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文洋:“不要脸”当属崔永元误判

(2012-06-15 09:31:43)
标签:

崔永元

湖南省教育厅

乡村教师

教育部门

公益基金

教育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苏文洋:“不要脸”当属崔永元误判 
 
晨雾 / 转帖 
 
  崔永元公益基金第六期乡村教师培训8月培训100名湖南乡村教师。按崔永元微博的说法,他们提供了省教育厅非要的所有证明资料,他们的志愿者给省教育厅打了上百次电话,省教育厅以“不粘锅”的官僚态度打着官腔回复:“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崔永元在个人微博称:“我们非常愤怒,在此正式评价湖南省教育厅:不努力、不作为、不要脸!”

 

  事缓则圆,忙中出错。眼见不到两个月就要放假了,安排100名教师从全省各地来北京培训,培训教师还要经过初选、终选并在当地公告公示接受监督(去年曾发生黑龙江省教育官员冒充乡村教师进京培训、参观),崔永元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当然着急上火。因此,崔永元对湖南省教育厅回应的正式评价有了不够准确的地方,或曰误判。不努力、不作为,这两点没有说错,惟“不要脸”却说反了,整个猴吃麻花——满拧。

 

  我们都知道,现在有些官员不要脸,甚至可以说很不要脸。比如,某地判刑坐牢的官员,要求提高伙食标准,和自己以前差不多。这就太不要脸了,你一坐牢,就和普通囚犯打成一片了,还想像以前那样喝茅台、吃鱼翅怎么行呢?但对政府部门来说,像省教育厅这样的政府部门,倘若要正式评价为“不要脸”,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个是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再者说也没有部门不要脸的标准。我的的确确知道有一些部门尽干不要脸的事,一些官员说不要脸的话,至今也只停留在“腹诽”而不敢见诸于文字,原因就在这里。

 

  说到湖南省教育厅的“三不”回复,“不要脸”的成分少之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他们其实是“太要脸”了,很可能脸皮比城墙拐弯还厚。积我三十多年记者生涯之经验,很多政府部门非常在乎批评,几乎到了“佛爷眼珠——碰不得”的程度。我很吃过批评某些部门的亏,所以我可以负责地说,他们都是坚决要脸的部门。谁说他们“不要脸”,轻而言之是“误判”,严重一点说是“歪曲事实真相”。温总理多次说过,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那些特别能要脸的部门则是与之相反,创造条件不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究其根源,这些部门只讲面子,不讲真理。

 

  有评论说湖南省教育厅的“三不”是无利不起早的官僚主义(说见6月13日《深圳商报》),实在是冤哉枉也。在我看来,经过去年的黑龙江事件后,各地教育部门可能早已经通过气,无人愿意或敢于再沾崔永元公益基金培训乡村教师这件事情。因此,才有了“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的对策。对湖南来说,更多的因素可能是乡村教师培训本来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事先未经“有效的沟通”、“充分的协商”或上级指示,公益基金就要抢省教育厅的事情去做,你就是挂上崔永元的招牌,也不会给你好脸。“侯门一入深似海”,教育“衙门”的事情难办得很,君不见一个高考两天放在每年6月第1个周末的建议提了几年还在研究?教育部门的官员可能在政府机构里整体学历最高,知识最多,又整天和知识分子打交道,因此自尊心超强,太要面子,太顾脸皮,有时到了不知好歹的地步。你提个建议,你要求教育部门为你服务(办事),哪能那么痛痛快快地答应你。但是,教育部门也有个特点,上级说句话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奉行的是“犬儒哲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好使。崔先生与我同行,也与教育部门打交道多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次口不择言,发生误判,确是透着急火攻心。我斗胆替崔永元向湖南省教育厅为后一句道个歉如何?J012  

 

作者:苏文洋   北京晚报评论部资深评论家

 
信息来源:2012-06-14《北京日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2-06/14/content_99566.htm


晨雾点评:

 

    此前看到过有网友这样评论小崔:“可以指责政府不作为、不努力,不应当指责政府不要脸”。好像是说政府“不要脸”就太重了,人民政府部门怎么能“不要脸”呢?今天看到苏文洋先生的这个题目《“不要脸”当属崔永元误判》,以为苏先生也是这个意思。读完之后才知道,苏先生说小崔“误判”湖南省教育厅,是因为“湖南省教育厅的“三不”回复,“不要脸”的成分少之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他们其实是“太要脸”了,很可能脸皮比城墙拐弯还厚”。原来是说湖南省教育厅脸皮太厚。

 

    不少人总拿小崔是“名人”说事。认为小崔自仗着是名人,就目中无人,可以对政府部门指手画脚。其实我们如果不把小崔看成名人,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看待就好理解了。我们的老百姓平时听到的对政府部门的某些不作为行为的怒骂,那可比“不要脸”难听多了。在老百姓看来,无论是小崔说的“不要脸”也好,苏文洋说的“脸皮太厚”也好,都太客气了。

 

    老百姓最大的抱怨是官场的“冷漠”。其实小崔能够得到“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的回复应当是够幸运的了,这已经得益于他是名人了。不少人善意地解读:不反对就是支持。可是小崔还不知足,还讲人家“不要脸”。换上个老百姓试试看是什么结果。小崔真不知天高地厚了,不懂人间事故。

 

    我们的悲哀就在于把司空见惯的事情默认为正常。所以才会见到一个副市长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反而好像看到了怪物 – 因为“不正常”。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用在赞扬领导干部:“某领导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属谋私利”。谁都觉得这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了,因为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在脑子里默认了“谋私利”是司空见惯的正常。假如我们把上面的换个样,我们这样赞扬领导干部:“某领导几十年如一日,从不盗窃抢劫杀人放火”,我们肯定觉得记者编辑的脑子进水了。其实仔细分析,上面的两句话有本质区别吗?只不过一个是讲不违规,一个是讲不违法,两者只是犯错的程度不同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