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高考预估分填报二志愿是错误的
晨雾 /
文
2013年4月11日北京晨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做足功课
打赢“志愿大战”》的文章(本文后转帖有原文)。从文章是记者采访一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的观点采写的。从文章看,专家是在为考生填报志愿中摸爬滚打过的。文章不长,但是观点表述很到位。总的看大部分观点对本届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都是有指导性意义的。只有一点晨雾认为值得商榷。晨雾提出自己观点来讨论。
关于二志愿学校的选择被该专家归为D类:
“D类为二志愿类,即录取分比高考预估分低40分以上,并接受二志愿的学校。”
根据考生分数排名预估高考分定位二志愿,这是一个过去和现在都十分流行的错误观点。但是多数专家都持这个观点。还有的直接说出二志愿学校要比一志愿学校低40-60分。为什么说这个观点错误?晨雾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专家首先将一志愿的目标学校分成A、B、C三类:
A类为可冲刺类,即历年录取分与自己预估分相差不多,甚至略高于预估分的学校。
B类为正常类,即历年录取分略低于自己的预估分,不失手即可进入的学校。
C类为保底类,即历年录取分比高考预估分低,但不超过40分的学校。
这种预选是合理的,实际上是冲击、正常、保底三种考虑,很周全。我们假设一名考生的预估分是600分,所选的三类目标学校历年录取分分别为:
A类:600分
B类:590分
C类:580分
考生最终填报一志愿必须落定在其中的一所学校。按照作者的意图,二志愿学校应当选择比高考预估分600分低40分以上的,也就是说,要选择低于560分的学校即可。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这种二志愿策略容易让人理解为:根据考生的预估分在A、B、C三类学校中选择一类作为一志愿填报之后,再选择一所比预估分低40分以上,且招收二志愿的学校。
我们以2010年北京理科的情况举例做一个分析。比如说一位考生预估分大约为600分,按照正常类选择略低于自己的预估分的一志愿学校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575,2009年588,2010年594)。二志愿则根据低于高考预估分40分以上且招收二志愿的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522,2009年518,2010年546)。我们看结果如何:
如果该考生2010年正常发挥考了594分以上,皆大欢喜被一志愿北京理工大学录取;但是如果稍有闪失,考了593分(一志愿落榜情况的最高分),能否被二志愿的北京化工大学接住呢?不能!因为2010年北京化工大学的二志愿提档线为621分。二志愿差距高达28分。
假如这位考生一志愿选择了保底的C类580分层次的学校(例如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一志愿提档线576),则二志愿在575分落榜差距更大,达到46分。
上述测算都是假设了考生发挥失常的最佳状态,即仅一分之差落榜。而实际上考生落榜不可能都是只有一分之差。如果更糟糕,则落榜差距更大。
造成这种十分流行的误导的原因可能在于多年来高考录取二志愿提档线的不确定性给人们的印象是二志愿提档线较高,因此选择二志愿学校要降低一个档次。不知道是哪位专家第一次根据个人经验说了个40-60分或者类似的所谓梯度,其他人就都这么传。就传成了这么个十分流行的不负责任的说法。
再举一个十分极端的例子更可以说明二志愿绝对不可以根据考生的高考预估分来定位填报。比如2011年一名具备清华北大水平的理科考生,预估高考分数在660分层次。一志愿正常发挥可以上北大,我们假设他一志愿错误地选择了北方工业大学服从调剂。那么他的二志愿按照“录取分比高考预估分低40分以上,并接受二志愿的学校”的原则可选范围看上去非常大,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没有选择空间了。因为他选择任何一所一批次的二志愿学校都不可能被录取。原因在于他的一志愿学校北方工业大学选择太低,提档线就是一本线。他一旦从一志愿的北方工业大学落榜,就说明他的高考成绩连一本线都没有达到。二志愿的任何学校都不可能被录取。
如果您只告诉我您的高考预估分让我选择二志愿学校,我无法给您任何建议,除非您的一志愿全部空着。您如果咨询二志愿填报,只需要提供您一志愿学校是如何填报的即可,根本就不需要您的高考预估分。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一个问题:二志愿落榜差距与根据考生的分数排名定位的高考预估分没有直接关系。而与考生一志愿选择的高校的提档线却有很大的关系。考生二志愿填报参照高考预估分是没有意义的。应当参考考生一志愿学校的提档线。考生如果发挥正常分数高于一志愿提档线则皆大欢喜,被一志愿学校录取,二志愿填报用不上,这是好事情。而二志愿填报是对考生发挥失常不得已的补救,只有考生分数低于一志愿提档线,二志愿录取流程才会启动。二志愿录取流程是否启动存在一个临界点
–
这就是一志愿学校的落榜点。它是一志愿学校的门槛,就是一志愿学校的提档线。因此二志愿目标学校要根据一志愿学校的落榜点来选择。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
1.这所学校必须招收二志愿;
2.这所学校的二志愿提档线必须低于考生一志愿学校的落榜点。
还以上述2010年北京理科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一位考生预估分大约为600分,按照正常类选择略低于自己的预估分的一志愿学校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575,2009年588,2010年594)。一志愿学校的落榜点为594分。二志愿目标学校,比如说可以选择:2A四川大学(每年招收二志愿,2010年二志愿提档线585分),2B北京工商大学(每年招收二志愿,2010年二志愿提档线562分),2C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每年招收二志愿,2010年二志愿提档线536分)。这样在考生高考发挥失常的情况下,二志愿的三所平行学校才能真正起到补救的作用。
据此,晨雾在2010年率先提出了“根据一志愿的落榜点填报二志愿”的新观点。在这几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完善出二志愿根据一志愿的“落榜点”填报的三要素:
1.确定一志愿的落榜点
2.找出招收二志愿的学校
3.确定二志愿学校的“二志愿提档线”
我们分别说明一下。
关于确定一志愿的落榜点,根据上面已经进行的分析,可以引申出共三种情况:
A.如果一志愿学校服从调剂,落榜点就是一志愿学校的提档线;
B.如果一志愿学校不服从调剂,落榜点就是一志愿学校所选报的最低专业的录取线;
C.如果考生获得了一志愿学校自主招生(或其他特殊招生)加分,落榜点就是一志愿学校提档线减去自主招生加分。
找出招收二志愿的学校,我们总结有两种情况的学校一定招收二志愿考生。
A.为二志愿预留招生名额的高校。例如北交大、北邮、北工大、首经贸等,他们二志愿的分数一般都很高,远远高于一志愿的提档线;
B.一志愿招不满,不得不招收二志愿的学校。
大厚书上数据是判别招收二志愿学校的好办法:凡是实际录取人数大于一志愿录取人数的学校,都说明招收了二志愿。如果一所学校过去三年都招收了二志愿,今年仍然招收二志愿的可能性很大。
确定二志愿学校的“二志愿提档线”。最好的办法还是设法去精心收集。这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大多数高校都只宣传其一志愿提档线(录取线),不愿意宣传其二志愿提档线(录取线)。这就让我们很难收集到二志愿提档线数据。我们除了用心通过各种渠道去零星地收集以外,晨雾总结出一个十分有效的“剪刀法”。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通过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看懂。
例子:查2012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大厚本),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理科实际录取1347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1228人,这意味着录取了119名二志愿考生。从大厚本P127页上摘出几个最高分数段录取人数情况:
630以上
7
620-629
13
610-619
30
600-609
31
590-599
58
580-589
43
如果我们用剪刀“剪掉”分数最高的119人,“剪口”的位置应当是在590-599,近似断定,北工大2011年的二志愿提档线在590-599之间。在590-599之间有38名二志愿考生和20名一志愿考生混在一起。事实上我们从2011年7月16日北京考试报的文章《二志愿录取超一本线百余分》证实,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理科二志愿提档线为590分。
这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可行的办法。用同样的办法,还可以推断各个专业二志愿录取线的大致位置。
通过上述二志愿填报三要素能够解决二志愿目标学校的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去解决北京市二志愿三所平行学校问题,就可以完全参照平行志愿填报的基本规律去做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此前有些专家将外省实行的完全平行志愿的方法生搬硬套到北京的平行二志愿,其错误的根源就是没有意识到,北京的平行二志愿,忽略了它首先是二志愿,其次才是平行志愿。
附:2013年4月12日北京晨报原文:
做足功课
打赢“志愿大战”
二志愿慎选京外“985”高校

■指导专家:智康1对1高考研究中心刘业翰

4月对于北京考生而言意义重大,智康1对1高考研究中心刘业翰老师把它定义为整个高中阶段最繁忙、最紧张的一个月:4月初,各区安排一模考试;4月中旬,全国各大高校在京召开招生咨询会;4月下旬,志愿填报进入最后倒计时。这其中有许多信息需要考生和家长去接收、甄别。如果没有充分准备,高分考生也很有可能无缘名校和理想的专业,甚至滑档、退档。那么,填报志愿前应该做足哪些功课?
一模后着手做好三件事
智康1对1高考研究中心刘业翰老师提醒,由于北京考生在高考前填报志愿,需要面对更多不可控因素。在“一模”后这个时间点,“大厚本、区小本”等资料会下发到学生手中。拿到这些资料之后,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根据一模成绩在全区的排名,估算出自己如果参加去年高考能够取得的分数,并据此锁定分数段,确定数所目标学校。
第二,一定要去参加高招咨询会,着重了解几所目标学校,并尽量争取到与目标学校招生办负责人面谈的机会,以便掌握最权威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目标校是京内学校,还要关注”校园开放日”的时间,提前去学校感受一番,亲身体验将对选择大有裨益。
第三,将确定的目标校进行分类。
A类为可冲刺类,即历年录取分与自己预估分相差不多,甚至略高于预估分的学校。
B类为正常类,即历年录取分略低于自己的预估分,不失手即可进入的学校。
C类为保底类,即历年录取分比高考预估分低,但不超过40分的学校。
D类为二志愿类,即录取分比高考预估分低40分以上,并接受二志愿的学校。填报二志愿,切记把握几个原则:“京内降批次,不降去京外,避掉985,少选211”。客观地说,填报二志愿,不出京又不降批次的话,操作难度会很大。如果不愿意降批次,最好选择京外高校,但尽量不要选择京外“985”高校。因为,一般情况下,京外“985”高校生源充足,除非分数优势非常大,否则希望渺茫。
如果考生和家长在四月份严格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来执行,完全可以胸有成竹地面对志愿填报。
关注目标院校
全面掌握信息
了解院校信息,不能只看名气和分数,更重要的是院校本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指的是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设备、校舍等一系列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这类信息可以从学校官方网站和门户上寻找。如果未来希望在学术上有所突破,那么可以从该校的论文数据入手。如果大学毕业后准备进入企业发展,那么要着重了解就业率。当然,有些数据易于查询,有些则比较隐晦。除了就业率、就业薪资等比较容易得到的信息之外,建议家长多关注目标高校的校园招聘信息,了解哪些企业对目标高校存有好感、认同感。如果校招名单中有知名企业,即可证明学校的就业情况乐观。如果参与校招企业少,但大多集中在某一行业,则说明某些特定专业就业良好。此类信息的收集,需要在5月初前完成。
注意志愿填报技巧避免“误报”
从给学生定位、给院校定位,到相互匹配,再到实际操作二志愿,甄别真假二志愿、真假加分,区分专业优先、分数优先等,填报志愿涉及的内容多且杂,混杂在一起难免令考生和家长茫然。
刘业翰老师建议,考生和家长进行情景模拟——用一模后得到的高考预估分,按去年的方式填报志愿,看看会出现什么问题,再逐一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尽可能不让同样问题在真实的志愿填报中发生。另外,可以求助于老师、专家,拓展信息来源。但是,由于高考志愿填报复杂且专业性强,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抱着“货比三家”的心态,多看、多问。如果某种情况是每个人、每本书都提到的,一定是重点。如果某类情况只在一处出现,或者只听某一个人说过,那么请行动起来,从学校渠道了解、核实信息。但是,千万不要放过关于目标校以及关于填报技巧的任何观点、评论。一定要弄清楚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斟酌,做出判断。
如果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准备,那么考生和家长不仅离打赢这场“志愿大战”为期不远,而且也为迈入理想的高校迈出了关键、坚实的一步。
晨报记者
徐虹
信息来源:2013-04-11《北京晨报》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04/11/content_219237.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