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拼同学”其实还是在变相“拼爹”

(2012-08-23 12:32:25)
标签:

少儿

周可达

中国

人脉

择校费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拼同学”其实还是在变相“拼爹”

 

晨雾 / 转贴


    继“拼爹”之后,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进入人们的视野。据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人民网8月21日)

 

    一起走过懵懂少年时,共同面对了成长的烦恼,相互之间永远没有那么多杂念,同学关系历来都被视为世间最纯洁的关系。谁能想到在无处不在的“关系网”笼罩下,一些家长硬是把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塞进了学校,这简直就是在往宁静的校园,播散功利与投机的种子。

 

    不可否认,关系二字在中国社会确实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有了关系,找工作不愁,有了关系,做生意路广,有了关系,看病可以插号,和动物园门口的守门大爷扯上点关系,都能把门票钱省了。说白了,关系在中国就是资源,就是人脉,就是特权,有了它,制度成摆设,凡事好商量;没有它,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走捷径,搞特权,空余一肚子羡慕嫉妒恨。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个正常的社会本不应该让关系左右,拼关系之风愈盛,关系网越庞大,对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损伤越大,越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成年人现在有的已经尝到了关系带来的甜头,或者品味了过多因为没有关系带来的苦楚,想跳出关系网束缚有很大难度。

 

    这就更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维护制度,奉公守法的观念,重塑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砸钱进名校,先把同学拼。说白了,“拼同学”还是在变相“拼爹”,如果考生自己硬件不达标,又没有一个有能量的爹,是根本敲不开名校大门的。这样就很容易给孩子养成一种“家有老爸心不慌”的慵懒,让他们变得不思进取,今后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规矩和制度,而是忙着找关系,一旦碰到完善的制度反而不会办事了。

 

    看过一篇短文,说一个富二代和一个在国内没有任何资源可拼的学生同时到国外留学,回国后被问起国外的经历,富二代大发感概:还是祖国好啊,在国外办事太难了,关系用不上,塞钱不好使。而那名无爹可拼,无关系可用的学生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在国外办事太简单了,只要你遵纪守法,手续齐全,各部门都是按程序办事,哪会有国内这么多潜规则。

 

    真希望有些家长不要再那么事无巨细,不要再那么“高瞻远瞩”了,你们现在播散的这些功利与投机的种子,其实到头来一样会“伤害”自己。

 

于静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23日   02 版)

 

信息来源:2012-08-23 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2-08/23/nw.D110000zgqnb_20120823_3-02.htm

 

从"拼爹"到"拼同学"--"关系文化"呈低龄化趋势

 

    新华网南宁8月21日电(记者管浩、翁晔)近日,国内众多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于是,继“拼爹”之后,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进入人们的视野。

 

    针对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家长、学校与专家,他们都认为,父母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给孩子灌输“关系至上”的观念,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得不偿失。

 

家长:父母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拼同学”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些网民感叹,在当今社会中“人脉”“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太大了,因此才会有家长为了给孩子积攒人脉而不惜出大价钱。但也有网民提出,人脉固然重要,可能力来自自身,家长还是应当重视对孩子道德观念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

 

    广西玉林市的高中生庞喻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身边都有同学通过缴纳择校费的方式转到“名校”就读。“大多数同学交择校费是因为家长想让他们能有更好的教学条件,但是我也听说过有几个同学转校,是因为家长希望孩子可以结交到更好的、‘层次更高’的同学。”

 

    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李燕萍女士也曾经面临是否给孩子缴纳择校费的选择。在李女士看来,所谓“拼同学”的情况,其实很久以来就存在了,只是最近才被“名词化”了而已。“2000年的时候,我就听说公司里有家长为了以后让孩子同学多、人脉多,而花钱把孩子送进名校读书。而且这种情况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李女士说,“家里条件好的,还会把孩子送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念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很多家长看来,如今“拼同学”的情况,不过是一直以来择校风潮的延续与发展罢了,进入好的学校,认识“有背景,有关系”的同学,对以后孩子办事或多或少能够有一些好处。“现在大家经济条件好了,也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资,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李女士说,“不过我觉得一个人能否成功,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父母应该更重视对于孩子个人素质的培养。”

 

学校:“拼同学”现象仍是“非主流”思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中学是广西重点中学和示范学校,在桂林市乃至全广西享有较高的声誉。提到最近颇受关注的“拼同学”话题时,桂林中学党组副书记、副校长黄乘英表示,相比之下,家长让孩子就读名校,还是更看重优质的教学资源。

 

    “我所接触的众多家长中,更多的是看重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学校的师资、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在校其他学生的素质。‘拼同学’只是部分家长的想法,并不是主流的观点。”黄乘英说。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出现“拼同学”这样的言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对于教育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盲目跟风,仅仅看到“人脉”“关系”在成人社会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在校教育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培养。另外,目前沉重的高考压力也是导致家长在“人脉”问题上下工夫的一个原因。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周可达则表示,这种将成人社会当中的“关系文化”“圈子文化”强加给学生,对他们的成长并没有好处。“过早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可能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一心想着拉关系、处人脉,对孩子有弊无利。个人的成长主要还是靠自己,即使在普通高中,也能成长出社会的精英。”

 

专家:多种因素导致“拼同学’现象

 

    除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拼同学”这一情况的出现呢?周可达认为,这一现象是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而且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剧、个体向上流动通道愈加拥挤,加上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重视人脉、强调“关系”的传统,导致了“拼同学”情况的出现。

 

    人脉关系、圈子文化,这些现象并非新现象,一些学者承认,好的人脉关系的确可以对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进名校”“攒人脉”想法的出现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

 

    “在国外,择校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政府建立的公立学校为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就会把孩子送入较好的私立学校,在校友会文化盛行的西方国家,良好的校友资源也是吸引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可达说。

 

    但专家提醒,在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孩子的个人道德与个人能力的教育与提升,在给孩子择校的时候,不妨多与孩子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黄乘英则说,同学之间的感情十分可贵,家长如果给孩子灌输太多的“人脉”“关系”之类的概念,可能让这些功利的东西绑架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


信息来源:2012-08-21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h/2012/0821/c25408-84541899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