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是一张考卷的事吗?
(2013-02-13 12:31:17)
标签:
中国广播网言辞制度建设农民工前提条件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异地高考是一张考卷的事吗?
晨雾 / 转帖
中广网北京2月13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2012年的倒数第二天,北京、上海、广东数以千万计的打工者都在翘首盼望一个文件的出炉: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北上广这可谓是"压哨"而出的方案,恰恰是在无声地展示着这背后的艰难博弈和审慎决策。
而正如各界所猜测的那样,这三个外来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区,不约而同地拿出了过渡性政策。为什么经过了长时间博弈之后,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方案却不让很多人满意?为什么北上广不能选择彻底挖掉这个门槛?2013年,异地高考工作又该怎样科学地推进呢?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在教育部喊你交'答卷'"的舆论声中,北京、上海、广东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去年12月30号的截止时间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而近段时间,各地教育主管负责人都倍感压力。北京市教委主任姜沛民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被记者问到异地高考的话题,他都谨慎应对,绝不多说一句。以北京的方案来看,过渡期设为3年。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子女今年起可参加中职考试及录取;到明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及录取。而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能从明年起先在北京借考。所谓借考,就是学生在北京参加考试,但录取工作却要在户籍所在的家乡进行,同时借考还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经过学生户籍所在省的同意。为何会出现"借考"这种形式,说白了还是与招生名额分配有关,这种说法也得到了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的印证。
于涵:进来多少个外地人,那么各个大学必须给我多投放多少名额,不损伤当地人的利益,但新问题也出现了,这些多投放的名额很可能就来自户籍原来所在地。所以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
再以广东为例。作为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一大省, 2012年广东义务教育阶段外省户籍学生188.1万人,占全国的1/6。其中,随迁子女8成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按现有学生测算,这里将至少增加200多所初中和高中,新增各类学校所需的土地、师资、投入等等,都是广东一省难以承受的。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就直言: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是异地高考难破解的根源所在。
李守信:(要推进)这个事情太复杂,因为中国过去教育资源的布局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各地高等学校的数量和质量完全不一样,北京、上海有多大的资源可以拿出来面向全国、面向农民工,能够到这里参加高考,可能需要一些细化的政策。
在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政策出台之后,很多随迁子女家长言辞激烈,甚至直言"北京交白卷,上海不及格"。然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推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科学工作,并不是一张考卷那么简单。
在义务教育阶段,北京和上海的户籍学生已经成了少数,非户籍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50%。深圳小学和初中里的非户籍学生数量也已经超过四成。如果彻底砍掉北上广的门槛,必然要把很多复杂但已经成熟的社会管理系统推倒重建。总体来看,这将是一项涉及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人口管理等多方面综合改革的巨大工程。
北京市教委的门前多次因异地高考一事发生冲突,京籍家长与非京籍家长还曾在此激烈争吵。北京籍家长更是要求要约见北京市教委主任姜沛民。在他们看来,外籍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影响本地孩子的升学。可见,要破冰"异地高考",政策措施稍有不慎则会激化社会情绪,甚至激发社会矛盾。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组长谈松华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改革不跟进,那么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解决起来依然困难。从目前看只有先着眼于长远的制度建设,为今后更好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赢得时间。
谈松华:因为非户籍人口在当地考试升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户籍制度问题,是一个社会管理的问题。我觉得如果这个制度能够建立起来以后,将来对于非户籍人口在当地考试招生有一个制度上的保证。
对此,北京市的异地高考过渡方案中就提出: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力,在进一步完善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明确随迁子女考试升学的资格条件和先后顺序,抓紧研究出台升学考试办法,并争取在今年出台。
信息来源: 2013-02-13 中国广播网 / 新闻纵横
http://china.cnr.cn/yaowen/201302/t20130213_511957543.shtml
晨雾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