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异地高考政策方向正确 调整需渐进

标签:
头条发展过程作用意义很难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委员热议:异地高考政策方向正确 调整需渐进
晨雾 / 转贴
中国青年网北京 3月11日电(记者周小璐 毕德鹏)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就教育事业在过去五年间取得的成就,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这无疑为我国教育事业清晰描摹出了一条飞速发展的上升曲线。
国之命脉,端于教育。在未来5年,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改革力度,扩大教育公平的惠及范围?中国青年网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对于“教育公平”四个字,搜索引擎给出这样一条定义: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相比这样一个严密规整的概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对其的理解则形象得多。他说,教育公平并不是指将100块钱平分给100个孩子,让他们每人均分一块。这个公平,实际上更偏重于“机会”两字。不管你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无论你的家庭是贫穷或者富有,在同样情况和标准下,确保青年可以得到同样均等的机会,这就是“教育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摄
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摄
全国政协委员石文先、众环海华专业服务集团总裁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摄
“异地高考”包治百病?
为了更好解决上述问题,“异地高考”应运而生。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日前接受采访时称尊重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并透露今年全国大概解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的有3000多人。那么在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此法是否可行?
在石文先看来,城镇化建设的浪潮席卷而至,农村父母普遍出外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如果可随父母到迁入地入学,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将解决很大一部分社会压力和负担,对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也是极好的安抚和稳定良策。
“从促进教育公平这个角度来讲,异地高考政策的方向是对的,”倪邦文委员表示,“但这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调整过程,具体的细则、机制的建立还需逐步完善。”
他分析指出,异地高考制度改革工程极其浩大,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所包含的户籍制度、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问题,如果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消极连锁反应,“动一发而牵全身”。
举例来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本身人口压力较大,高考移民涌入势必引发房产销售、户口落实等问题,而且要求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这种整合,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打破重建,所以面临很多压力和未知挑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在资源的配置和政策调整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倪邦文委员说。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近日,衡水二中2013年高考“百日誓师”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视频中,衡水二中的学生身着校服齐列操场,高举右手,口号齐整:“决战百天,我必成功,我必成功!”这样一段视频引发了众多业内专家对于应试教育的反思。
高文对此进行了一分为二的阐释。他认为,一方面,这种引导方法“是有问题的”。一个学生是否成才,跟高考成绩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导向,是不妥当的。另一方面,人的潜能需要激发和调动,如果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学业方面,这里面还是暗含一定“正能量”的。
“有升学率这个指挥棒,使得我们的学校、家庭都比较关注升学率,简单关注书本知识、学习成绩,导致了我们对其他领域的忽视和缺失。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就是由于我们太偏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合理的知识结构、道德素质、健康心智、综合能力素养,四方面缺一不可。”从事多年青少年研究工作的倪邦文委员表示。
“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德育。道德是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具备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既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的,也是我们社会关系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有了‘德’还要注重‘法’。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缺乏起码的法制观念,那么在社会上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法制教育,使之积极适应社会运行规则,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希望青年人有志向,排除其他干扰,脚踏实地去做自己想做、应该做的事情。借此次两会的东风,高飞一把!”高文委员表达了他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望。
信息来源:2013-03-11 中国青年网 / 文字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