列一下:
1.就读学校:所在省数一数二的高校,为 “211”“985”的一本院校
2.就读专业:纯理科专业
3.大四开始报考了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2013年1月获知落榜
4.寒假后,留在北京找工作
5.希望就业目标:银行类以及京内的国企等相对稳定的单位
6. 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是医生
7.家住长辛店
上述7个条件中,只有第一个条件是对他就业比较有利了,而其他条件或多或少都不利于其求职。换句话说,阿伦除了具备多数京籍在外就读学生都具备的第一条优势以外,很多他自己独有的劣势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让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一下。
1.我们不知道阿伦就读的具体是哪一所大学,但估计是一所老牌的“211”或“985”大学,在其所在的省是数一数二的,在北京的影响力有限。但是不管怎么说,影响力也应高于一所北京普通市属大学。因此第1个条件对阿伦来说应当算起到积极影响作用的。
2.读的是纯理科专业。具体是什么学科我们不知道。比如数学、物理学等。读这类专业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特别适合与考研继续深造。如果直接就业方面,纯理科适合的就业目标是一些科研院所,选择面偏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明显不如多数机械、电子等工科类专业更容易就业。
3.大四开学后开始报考研究生。这就意味着从2012年10月份一直到2013年春节后都处于十分紧张的备考当中。而这个时间恰好是大学生求职的第一黄金时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都是在春节前就把工作搞定了。而对阿伦来说这段时间无暇顾及就业问题。一直到研究生落榜后,阿伦才回到正常的求职思维。这是相当于放弃了最重要的一段求职时间。
4.寒假后留京全力以赴找工作。这是不得已的补救措施。正如晚报文章所述,“春节过后,招聘高峰期已经过去,不少大型企业的招聘工作都已经进入了尾声”,这段时间还是会有一些招聘单位还有剩余岗位未满额,因此还存在机会。但是机会已经相对少了一些。阿伦在这段时间能够找到如意的工作,还是属于十分幸运的。也证明了他的能力和毅力。
5.阿伦和其父母将就业目标锁定在“银行类以及京内的国企等相对稳定的单位”显然不是十分明智的。自己限制住了自己的发展。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多数家长都求稳。同时看中了国有大企业工作稳定,福利好。其实至少不应当排斥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当然如果家长们对此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也表示理解。但是今年国家精简机构,政府缩编,现有人员只好向下属国有企业安置,就业岗位一定趋紧。求职难度加大。
6.阿伦家庭属于普通工薪家庭。家庭基本指不上。“拼爹”能力有限。全部都要凭自己去打拼。难度也加大。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拼爹”在求职中的作用常常也是很关键的。当然同样是“拼爹”,这“爹”与“爹”还是有很大不同。有一些“爹”不过是能帮孩子多找几个面试机会而已,而有的“爹”,秘书一个电话就全搞定了。阿伦家在这方面很弱。但是长远看未必是坏事,从走出大学校门之前,他就在展示个人独立打拼能力。
7.家住西南远郊长辛店。这一条对求职虽然负面影响有限,但是有一些单位没有宿舍,在录用的时候毕竟会考虑你住那么远怎么正常上班。除此之外,由于多数岗位面试都在市区,阿伦求职参加招聘会或面试都要挤公交几个小时,会比别人更辛苦一些。这些在晚报文章中也进行了渲染,这些渲染对我们这些对孩子疼爱有加的家长们却影响不小。“由于面试要穿正装,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情况下,阿伦说他都不敢穿太多,套个保暖内衣就出发了……”。这些都触动着家长们的心。真实可怜天下的父母们。但是我们也希望家长们看到一个硬汉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不管怎么说,阿伦成功了,而且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同年级其他8个北京学生中,只有他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回北京的工作的。”从我们上面的分析看,也是克服了一个有一个困难后取得的成功。这个例子应当给我们正能量才对。
比如阿伦在参加一家北京国有控股企业来学院招聘的宣讲会。这家企业并没有因为他是北京户籍就对他加以青睐,和很多同学一样,简历都没能进入最初的选拔。
这本是一件十分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家凭什么要优先北京户籍呢?据晨雾了解,一些在京中小企业,不仅不会看重你的北京户籍,甚至还会“歧视”北京户籍:相同条件下优先录用外地户籍应聘者。据讲原因是近年招收的员工,外地户籍由于还要自己租房,生活十分艰难,但是表现在工作上却是对工作岗位的珍惜,工作更踏实。
可是为什么多年来人们一致认为北京户籍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呢?那是因为有些中央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有北京户口,他们能够拿到的进京户口指标有限,而录用北京户籍不需要使用有限的进京指标,所以在掌握上会向北京户籍学生倾斜。而这些年要求工作岗位一定与户口挂钩的情况越来越少。北京户籍在求职方面的优越性也就越来越小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但是晚报的文章不管从哪个角度解读,都不会看出北京求职时候北京户籍会受到歧视。只是原来的优越感下降了而已。
因此晨雾认为,无论你在北京就读,还是在外省就读。作为一名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应当正确评估自己,不好高骛远,实事求是选择应聘目标。另外动手要早,不能错过年前的招聘高峰。无论是本地高校毕业就业,还是外地高校毕业回京就业,找到工作都不会太难。北京学生和家长,一定要丢掉户籍优越感,与外省户籍学生一同勇敢接受平等挑战。碰到困难贵在坚持,一定能在初入职场中取得成功。
晚报文章虽然描述的是一名在外省就读的京籍学生回京求职的艰辛,但是我们从中解读出更多的是激励。阿伦求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晨雾希望对2013年已经填报了外地高校的考生和家长说,任何选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相信你们做出的选择也是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做出的决定,是相对正确的选择。现在,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说前段时间我们家长在全力以赴为孩子填报志愿在努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助孩子考试实现最佳发挥。选择外地高校给未来就业带来的种种不便最好现在不要再去想它。高考之后再去认真思考,从晚报这篇文章已经能够解读出一些自己未来可以避免的事情,得到一些教训。要相信我们孩子们的能力,未来前途是光明的。。
附:2013年5月27日北京晚报
在京企业很少到南方高校招聘 户籍的就业优势也在减弱
回京就业 阿伦拼了
本报实习记者 李婧
信息来源:2013-05-27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