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起高考填报志愿 仍有学生不明规则

(2012-05-11 23:12:52)
标签:

教育

招生专业目录

二志愿

志愿填报

高考填报志愿

分类: 高考政策与规定

明起高考填报志愿  仍有学生不明规则
老师提醒:二志愿平行不是分数够哪儿上哪儿

 

晨雾 / 转帖

 

    本报讯(记者李莉)明天早上8时至5月17日24时,本市7万余考生将开始填报高考本科批次及高职单考单招志愿。但是部分考生和家长仍然没有弄清志愿填报的相关规则,老师提醒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弄清填报和录取原则,以免造成遗憾。

 

    每年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一些家长因为志愿到底填什么的问题与孩子产生争执,近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了不少意见相左的两代人。一个高三男孩成绩非常好,父母都希望他考清华,但男孩铁了心要上人大,原因是自己喜欢的女生要报考人大。因为争执不下,父子二人找到心理咨询师。男孩说,如果爸爸非让他把清华填在第一志愿,他就把人大填在第二志愿,这样只要考试的时候分数稍微考低一点,就可以被人大录取而不去清华了。

 

    老师立即提醒,这样的办法根本行不通。因为人大从不预留录取二志愿考生的名额,如果这样填志愿,结果只能是错过一本落入二本。

 

    专家提醒广大考生,所谓二志愿平行,并不是分数够哪儿就上哪儿,一定要认真研究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今年高招,本科招生学校按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4个批次依次录取。本科提前批设置两个顺序志愿,每个志愿填报1所学校。一本、二本、三本各批次各设置两个顺序志愿,第一志愿设置1所学校;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设置3所学校。以上每所志愿学校设置5个志愿专业。

 

    对于填在第二志愿的院校,一定要先弄清所填院校是否招收二志愿学生。一般只有一志愿没录满,或者预留了二志愿计划的学校才招收二志愿考生。另外,从北京开始实行二志愿平行以来,各校的二志愿录取分数线均比本校一志愿录取线高出几十分。一些重点院校的二志愿录取线甚至仅与清华、北大录取线有几分之差。

 

    根据往年的统计,本科层次一志愿的录取率约为90%,所以第一志愿是最重要的志愿,一定要认真对待,准确定位。

 

    另据了解,今年高考本市有5000余名考生报考高职单考单招,他们也将从本周六起填报志愿。每个考生可填报两个志愿学校,每所学校可填报两个志愿专业,并注明能否走读或是否服从调剂录取。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经过招生学校认定可免试专业技能考核的部分内容。J063

 

网上填报志愿注意事项

 

    建议考生先填写草表,将自己选定的学校及专业填写在草表上,再上网填写,这样可以节省上网时间,而且不容易出错。

 

    网上填报高考志愿非常方便,只需要输入学校代码,学校名称会自动显示出来;输入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会自动显示出现,不用输入汉字。考生填报之后最好打印出一张志愿信息单,反复认真核对,是不是自己选报的学校和专业,不要有错误。

 

    网上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要参考《招生专业目录》,这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唯一依据,所有院校的代码和专业的代码都要从《招生专业目录》中查找。

 

    《招生专业目录》有“四看”:一看科类,文科考生看文科的部分,理科考生看理科的部分,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看艺术类专业部分;二看批次,有些院校一批二批招生、有些院校二批三批招生,要看清楚批次,要把志愿填写在相应的批次当中;三看院校、四看专业;院校代码、专业代码千万不要填错,有些院校的具体要求希望考生认真阅读《招生专业目录》,比如男女生比例、是否需要面试、外语口试的要求、身体(身高、视力)等,一定要看清楚。

 

    在网上填报期间一定要保管好密码。如果密码泄露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密码登录网站修改志愿信息。

 

    5月17日24时网上填报志愿结束以后,不得更改志愿,这是全市统一的规定。建议考生尽早填写志愿,不要等到5月17日24时前几个小时再填写志愿。根据以往的经验,5月17日24时前几个小时会出现网络拥堵的现象,有时根本打不开网站。

 

海淀区招生考试中心高招办

韩冰 J063

 

信息来源:2012-05-11《北京晚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2-05/11/content_8340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