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地高考 -- 请再次关注来自人民日报的风向标

(2013-01-04 16:15:12)
标签:

好新闻

必然

方方面面

等流

于耳

分类: 晨雾原创

异地高考 -- 请再次关注来自人民日报的风向标

---- 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

 

晨雾 /

 

    2012年年底各省异地高考方案出台,最引人关注的京沪广异地高考方案恰在 1230同时出台。由于门槛高、部分放开、分步放开等,让京沪广随迁子女家长十分失望。也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又一番攻击。这些话已经听了一年了,无非还是在论述“不公平”。我们在关注众多媒体的声音时候,今天(201314)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署名袁新文的“人民时评” -  《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本文后附有人民日报原文)应当值得我们再次关注。

 

    晨雾在20121127文章《异地高考 -- 请关注来自人民日报的风向标 ---- 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中说过:“我们国家目前虽然媒体很多,观点也可以有很多,媒体的一篇评论很可能仅代表评论作者的个人观点。但是了解中国历史经验的人们知道,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评论可能与其它媒体的评论还是不太一样。在涉及一项重大决策的评论时候,其“分量”肯定不同,常常代表着官方的风向标。

 

    如果我们将这篇文章与同一作者袁新文20121127的另一篇文章《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 对比一下就大致可以看出,从“慢不得也急不得”到“不怕慢就怕站”,基本上是一唱一和。而且1127的文章就已经为1230出台的京沪广异地高考方案定下了基调:“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人民日报出台这篇评论也许放出一个信号:京沪广的分步异地高考方案已经得到了默认。

 

这篇评论上的副标题的第一句话: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孤军深入,必须有相应配套措施做支撑,必须与全面综合改革相协调。已经在提示我们,异地高考不可“孤军深入”,不能跑得太快,要这匹马的缰绳“拉住”。

 

    而第一段中的这句话“北京、上海、广州“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的思路和举措充分表明,异地高考改革的大门已然开启,高考户籍制度不再是难以融化的“坚冰””对京沪广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给与了赞扬和肯定。并且用“分步实施、逐步解决”八个字高度概括。其意义在于“开门之举”、“破冰之举”。

 

文章的后面几段话就没看头了。基本上落入了众多媒体对异地高考大讲困难的俗套。无非是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流入地居民的利益等等。

 

但是后面的一段值得关注,并给人遐想:

 

受制于各种现实羁绊,异地高考不可能“孤军深入”,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做支撑,必须与教育综合改革相协调。比如,在未来的招生考试改革中,加大自主招生力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打破只以分数论英雄的桎梏;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实行社会化考试;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只有在政府主导下,与这些改革协同推进,异地高考才不至陷入单兵突进的泥沼。

 

    这关系到异地高考今后的路怎样走?因为作者指出了各项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种理解是异地高考按照作者的思路慢慢推进,不完善的方面用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来进行补充;

 

    另一种理解是异地高考只是一种临时应急措施,高考公平的根本解决需要通过高考改革的推进来完成。

 

    文章的结尾用“不怕慢,就怕站”的展开突出这个主题。

 

      晨雾的理解:异地高考过了12月底这个“大限”,京沪广都不会加速。可能会适度降温,步子也会放缓。。。

  

关于“不怕慢,就怕站”,晨雾的看法,如果路子是对的,这不过是一种稳妥(或曰保守)推进的办法。但是晨雾的质疑是如果路子是错的,比若说前面就是泥潭,甚至就是悬崖,再慢都是十分危险的。温州高铁事故司机不也采取了刹车措施了吗?但是毕竟没有“站”住。这种情况光靠“慢”也不行,必须“站”。

 

    按照晨雾的观点《异地高考方案隐含着巨大的高考不公平》,国务院转发四部委《通知》的异地高考方案思路的后果将带来更大的不公平。特别是在京沪广等流入地推行,后患无穷。不仅是要“慢”和“站”,还要另找出路。

 

-----------------------------------------------------

 

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人民时评)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孤军深入,必须有相应配套措施做支撑,必须与全面综合改革相协调

  

  2012年岁末,“北上广”异地高考方案揭开面纱。由于设限多、门槛高、难度大,再加上有些社会高度关注的内容缺失,各种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北京、上海、广州“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的思路和举措充分表明,异地高考改革的大门已然开启,高考户籍制度不再是难以融化的“坚冰”。

 

  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不仅是百姓的多年夙愿,更是衡量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尺。因此,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异地高考改革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但是,异地高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改革,它涉及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人口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综合改革,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异地高考既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迫切诉求,又必须充分考量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与现实可能。

 

  在人口流入集中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北京市目前的常住人口已达2000多万,随迁子女人数快速增长,到2014年,北京市一年级入学人口将从目前的10万剧增到18万,小学在校生总量预计从68万跃升至84万,而且之后几年还将持续增长。上海、广东等地也存在类似问题。为此,不少人忧虑,如果现阶段大面积放开异地高考,大量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会涌入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管理“压力山大”的问题将不可避免。

 

  异地高考之所以难以推进,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复杂的利益纠结。不论教育资源的蛋糕怎样切分,异地高考改革必然会触及人口流入地居民的现实利益。越是在“北上广”这样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越是需要统筹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在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使异地高考改革尽可能赢得更多人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受制于各种现实羁绊,异地高考不可能“孤军深入”,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做支撑,必须与教育综合改革相协调。比如,在未来的招生考试改革中,加大自主招生力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打破只以分数论英雄的桎梏;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实行社会化考试;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只有在政府主导下,与这些改革协同推进,异地高考才不至陷入单兵突进的泥沼。

 

“不怕慢,就怕站”。综观多年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北上广”等地的异地高考改革既不能急躁浮躁,盲目冒进,也不能畏葸不前,浅尝辄止;必须把握机遇,遵循规律,稳步推进,循序渐进。唯此,异地高考改革才可能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考验中,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答卷。

 

作者:袁新文

 

人民日报 》( 20130104   05 版) 

 

信息来源:2013-01-04《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04/nw.D110000renmrb_20130104_3-05.htm?div=-1

 

袁新文简历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政治文化部教育采访室主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在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工作。从事教育报道十余年,采写各类新闻稿件多篇,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教育好新闻等。

 

 

人民日报记者笔记·新闻的侧面

异地高考  撬动一小块铁板后

 

  北上广异地高考方案难于具体化,几乎都是由于教育改革与新的人口管理政策不配套。它显示出,对迅速膨胀的大城市人口管理,及如何减缓人口高度集中趋势,相关部门尚缺少充分考量与准备

 

  回想起来,“异地高考”从民间的吁请改变,到2012年底各省推出方案成为可以操作的现实,脚步快得有些不可思议。

 

  虽然被称为“高考洼地”的北上广,为了赶上2012年初教育部门承诺的“年底之前”期限,都只能给出一个过渡性或框架性的方案,而最终的门槛究竟有多高、哪些外来孩子能够在几年之后受益,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现实中和网络上,一些有本地户籍的和外来孩子的父母们还在紧张忧虑,互相辩论,并向方案的制定者们施加着压力。

 

  “压力太大了。无论北上广方案如何制定,恐怕都难免要挨骂!”上海的异地高考方案公布前,一位教育界人士苦笑。

 

  “我也是外地人,但还是不希望有太多外来人和我的孩子挤占教育资源。”一个10年前通过人才引进渠道落户上海、孩子幼儿园在读的家长坦率说道。

 

  2012年在上海,两大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时被上升到“文化”层面。本地人的“排外”、“小家子气”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超生”、“不良习惯”等话题,沉寂许久之后,又被高频提及,时常演变成充满怨怒、夹缠不清的民间口水仗。争吵的双方似乎都忘了,这座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已有50多万外来孩子在读,四成中小学学生没有本地户口,一二年级学生中外来子弟甚至超过了50%

 

  2012年夏,我曾因采访走进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这是本地一所兴办了60年的老牌公办学校,如今在校生里约半数是外来人口。一样的校服,一样天真可爱的笑脸和标准普通话,一样会在擦身而过时礼貌问候“老师好”,分不清什么外来本地、城里乡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班上谁成绩最好,哪个同学关心集体,谁和谁是好朋友。

 

  读三年级的小浩宇因为同桌是安徽人而在地图上找到安徽,还羡慕同桌“能回老家玩”——没有父母辈的历史成见与心理隔阂,也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文化”的计较。而那些外来孩子中,不少是从小就随父母生长在城市,乡村成了只在逢年过节才回去的遥远之地,即便短暂“留守”,最终的归宿也在城市里。

 

  见过这些就会明白,所谓“异地高考”的变革,已是势在必然。只是,每一次改革都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改变凝固了几十年的高考政策、大学招生格局,关涉家家户户、关涉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儿女教育和前程命运,又正值人们维护个人权益意识空前强烈的社会时期,它所激发起的恐惧不安、不公平的担忧,自是格外强烈。

 

  仅有指责与怨愤是不够的。表面看,这只是一个教育问题,向更深处看,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系统工程。利用这次政策调整,我们要还的是近几十年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农民的积欠,是对大城市仍然铁板一块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捆绑福利保障体系的反省和清理,也是对政府能否科学统筹规划区域社会发展的真正考验与挑战。

 

  北上广异地高考方案难于具体化,几乎都是由于教育改革与新的人口管理政策不配套,它显示出,我们的政府对于正迅速膨胀的大城市的人口管理,以及如何减缓这种人口高度集中的趋势,尚缺少充分的考量与准备。

 

  固化了几十年的制度一朝松动,多半会有多米诺骨牌一般的效应。我不太担心北上广会“洼地依旧”,却担心一招不慎,会让“教育公平”的变革带来新的机会不公平。高考毕竟只是教育中的一道关卡而不是教育本身,前端的薄弱、有失均衡不能寄望于在这一道关口松动换来平等甚至优待。一个社会,如将还“公平”债的重心过多压在教育身上,原本已够沉重的教育说不定会更加步履踉跄,迷失所往。

 

  (本报记者  姜泓冰) 

人民日报 》( 20130104   09 版)

 

信息来源:2013-01-04《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04/nw.D110000renmrb_20130104_2-09.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