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招生,促教改还是抢生源?

(2012-01-15 20:09:19)
标签:

上海

大学自主招生

人才选拔

素质教育

高校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自主招生,促教改还是抢生源?

 

晨雾 / 转帖

 

自主招生,促教改还是抢生源?

本报记者 徐敏

我国大学自主招生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参与高校越来越多,招生人数也不断扩容。在上海,复旦、交大两所名校每年自主招生“预录取”人数占在沪招生的大部分名额。所以,无论情愿还是不情愿,越来越多的考生都“融入”了自主招生大军。自主招生探索多年,是否达到了促进创新人才选拔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初衷?抑或异化为名校抢生源的“升级版”?“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此进行热议。

甲方:
“指挥棒”引导中学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设计科学应能推动素质教育


张杰代表:高校自主招生一路走来,招考模式不断改进——从“各自招生”到“高水平大学学业水平联合测试”;从注重笔试成绩,到加大面试权重,逐渐突破传统应试模式;从单一招考方式,到打造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创新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高校招生,有了自主权,怎么用好,责任重大。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但优质高等教育依旧是稀缺资源,名校和重点大学的选拔标准对中学教育而言,如同看不见的“指挥棒”。所以,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应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学校特色,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的导向,关注真正符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今年上海交大首推本科 “入学申请制”,自主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这一举措体现了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开辟了人才选拔新通道,同时也推动中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促进中学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俞立中代表:我国有这么大规模的高考考生,诚信土壤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所以现阶段要取消统一高考是不现实的。而高校自主招生,是对现行高考体制的一种“弥补”。如果自主招生考试设计科学合理,应该能够优化招生模式,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比如,在我们华东师大,师范生就是通过自主招生方式选拔。我们选才的目标很清晰,希望选拔“乐教、适教、善教”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师范生行列,看重考生的品德修养、演讲能力等,这些都是师范生的优秀潜质。有了这样一根“指挥棒”,想考师范生的高中生,就可以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

乙方:
演化成为“小高考”和生源争夺战应从社会需求角度设计招生模式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提案:按原自主招生的设计,考生应该分为三类:偏才怪才;综合素质较高,符合本校特色的;和高考选拔出的学生一样,学习成绩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生。但据前几年的招生经验和从各个学校的政策文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招收的学生局限于第三类考生。只有极少数高校能够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制定自主招生方案。

自主招生已成为高校争夺人才的手段。一些招生联盟的出现使得部分高校垄断优秀生源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已演化为“小高考”,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为“尖子生”们为了把握更多的机会,除了参加不同联盟和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还要准备统一高考。而自主招生中,以成绩定终身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录取还是受到国家高考录取政策的限制,录取分数线是不得逾越的雷池。

徐佩莉委员:自主招生高校不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去抢生源,而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设计自主招生模式和考试内容。大一统的高考难以多元评价学生的素质,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多层面、多类型的。大学自主招生不能“闷头”自己搞,而应多听中学、家长、学生、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的意见。

张大同委员:自主招生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就目前来说,的确给中学、给老师、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我是物理老师,名校自主招生的试卷中,物理题目部分超纲。虽然高校表示“自主招生不需要备考,考的就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但是超纲的题目学生如果没有接触过,即便是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也难以应付。所以,不少重点中学从高二开始就为学生设立自主招生培训班,同时高考的教学内容也丝毫不敢怠慢。

场外连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

建议探索两种招生模式:一是重点大学先组织联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正式被录取,不必再参加高考;二是在统一高考后,部分高校组织自主招生选拔,根据自己所需划定不同的高考分数线,各校自主选拔则以面试为主,尽量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无论是采用哪种招生模式,都应该让考生有机会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自主”应是双向的。如此,才能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并促进大学提高办学质量。

上海发布@网友议政

“高校自主招生,促教改还是抢生源”的话题在“上海发布·热点碰撞”发布后,引来许多网友关注和热情参与、表达观点。截至昨晚记者发稿,网友评论、转帖840余条,特摘录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玉红-likeasking:自主招生本应该促进高中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发展各自个性。然而,从目前实施的实际情况看,自主招生选拔仍看重学生成绩,笔试仍是主要的选拔方式,加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建议自主招生取消笔试,中学成绩为参考依据,推广校长实名推荐制,加大专家团面试的比重,对舞弊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约小亚终于放假啦:中学和大学间缺少信息乃至思想的交换,中学为升学率妄自“揣度上意”,大学为博好生源花样百出。另外,自主招生不应该是“百变招生”,学校政策每年的大幅度变化,只能说明学校的自身定位和规划都缺乏长远眼光。

天河岛主:毋庸置疑,高校自主招生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对促进社会对教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主招生不是随意制订政策,主观设立标准,也要讲规矩,讲规范,讲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信息来源:2012-01-15《解放日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1/15/content_733627.htm

 

上海《青年报》:

一场发生在两会会场的争论引发思考:
高校自主招生是否与初衷背道而驰?

高校“掐尖”是没想好要选怎样学生

 

  “我觉得随着自主招生比例的提高,让裸考生进入名校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考依然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自主招生环节把关不严就会为不正之风创造条件”;“看来大家都对高校自主招生有着很多误解,我们有必要把中学和大学请到一起,共同研究”……上述热烈讨论是日前发生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普陀一组分组会场上,说话的三位人大代表背后的身份分别对应着中学副校长、家长和大学校长。他们聚焦到的有关自主招生的问题,值得整个教育界和社会的深思。

 

  本报记者 刘昕璐 严柳晴 首席记者 朱文娟

 

自主招生,促教改还是抢生源?
自主招生话题在会上引发热议。图为去年学生在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本报资料图记者吴恺摄

 

  现场

 

  主招生变成了“掐尖”还是认为分数最高是最好的?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选拔偏才、怪才,但结果却变成了“圈”好学生,演变成“生源大战”。

  ——李蓓璐

 

  现在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各自对自主招生改革认识上的误区。

  ——俞立中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选拔偏才、怪才,但结果却变成了‘圈’好学生,演变成‘生源大战’;初衷是为考生‘减负’,推进素质教育,但结果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现在复旦交大,留给裸考生的名额越来越少了……”日前,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宜川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李蓓璐在会上一口气历数了自主招生的诸多“罪状”。据了解,由于推荐学生、组织学生参考等工作都是通过高中开展,让不少学校管理上负担加重,学生离校参加考试,教学秩序也受到影响。

 

  身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俞立中此时坐不住了,赶紧插话说:“选择适合各自高校培养目标的学生,让偏才、怪才不再在高考一条道上撞死,并且通过自主招生来促进中学教育的改革,这是自主招生的目的和目标。现在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各自对自主招生改革认识上的误区。”

 

  俞立中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现在名校自主招生选拔时间上“撞车”,很大程度上是想“掐尖”,说明高校也没想好,到底想选怎样的学生,因而表面上分数最高的依然是最靠谱最好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特色,如果理想和特色丧失了,何以培养真正的人才?”

 

  市人大代表金德华也十分关注自主招生,什么“北约”、“华约”、“同盟”,他都知道,因为儿子今年就上高三了。很自然的,他也加入了现场的讨论。在他看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考依然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自主招生如果能真正选拔到人才,当然要支持;只是现在有没有达到?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反思。而且,其中的公平公正,应该从严。”令金德华最担心的是,自主招生环节把关不严反而为不正之风创造条件。

 

  金德华告诉记者,裸考名额减少对考生来说机会变少,他反倒不介意,“如果自主招生被证明是真正选拔人才的最好的方式,那么无可厚非。”俞立中也认为,并不能这样狭隘地理解裸考生进名校机会变少。“如果本身不是同一梯队,仅仅是想通过高考‘搏一搏’进入名校,这本身就是不对的。自主招生的本质就是要改革高考制度本身的弊端。”

 

观点1

  自主招生被拖到应试路上中学应为学生减少不合理负担

  自主招生被拖到“应试”路上后,相应地也增加了中学、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张大同

 

  “这几年来,我们的学生约有一半左右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张大同昨天坦言,这几年来,自主招生已经成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自主招生对于大学来说,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才方法。“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这是一张高考卷子无法考出来的。”他举例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招生风格都与其各自的培养目标非常吻合。但他同时认为,近年来,自主招生也在某种程度上被拖到了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张大同分析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现有户籍政策下农村孩子不读大学就进不了城”;“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大背景下,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可以读大学”等国情决定了无论哪种招生办法,都必然会被拖到应试教育的路上。张大同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应试教育是“竞争”反映到教育领域里来的一个表现。

 

  自主招生被拖到“应试”路上后,相应地也增加了中学、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张大同坦言,自己学校的高三生,每周都要有一堂课是专门来培训应对自主招生。他认为,“其实,中学只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即可,学生考到哪所大学不是高中的责任。”

 

  张大同建议,教育部门应该取消各种中学排名。“虽然说取消排名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是每年我们仍能接到有关排名,这给中学很多压力。如果学生都不来,中学就无法生存下去了。这样,学校就不得不用应试教育来应对自主招生,并进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张大同认为,中学本身也应该为学生减少不合理的负担,“如小孩子写错了一个字要抄一百遍,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没有意义。”

 

  观点2

  可参考高校论文评审制度设立自主招生监督机制

  对一个人才的衡量,不能仅仅看考试成绩,更需要评价他的潜能、兴趣和综合素质。

  ——方建安

 

  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校研究所所长方建安提出,自主招生最重要的目的是选拔对某个领域有兴趣的学生,而现在各个学校的笔试和掐尖,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业压力。“对一个人才的衡量,不能仅仅看考试成绩,更需要评价他的潜能、兴趣和综合素质。这也是自主招生的出发点。而现在,笔试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仍然占了很大比重,这也违背了自主招生的本意。”

 

  方建安建议加大现行的“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甚至可以考虑用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取代各高校自主招生时“自成一家”的笔试,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且应当加大面试在自主招生中的比例,选拔出在专业领域里真正有特长、潜能的学生。

 

  另外,方建安还建议建立面试监督机制,可参考高校论文评审机制,请其他高校的教师来作监督。例如,学生报考A高校,并且提交了论文或者作品,A高校对此进行面试。面试时,可以请B高校的教师来指导。B高校的教师的建议也可作为参考。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面试的公正性。

 

  市政协委员阎凌云提出,随着教育主管部门的逐年放权,自主招生改革的空间逐步扩大,思路逐渐开阔,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前景还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该政策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例如,高校结盟,形成“掐尖”大战;“小高考”延长了高考时间长度,增加了负担;自主招生考试都在大城市进行,方便了城市学生,却增加了农村考生的经济负担和精力消耗,从而形成了新的城乡差别,对推进教育的公平性不利。

 

  为此,阎凌云建议引进专业机构,逐步淡化高校自己组织笔试,高校要逐渐淡化甚至取消自己组织的笔试,通过与国家或者各省市考试中心、高中等机构合作,告诉他们大学需要什么信息,请他们提供有关考生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这些材料来自主决定录取谁。可以遵循“以平时成绩为基线,只要通过相关高校的自主招生,就不必参加高考”的模式,进一步进行改革。

 

  》建议

  大学与中学“双向”联动改革

 

  市人大代表康青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深化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确保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建议》的书面意见。

 

  康青指出,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自主选拔录取作为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这既是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目标取向的明确界定,也是对自主招生功能的明确定位。自主招生针对的主要是两部分学生,即特长显著的学生和综合素质特别高的学生。这项政策的本意就是针对少数考生的。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教授的数据,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5万人左右,占全国每年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自主招生的有限规模决定了它的功能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而非替代形式。

 

  具体改革方面,康青提出,自主招生改革要“名实相符”,需要大学与中学双向联动改革。一方面,把中学五月份毕业考去掉,改成通识考,中学只负责10门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这样,中学减负了,考生也有选择权了,考什么大学,主要是基于自己的个人兴趣;自主招生面试则由大学按专业组织,重点参考学生中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且可以进一步细分评价等级,以提高区分度,这样大学的自主权也提升了。此外,还可考虑调整自主招生考试的时间,将自主招生面试放在高考之后进行。

 

  此外,她建议扩大市属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范围。

 

  对于目前自主招生培训市场乱象,康青建议进行整顿规范。

 

  记者 刘昕璐

 

信息来源:2012-01-15 上海《青年报》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2-01/15/content_15263.htm?div=-1

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41417/node41418/userobject7ai30169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