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叔叔”和他的网站

标签:
中国汉字理查德·希尔斯南方人物周刊教育 |
分类: 晨雾原创 |
“汉字叔叔”和他的网站
晨雾 /
理查德·希尔斯(Richard
Sears),被人称为“汉字叔叔”
“Chinese
Etymology”(汉语词源)网站朴实的主页面
遭此境遇,他的朋友在网上发出求助信,试图为他谋求一份在中国的工作,以便能获得工作签证而长期留在中国——“这里是研究汉字最好的地方。”结果,他收到500多封邮件,增加了1500多位“粉丝”,几份工作已进入面对面的洽谈阶段。
“汉字叔叔”认为,他失去护照,换来这些,是值得的。
------------------------------------------------------------------
南方人物周刊
“汉字叔叔”理查德·希尔斯 让汉字讲故事
一个学物理的美国人,痴迷于中国汉字,穷20年之功,耗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探究汉字的根源和逻辑,并建立了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上面与人分享,其学术性和实用性受到许多人的肯定
“一个星期前,我还是个流浪在中国的穷酸美国人;一个星期里,我的生活被全然改变。”Richard Sears在电话中跟他的朋友说。
Richard是个美国人,研究汉字二十多年,建立了一个汉字词源网站——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随便输入任何一个汉字,人们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历史上如何演变——小篆、金文,甚至还包括几千年前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样。
由此,他被中国人称为“汉字叔叔”。
留在中国的最后一周,“汉字叔叔”被告知,在中国的旅游签证到期。要想留下来,“出1000元人民币,可以延长10天”。他觉得这样收费不合理,于是拒绝。结果,护照被扣留,他必须离开。
遭此境遇,他的朋友在网上发出求助信,试图为他谋求一份在中国的工作,以便能获得工作签证而长期留在中国——“这里是研究汉字最好的地方。”结果,他收到500多封邮件,增加了1500多位“粉丝”,几份工作已进入面对面的洽谈阶段。
“汉字叔叔”认为,他失去护照,换来这些,是值得的。
听汉字讲故事
汉字叔叔的最大兴趣是“故事”。
他在旅行路上遇见不同的旅人,“他们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一样。”
对汉字叔叔而言,在汉字世界里,一个字便是一个人,也有不同的故事。
“合”字,看起来是一个屋顶下面一张口,追踪到甲骨文,其实是一张朝下的口和一张朝上的口,上下两个人在交谈;“令”字,是上面一张口,下面跪着一个人,代表上下关系之间发布命令;“狗”字的尾巴都是往上翘的,而“猪”的尾巴是下垂的……这些汉字故事令汉字叔叔着迷。
2002年开始,他把从1994年前后就开始搜集整理的96000多个汉字输入他的网站,从《甲骨文》、《金文编》、《六书通》,到《说文解字》,逐个扫描文字图像上传。最初他雇了一个华人帮忙,后来发现自己也快入不敷出了,无法再担负起另一个人的生活,才将其辞退。
最后,汉字叔叔不得不在网站募捐。他公布了paypal和支付宝账号。他不愿透露募捐所得,“有时会一天好几笔,有时根本无人问津”。这跟他的网站一样,在网络和媒体有所曝光,点击率就会突然增加,风头过去便又恢复平静,他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波浪线形容。
现在他正做的事情,是把每个汉字所代表的物体和意义的照片上传到网站,这样人们可以更容易理解象形文字。
在汉字之前,Richard尝试接触梵文和埃及文,“但是那太难了,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它们了,没法找到学习的好环境。”汉字,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成了他研究学习的对象。
22岁,离家出走的Richard第一次接触中文。在台湾的中文环境中,他学习口语,学习认识汉字。
幼时他问牧师:“我为什么在这里?”
牧师回答:“耶稣把你带到这里。”
Richard问:“你怎么知道的?”
如今他问自己:“这个汉字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汉字的?它有怎样的成长经历?人们是如何对他形成记忆的?”
“记忆是最有价值的。”Richard说:如果家里发生火灾,可以带走一件东西,我会带走装满他有生以来照片的箱子。“照片是我的全部记忆,其他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钱买的。”
44岁那年,因为严重的心脏病,Richard突然晕倒,差点死去。于是他自问:如果还有一年可以活,我要做什么?一个念头蹦进喜欢《说文解字》的Richard的脑海:把《说文解字》电脑化。
他开始一点一点扫描《说文解字》,一年过去,他并没有死,他又开始扫描《甲骨文编》和《金文编》、《六书通》……他这样把每一年都当成人生最后一年,买书、买软件、四处寻找懂汉字演变的专家……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李孝定是他的指导者。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这里,他也时常自问:“值得吗?”
最初是困惑的。但是只要一投入其中,他就“感觉到快乐,就觉得值得”。
他开始研究一代代的人们对汉字图像的识别,并结合自己的专业,不断扩充电脑系统对汉字的识别。“我的电脑能识别76000多个汉字,而普通的电脑只能识别22000多个。”
在他的网站上,除了能查阅单个汉字的发展历程,还能查阅不同声旁和形旁下的汉字,甚至给出英文释义。
中国研究古汉字的大学生会给他写信。他的邮箱还会收到全球各地对汉字感兴趣的邮件。令他欣喜的是,很多中国的小学生给他写信,说他们只是认识和写汉字,却从来不知道原来汉字有着好玩的故事。
2011年,Richard第一次在中国的网络世界为众人所知。此时他正在田纳西陪伴92岁的老母亲。从事65年数学教学的母亲,是惟一自始至终支持他研究汉字的亲人。这一年,他有了“汉字叔叔”的称号。
从已知信息看,他办的这个网站可能是第一个关于汉字字源的在线查询系统。经20年的资料研究及搜集,目前理查德的数据库约有100万条资料,包括96000个汉字以及它们的字形演变和声音资料。
“理查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这老外的工作让中国人汗颜。”网友称赞。
生命的价值
“汉字叔叔”说他有两颗心,一颗心中住着一个安静的他,每天都在读书学习,研究整个宇宙;另一颗心中住着吉普赛人一样的他,四处流浪,结交各种人。虽已62岁,却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小学五年级,物理老师问他,原子是什么组成的。他回答说:“中子、质子和小妖精。”老师觉得他把核外电子描述成“小妖精”特别新鲜,于是将他留下来,和他单独谈论原子知识。
这激起了Richard对物理的强烈兴趣。他也一度对迷魂药有兴趣,后来自己做实验,发现大麻不会上瘾,但鸦片会。1971年,这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开始世界旅行,大学断断续续读了7年。
在台湾,他接触到中文,并与一位家中排行第三的台湾女孩结婚。女孩小名“三毛”。当他看到另一个三毛在撒哈拉写书流浪时,他给她写信,并去非洲看她。“非洲是我向往的地方,而她又和我妻子有一样的名字。”
后来,他还把三毛的《哭泣的骆驼》和《撒哈拉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她是个又自由、又聪明的人。”
频繁的出行,拒绝循规蹈矩的工作和生活,令他的婚姻两次破裂。但他秉性不改,常常工作一年甚至几个月就辞职出门,在蒙古、俄罗斯、印度、缅甸和中国大陆……寻找他喜欢的故事。“我每天醒来都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全凭我感兴趣的东西为我指引方向。”
当他真正到了中国,本以为这里会有更多人关心他的研究,结果却无比失望——“人们把汉字当作工具,对它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中国人更关心如何赚钱。”
“在美国,有个华人朋友,他把每一分钱都存在银行,工作为了存钱,这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但是他没有朋友,我看不出他的人生有何意义。”
2006年,他到中国游历,一次半小时的经历,令其震惊。在其博客中,他如此描述:我在北京鼓楼附近散步,人行道上用粉笔写着一首很长的诗歌,并且在每两节中间还有一幅画。那是一首十分优美的关于家庭、朋友、上帝和命运的诗。
作者是一个只有3英尺高的女孩。有两条残废的、大约两英寸粗的腿。弯驼着的背还有一英尺宽的上半身。她躺在一张两英尺半长的木板上,木板底下有一英寸大小的轮子。她有着一张漂亮的脸蛋,一条黄色发带扎起来的长辫子。
我放在她罐子100元钱,坐在她身边开始用汉语和她聊天。一个男人说:“你为什么要在街上写诗?如果你的诗真那么好,你可以去出版来挣钱嘛!”一个路人说:“让他给你拍照,没准儿他是个记者什么的,那样的话你就能用这诗赚到钱啦!”
中国人总是关心怎么样赚钱,除了钱,人们都不会对她说点别的。女孩写完诗就已经很累了,她把头埋在胳膊里,又躺了下去。我告诉她我很喜欢她的诗,并与她道了别。我再也没见过她。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信息来源:2012-08-10《南方人物周刊》
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3448.html
中国青年报:
美国“汉字叔叔”的中国梦
追求生活的乐趣似乎是“汉字叔叔”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最近,他更新了自己的Facebook状态:“我想上帝在关掉一扇门时,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我的签证问题可能暂时还无法解决,但是我在微博上有了1500个新朋友,还有400封邮件需要回复。生活不算太无趣。我有一些新的工作机会。谁知道呢,我也许会开始一段新职业。”
本报记者
高四维
刘星
实习生
卢义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07日
08
版)
信息来源:2012-08-07《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2-08/07/nw.D110000zgqnb_20120807_1-08.htm
网友文章:
感動中國——Richard Sears 2011-01-13 18:21:34
網站: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網站上關於該計劃的動機介紹:Why Study Chinese Etymology
When I was a young man of 22 in Taiwan in 1972 trying to become fluent and literate in Chinese, I was faced with the prospect of learning to write about 5000 characters and 60,000 character combinations. The characters were complex with many strokes and almost no apparent logic. I found on the rare occasions when I could get a step by step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 from its original form, with an explanation of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original form, suddenly it would become apparent how all the strokes had come to be.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book in English that adequately explains this etymology and even if you read Chinese there is no single book in Chinese that explains it all. In short it is a research project to understand each character. To have this information at my fingertips in English would have been a great help.
The first advantage of a computerized etymology is that you can do all kinds of analysis which would be limited by the linear nature of books. The second advantage is that etymology is an on going research project. We do not know all the answers when it comes to character etymology. If errors or discrepancies are discovered in a computerized system, they can be corrected. They can not be corrected in a book that has already been published.
譯:
1972年22歲的我在台學習漢語,希望能說流利的中文並且能閱讀書寫。我很快發現自己面臨的困難:掌握如何書寫5000個漢字符號以及它們所組成的60000個漢字。這些漢字的筆劃很複雜,表面看也並無邏輯。然而在偶然情況下,我發現如從發展角度,考察漢字古代的寫法和古義演進,便能馬上理解這些筆劃是如何變化成型的。然而,在語源學領域並無充分介紹漢字演進的相關英文書籍。即使對於中文讀者,也沒有一本完整介紹中國漢字演進的權威書籍。簡單來說,(我的網站)是解釋所有漢字的一個研究計劃。
由於紙張書籍的性質,我們無法對漢字進行非線性的研究,而數字化的最大的優勢便是擺脫這一狀況。並且由於語源學是一門開放的學科,對於漢字中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無法完全確定。在電腦系統中,字形錯誤一旦被發現可及時得到改正,這一優勢是印刷出版書籍所不具備的。
後面還有很詳細的有關中國漢字的相關介紹,具體地址: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why_study.aspx
信息来源:2011-01-13 豆瓣社区
http://www.douban.com/note/129201212/
博友文章:
圣人不死:Richard Sears这个外国人真的震撼了我 (2011-01-15 02:44:16)
2011感动中国的一个外国人: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可以输入不同的汉字,然后查看这些汉字的字形。你可以很清楚地得知每个汉字的变迁历程,方便而直观。
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文字专家汉字研究项目,都没做这样的工作,他们没有一点造福大众和普通人的思维和意愿。
是不是这些人,除了骗钱,骗经费,谋职称争待遇,没别的事可做呢?
洋人的作为和认真精神科学精神,真让中国的各种国家项目基金的狗屎砖家们无地自容啊!
我打开了这个网站,因为我也是学古文字的,我大概看了一下,这个网站主要用了《说文解字》、《六书通》、《金文编》、《甲骨文编》四本工具书的字形,从学术独创性上因为没有认真查对,现在看不出来。至于这里面有没有错误,一时半会也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我还是被震撼了,其原因是:
一、他是一个外国人。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提笔忘字,经常需要借助电脑来帮助自己写字了。而作为一个外国人,却能如此醉心于中国的文字。
二、他花了20年时间还做这件公益的事情,至少说明了两点,首先他在20年前就想到要将复杂的汉字系统进行电子化,这样,在研究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历时的、共时的研究。其次,他可以用20年时间来做成一件事,虽然没有太大的学术建树,但是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中国文字的平台。而20年枯坐的毅力实在是太过惊人了。
三、完全的公益性。虽然我们现在专门的文字系统都有了一些电子化的成果,比如《说文解字》既有文字版的,也有图像版的,还有《康熙字典》,这些都能在网上找到,台湾也做了很多电子化的工作,比如前几年他们就完成了一个甲骨文的数字化工程,但是并不是完全公开的。北京的龙语汉堂也是致力于将中国典籍电子化的公司,但是那完全是市场化的行为。笔者当年在写论文时因为要大量使用甲骨文,曾经上网想找到可以输入的甲骨文,但是始终找不到,就自己花了6个月时间造了6000个左右的甲骨文,实现在自己电脑上的随意输入。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什么我们的高校的研究者们,不能联合起来,做一个大的公益性的成果惠及全国人民,惠及全球愿意研究汉字的人呢?
我现在查不到Richard Sears这个人的具体背景,但是光《说文解字》就是主字9353字,还有重文1000多字,而文字越往古代,重文就越多,甲骨文的重文以我的不完全统计来看,大概达到了1:9,当然,甲骨文的单字应该在3000左右,没有《说文解字》那么多,即便如此,这个工作量也是相当巨大的。由于Richard Sears用到的资料都不代表汉字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参考底本中都会有些错误,不知道他有没有从事过修订的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工作量是无比巨大的。
当然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字的熟悉程度毕竟不够,这个网站可以实现很方便的查询,但是还不够智能化,比如每个字应该可以点开,看到这个字的处出,虽然他也做了编号。如果是六国文字的话,最好能有出土地点的分类,而甲骨文的话,甚至应该有按卜人进行分类的。等等。
可是如果我们中国真正的汉字学者,能够受此感召,而潜心下来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100个专家,加上他们的学生,也花上10年时间,我看比每个学者自己向国家申请课题基金,各自为政,有意义得多,有省钱得多。
信息来源:2011-01-15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26e4e0100os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