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选择少了,风险大了,考生傻了!

标签:
不成熟垃圾逻辑上海和文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三大“联盟”又出招生政策,调整笔试科目
选择少了,风险大了,考生傻了!
晨雾 / 转贴
“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三大高校联盟发布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政策又“变脸”了!和往年相比,2013年自主招生的笔试科目将锐减,而且考试时间“撞车”——均定于明年3月2日举行。
在三大联盟前天发布2013年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公告后,昨天,沪上的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也发布了2013年自主招生方案——同样,今年两校的具体招生方案又出新招。
高校的“善变”,让很多备考的高三应届生万分无奈:自主招生政策变来变去,对考生来说,不是机会多了,反而是选择少了,压力大了,甚至优势也没了!
加试化学的理科生,明年惨了
明年,“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高校的自主招生联考笔试科目,都清一色地压缩到两门。谈及压缩笔试科目的原因,三大“联盟”都表示,主要是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让考生减负的文件要求,避免让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小高考”。在精简考试科目后,三大“联盟”都不得不放弃了对英语科目的考察,选拔人才的品位更加趋同。
“北约”和“卓越联盟”,都把考试科目分为两类。理科生的笔试科目为数学和物理,文科生的笔试科目是语文和数学。
“华约”的考试科目同样为两门,但和去年相比,变化更大。文理科生必考的科目是数学与逻辑,选考科目为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每门科目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
不难看出,“三大联盟”的笔试科目中,化学、生物都“缺席”了。同济大学表示,考虑到上海考生实行的是“3+1”,所以报考“卓越联盟”的考生如果不是加试物理的理科生,就可以选择参加针对理科生的数学考试和针对文科生的语文考试。而上海交通大学则表示,正在根据上海考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江浙沪地区的自主招生考试标准,“会和AAA考试有比较大的差别”。
对于高校向减负呼声“妥协”的新方案,高三考生们意见不小。一位加试化学的考生直言,这样的考试制度明显有欠公平。和加试物理的考生比,“别人是在展现自己的学科优势,而我却被迫选择不太擅长的文科卷。”
截至记者发稿,上海交大尚未公布2013年的自主招生选拔方案。有消息人士透露,交大可能会给加试化学的学生一些“补偿”。至于加试生物的学生,交大方面则认为没有回应的必要。因为在历年自主招生的“AAA测试”中,上海交大都没有将生物列入考核范围。
报考方案微调,门槛高了
对沪上考生来说,复旦、交大、同济三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备受关注。根据昨天复旦、同济两校公布的2013年自主招生录取工作方案,招考方式仍然有相当的变化。
去年,复旦在自主招生中首次推出了“望道计划”。其时,这一计划的全称为“望道计划推优直选生”自主选拔招生试点方案,招生对象大多数是中学校长推荐的、有志于基础学科学习和发展的优秀高中生。这些考生并不需要参加复旦的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只要通过自主选拔录取进入学校,即自动进入“望道计划”候选名单。
但今年,复旦将“望道计划”纳入了“千分考”系统,参加的考生必须先通过千分考,上线后再接受专家面试,确认是否合适加入这一计划。而且“望道计划”也开始对自荐生开放,但进入面试流程的唯一门槛是“千分考”的成绩。
根据复旦招生办披露的信息,2012年新生中,通过“望道计划”入学的共有430人。学校内有老师直言,如果通过正常的考试途径,这些学生中的很多人可能根本考不进复旦。因而,针对“望道计划”政策的微调,有人直接评论说,复旦的意图是抬高录取门槛,“即便一心想去学文史哲专业,前提也必须是数理化生门门课都要学好,否则,根本通不过千分考!”
相比复旦,同济今年招生的变化其实更大。根据该校昨天发布的自主招生新政,学校特别强调明年选才理念的变化。区别于一般高校在自主招生选拔标准上强调“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同济今年自主选拔的首要标准是“专业兴趣”。
招生理念的变化,直接导致该校在报考流程环节上,和往年相比将有较大变动。
同济在压缩考试科目的同时,推出了按大类招生的新举措,学校所有的本科专业被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工科I类、工科II类、理学类和文科类。这就要求考生在参加笔试前,要对学校和具体专业加深了解。记者从同济招生办获悉,今年考生在向学校递交自述材料时,就需要用80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自己对于学校和专业的认识以及报考理由。
同济招生办主任廖宗庭说,这些今年特别设计的环节,都是为了给教授专家在选拔考生时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鉴别学生兴趣的真伪。
虽然今年的招生政策极具同济特色,但一位今年高三的学生不由抱怨,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十分明确的专业志向。听到招生介绍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太敢报考了”,因为感觉自己没有优势。
再想找个“垫背”的高校,真的难啦!
昨天起,已有不少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抱怨。因为经过仔细计算,他们发现,由于明年三大联盟考试时间撞车,均选在 3月2日,考生可以报考的学校明显比往年少了。
根据今年三大联盟的公告,“北约”共11所高校,考生最多可选报3所;“华约”有7校,考生可选报2所;“卓越联盟”9校,考生可报2所。
如果三大联盟笔试时间错开,考生最多可选报8所学校。即便按照往年,清华和北大考试时间总安排在同一天,至少和“卓越联盟”考试时间错开,这意味考生可以参加两大联盟的笔试选拔。
但今年,考生只能“三选一”,提前站队。有考生家长直接评论说,给考生减负的代价是——选择面少了一半,考试风险大大增加。
在2012年的自主招生考场上,参加完“华约”笔试再转战“卓越联盟”笔试的考生不在少数,但到了明年,这个现象将不复存在。对上海考生来说,选交大还是选同济,都要提前想好!
对沪上考生唯一的利好消息是,复旦昨天在公布自主招生政策时透露,“明年的考试时间一定不和三大联盟撞车”。可由于复旦仍然实行“千分考”,有业内人士直言,“除非考生十门功课样样好,还有一门理科特长,否则考复旦占不到任何便宜!”
本报记者 樊丽萍 姜澎
信息来源:2012-12-13《文汇报》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12/13/content_114.htm
变动频繁,高校和考生苦不堪言
. 直到昨天,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详细方案还没公布。记者获悉,那是因为交大还在对2013年江浙沪的自主招生方案做最后的调整。今天将会公布。
根据“华约”前天发布的自主招生公告,今年的考试科目,“数学和逻辑”为文理科生的必考,而“物理探究”和“阅读与表达”则作为考生的选考科目。
这一消息的披露,固然让沪上很多考生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不加试物理的理科生,意见非常大。但记者在采访一些高校后发现,即便手握招生大权,大学同样因为政策频繁变动而苦不堪言。
招生自主权PK考试自主权
“别说高三学生不适应考试的变化,对于大学来说,等到了自主招生‘临门一脚’之际才宣布政策要变,招生的预期和措施同样也要调整。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具体地区的招生措施直到三大联盟的公告发布以后,仍然迟迟未公布的原因。”一位在高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自主招生政策的多变,同样把大学逼得左右为难。“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选拔培养本身有一个周期。因而教育政策应该有3到5年、甚至10年的稳定期,这样既能让考生心中有数,也能具体考察育人政策落实的效果。”
“只要看看现在高校自主招生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哪个环节,就可以理解政策多变的原因了。”一位名牌高校的教授告诉记者,如今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真正的“自主权”其实只体现在考试上,而非招生上,这就是每年高校在申报自主招生方式时频频出招的原因。也正因此,教育部对于自主招生考试规定的要求一变,就会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质上,高校的自主权在于每年设置自主招生的考试方式,因此只能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来争取更好的生源,而并非通过招生方式的改变选拔适合自己的学生。
在他看来,高校争夺优秀生源天经地义,即便是国外名牌大学对于优秀生源的争抢也一直非常激烈。但国内大学“落俗”的地方在于,对好生源的理解,仍然是“高分”。因此在很多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笔试的分数仍然是学生是否能够进入预录取程序的重要标准。
分分计较,高校如此,考生也如此。
从2003年国内22所高校率先获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算起,今年已经是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的第11个年头,涉及学校的范围超过80所。
每年此时,都是高校密集发布来年自主招生政策的时候;而最近几年,无论是高校单独招生,还是组团联考,政策一直在频繁变动。
所以在这位学者看来,要批评自主招生,考生和高校都有问题。报考学校的时候,考生要让每一分都“分尽其用”的现象十分明显,考到多少分就要用足分数到什么专业;而高校对分数的看重有时也超乎人们的想象。“有时候,即便考生在参加自主招生的时候没有获得预录取资格,但考生的自主招生笔试成绩常常会被高校看作是高考时锁定高分生源的重要依据。”
高考时间前移,或可减轻学生负担
能否让高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从今年各大“联盟”高校推出的新政看,突围仍然有相当难度。在考生和家长频频要求减负的同时,高校同样觉得负担重重。
首先,自主招生的时间,高校无权自己决定,连具体的考试科目,高校本身也不能说了算。至于录取,高考的分数线仍然是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其实,过去几年,大学自主招生从“单兵作战”走向“结盟联考”,一场联考通常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考生疲于赶场;社会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开办的短期培训班动辄开出一小时数千元的天价——如此乱象下形成的舆论压力,最终经过相关部门,又反作用于高校。
某高校的一位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高校每年用于自主招生考试的开支是每名学生达到数千元,如果招1000名学生,这一开支就达到了数百万元。这还不算每年学校投入的大量时间和人力。
记者了解到,曾经有多所高校建议,为了招生公平起见,为学生减轻负担,不妨将大学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以高考成绩作为参加自主招生的准入门槛。各高校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和自己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自主招生,“其实,高考在短期内是绝对不可能取消的,也是截至目前为止相对实行得最公平的政策。既然高三已经是考生备考的‘垃圾时间’,何不干脆把高考时间前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申请学校?这样既减轻学校的负担,也减轻学生的负担。”
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
信息来源:2012-12-13《文汇报》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12/13/content_115.htm#
“没有变化”,有时是一种进步
每年进入12月,大学总在忙着应对各路媒体,耐心解释新一年的招生政策和往年相比有哪些“质”的变化。来自学校的新闻越多,人们心头也越疑惑:大学哪来这么大的折腾劲!怎么就不能消停一点,让招生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给一届届的考生都吃上一颗定心丸,也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了解大学的选才方向?
今年,包括三大“联盟”在内的自主招生高校都在压缩考试科目的前提下调整考察方案。有位高校分管招生工作的负责人就感叹:大势都在“动”,只要有一家顶住不动,不想改变考试科目和方案,压力就异常得大。
可事实上,维护招生政策的持续稳定,不出新招,有时候倒还真是一种进步。
几乎每一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应届考生都是根据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科目展开复习的——这并不是考生投机取巧应试,而是认真准备考试的常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每年赶在组织考试前两个多月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大幅度调整政策,不仅显得随意,而且是对考生的不尊重。试想,一个考生为了一所心仪的大学已经付出了10多年的努力,最后一年也就是“把长板拉长,把短板补上”,但如此兢兢业业换来的却是一纸突然公告,很可能他的优势派不上用场,心里的求学梦想碎了一地。
在很多发达国家,和教育相关的招考政策如有新举措出台,一般都会提早3-5年时间公布,让受众有一个适应期。而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也伴随有反复的论证过程,以确保新政出台后能够“落地”,持续。
但对我国的大学来说,每年招生“变脸”似是家常便饭,没有压力也没有负担,本应平静出台的招考公告,如今每年都搞得像扔出了重磅炸弹。事实上,如此大的动静不仅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招生有失公平,也是大学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欠缺考虑、不成熟的表现。
信息来源:2012-12-13《文汇报》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12/13/content_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