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逼人思考的法国高考

(2012-06-10 17:30:43)
标签:

高考

作文题

中国大地

法国人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四海论教

逼人思考的法国高考

相较于我们中国人所重视的“学以致用”,法国人更侧重“思以致用”。

 

晨雾 / 转帖 

   

  高考,这个令中国千万新老考生学子终生难忘的文化事件上演于每年6月的中国大地。经历了多年的高压学习和高三冲刺,高考在所有与之相关人们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烙印。无论是学生、家长、老师,都会对你说:我们中国的高考是最艰巨的!

 

  正当我们在亚欧大陆的这头呐喊,殊不知大陆的西边也有一群法国学子正为高考绞尽脑汁。为了升入大学,他们首先要通过的便是Bac(高中毕业会考,全称Baccalauréat)。Bac是法国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垫脚石,随后的每一学年法国人之间都习惯用“Bac+年份”来描述(如大三本科毕业=Bac+3,进入高等教育第五年研究生毕业=Bac+5)。

 

  Bac考起来虽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仔细来看考题中还是有和中国高考很不同的地方。我曾试图对比两国高考作文选题的异同,后来发现这是个妄想:法国高考作文题和中国高考作文题,一个考哲学,一个考文学,简单地把两国高考作文题直接生硬对比看来自然是行不通。于是我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开始直面法国的哲学论文题。直面的结果一是汗颜,二是恍悟。

 

  先从几个科目中各选一道来看看去年法国的高考题吧。文科:人类是否必然对自身估计过高;社会经济科: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理科:文化是否使人偏离自然。

 

  平心而论,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乃至所有成年人而言都是极富思维挑战性的,一千个人会给出一千个答案,能自圆其说首先就是一种逻辑能力的体现。回忆自己高三时的精神状态,猛然见到这几个题第一感受必然是意外和惊讶,因为自己埋头于背诵和重复做题的大脑需要时间去适应如此大胆而直白的提问。没有标准答案,这就是自由论文的美。不过,就像我们适应了写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的作文,法国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亦自有一套应对的“八股”:概念解释,点题,引经据典,总结。看似飞扬自由的思想舞蹈,原来也要遵循层层相扣的评分要点。

 

  问起巴黎女孩SolangeBac哲学考试的感受,她说要练就好的思考能力在法国的学制下是比较自然的事,因为每次的考试都“逼着”(说这个词时,她紧闭双眼,皱眉,双手摁着太阳穴,俨然进入了思考答题的状态)你疯狂地去思考、去诉诸理性……然后,这种思考竟也真的影响到了你生活中的各种决定。看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学以致用”,只不过法国人更侧重“思以致用”。看来,拿破仑19世纪初定下侧重哲学教育的基调至今依然稳固。

 

  想起刚到巴黎的时候,大家在咖啡馆坐下,同学用深邃的眼光看着你,口若悬河地与你讨论“生命是否可以被复制”、“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而非“某演员最近有什么花边新闻”,我终于明白这咖啡般浓浓的哲学氛围是如何酝酿而成的了。

 

  ●林舒麦

 

信息来源:2012-06-10《北京晨报》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2-06/10/content_165669.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