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分尖子生“不适应”清华自主复试

(2013-04-10 17:47:57)
标签:

来源

发散性思维

成绩

制度

触角

教育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部分尖子生“不适应”清华自主复试

给教育改革添动力

 

晨雾 / 转帖

 

    近日,来自全国的800多名考生参加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复试,包括2013“感动中国人物”、H7N9禽流感等社会热点都进入了面试考题。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自主招生重点突出“学科特长、创新潜质”,部分全科成绩非常优秀的尖子生“不适应”,导致复试落选。

 

    按说,成绩优异的尖子生知识基础很扎实,参加自主招生考出好成绩不在话下。可有些佼佼者却落选了,原因就是他们面对自主招生的开放性、社会性、发散性思维以及“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新要求,变得“不适应”和无所适从。这种“不适应”,值得反思。

 

    虽然当下的教育改革一再强调要加大创新教育、想象力发展、批判性思维,乃至社会化教育构成、个性思维等,可看看我们的实际教学,题海战术、模式化训练仍然是诸多学校提高升学率的“法宝”。要想上名校,必须接受流水线一样的考试训练,学生们成了背诵、记忆的“教育容器”,而不是学习上的创造者、探索者;社会化思维、批判性思维、自主性创新意识明显不足,视野狭窄,最终必然出现各种“不适应”。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问题:如果忽略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发展,放眼社会的开阔思维,缺乏敢说敢做、锋芒毕露的个性,没有创新潜质和个性特色,知识上的佼佼者在自主招生中也无优势可言。

 

    此前,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再比如,中国青少年屡屡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金奖,但这些金牌选手长大后多“泯然众人矣”。会学习,却不会创造,成绩好,却缺乏挑战精神,这怎么不让人担心和忧心呢?

 

    在一次考试中落选不是大问题,未来在国际竞争、人才竞争中被淘汰,才让人揪心。上述“不适应”,应当成为教育改革的动力。为了让孩子得到更为深入、深度的创造性发展,我们应该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课堂模式、评级制度等,进行深入反思和纠正,少一些题海战术、圈养思维,多强化社会化发展思维、开拓性发展思维,以及独立性、批判性思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该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等改革模式,早日和教育实践密切联系,让更多孩子得到发散性发展、社会化提升,具备独立卓越的思维能力,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社会化思考。如此,自主招生中的“不适应”也就不会出现了。

 

耿银平 光明日报 》( 20130410   02 版)

 

原标题:《“不适应”给教育改革添动力》

 

信息来源:2013-04-10 《光明日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4/10/nw.D110000gmrb_20130410_5-0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