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高招提档和录取程序
--
回复一位网友家长的提问
晨雾 /
文
昨天看到网友家长zsaa在留言箱中的一个提问:
zsaa
2012-01-11 12:10:35
孩子的目标学校已确定,只考这所学校,只是选择专业问题让我们比较头疼。还想请问晨雾老师地方招生办在投档时起到什么作用,比如某大学在本地计划招50名学生,地方达到录取线的有70名,那70名中选50名的投档权利是否在招生办?
从这位家长的提问看,他 /
她对高招提档录取过程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可能还有更多的家长存在相同的模糊概念。晨雾有必要在这里解答一下。
首先,所谓的“某大学在本地计划招50名学生,地方达到录取线的有70名”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出现。家长有这样的误区,是因为家长误认为高校的提档(录取)线是高校在招生之前自己关起门来研究确定的。其实不然,高校的提档(录取)线不是高校确定的,而是考生报考“报”出来的。
我们就通过这位家长题文章的这个例子来说明高校是怎样录取的,以及录取过程中,高校和地方高招办之间是怎样配合的。
例如这所高校计划在本地招生50名学生,它首先要按照教育部规定向高招办确定一个范围在100%-120%的提档比例。例如是110%,则可以提档55名。高招办就会将所有一志愿填报该校的上线(一本线)考生按照分数大排队,把排名在前55名的考生向高校一次投档,高招办的这个投档过程对高校来讲,就是提档过程。第55名考生的高考成绩就是高校的提档线,可见提档线是考生“报”出来的。高分考生扎堆报同一个学校,提档线就会高;高分考生报的少,提档线就低,最低可以落到一本线。
然后高校再根据这55名考生的专业填报、分项成绩、身体、综合评价等情况,按照高校招生章程的规则进行专业录取,如果高校严格执行50人的招生计划,最终55名考生中会有5人退给高招办,这叫做退档。如果退档人数过多,以至于实际录取人数少于50人,高校还可以向高招办申请在排名55名后面的考生中第二次提档。为了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对所有退档考生必须向高招办陈述退档理由,高招办可以对这些理由,特别是退高不退低的提出质疑要求复议。
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实行顺序志愿的情况,由于退档考生只能接受二志愿的挑选,通常情况能够被二志愿录取的学校的层次要低得多,这对考生很不公平。这些年很多高校都合理控制提档比例不要过高,尽量做到提档不退档。像清华北大等高校都口头承诺对于服从调剂的提档考生不退档。高校采取调配机动名额的方式把这些考生“消化”掉,这叫“扩招”。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上面在陈述提档(录取)线的时候为什么加了一个括号。这是因为有时候提档线就是录取线(例如提档55人,录取55人);有时候提档线高于录取线(提档55人,退档5人,录取50人);有时候提档线低于录取线(退档过多发生二次提档,累计提档人数多于55人)。
由此可见,高校的提档线(录取线)是在录取完成之后才形成的,因此不可能出现“从达到录取线70名考生中选50名”的问题。
从高招提档(录取)过程中,我们也顺便看出了高校与地方高招办在高招录取过程中各自的权利和相互制约作用。在投档过程中,主要权利掌握在高招办那里。因为高校的招生计划和提档比例确定之后,投档人数就是确定的。例如上面的例子里,高招办把关将排名前55的考生投给高校,通过计算机来做,也就是瞬间的事情。假如高校想点名要排名第60名的考生是不可以的。投档之后的专业录取阶段,则主要权利掌握的高校那里。由于专业录取涉及到考生的专业填报、分项成绩、身体、综合评价,涉及到高校个专业计划的分布、专业录取规则(是否专业清、是否有专业级差等),比较复杂。在提档的55人中录取谁,不录取谁完全是高校的权利。而且不完全由分数决定。高招办无法干预。只有发生退档的情况,高招办才有监督质疑和要求复议的权利。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老百姓说现在唯一相对公平的就是高考录取。经常听人说,在某某高校有“熟人”,但是“熟人”说了,只要你能提档就好办。也就是说,这个“熟人”所能影响到的范围仅限于该校。具体到上面的例子,这个“熟人”的作用有可能让排名第55名的那位考生录取到一个最理想的专业,但是他很难把没有提档的第60名考生也录取。如果要做,他就要提高提档比例到120%,第60名考生就能被提档,但是第56-59名也进来了。他还要想办法解决招生计划。另外现在实现了网上录取,所有录取过程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看到,而且电脑中每个步骤都留有痕迹,做些手脚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是确实比较难。同样的道理,如果在高招办有“熟人”,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能提前知道录取信息。让高招办的“熟人”把第60名考生投给高校也同样不好办。
晨雾
2012年1月13日继续回答家长zsaa的问题:
晨雾2012年1月12日看到家长zsaa读了上述回复后,又进一步提出问题:
zsaa
2012-01-12 22:41:41
非常感谢晨雾老师,文章我看了,您的阐述非常清楚,谢谢您!我的理解,没有所谓的70名之说:高校确定招多少人,再确定投档比例,招生办就按这个比例把一志愿报该学校的学生投给高校。高校如果不退档,这些学生就全被录取了。还想请教一个自主招生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主招生的加分,但没有被投档,高校应该还可以向招生办按学生自主招生加分情况,向招生办申请提取这些学生的档案(好像也是之前在您的博客看到的相关内容),那这些被招录的学生是否不占高校在当地的招生名额?再次谢谢晨雾老师!
晨雾的继续回复:
我们知道了高招提档和录取程序,再来理解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考生的提档,或者有照顾加分的考生的提档就比较容易了。
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名单会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公示,因此不仅高校知道这个名单,各个省市高招办也知道这个名单。高考之后,这些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提档会有三种情况:
1.考生凭高考裸分就能够被提档,他们将被正常提档(在上述例子的55人中),占用高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
2.考生加上自主招生优惠条件才能够上提档线,高招办会在高校正常提档自然产生提档线之后,从自主招生名单找出符合降分录取条件的考生向高校投档,这部分考生不占用高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被高校提档。
3.考生加上自主招生优惠条件仍然够不上提档线,这些考生将不能被这所高校提档,之后参加二志愿以后的提档程序。
顺便再说一下有照顾加分(例如三好学生、少数民族等)考生的提档程序。照顾加分是计入考生高考成绩进入提档数据库的,所以在提档阶段,照顾加分的作用与正常的分数没有区别。比如说,一名580+20分的考生与一名裸分600分的考生在提档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提档后进入专业录取阶段,那就是高校的自主权了。各个高校对待照顾加分的规则不同,大部分高校在专业录取的时候都不再承认照顾加分,所以就要去掉照顾加分后与其他考生进行专业录取比拼。也有一些高校在专业时录取承认照顾加分,这叫“一加到底”。
如果考生一位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同时还具备政策照顾加分,请参考晨雾2010年1月31日的文章《考生同时享有多项加分怎么算》,
由于晨雾的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一个名词“机动名额”,所以还有家长在评论里面提问:“机动指标是如何形成的,它掌握在谁的手上,如何分配?”,晨雾也在此顺便回答以下:
2010年7月2日晨雾转贴过一篇文章《琢玉匠人:浅谈扩招的不同理解》,对预留名额进行过解释。
所谓机动名额或者机动计划通常是指预留计划,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招生计划计划总数的1%。凡有预留计划的高等学校,须将预留计划数报其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除了以上预留的计划1%,另外自主招生预留计划5%,保送生预留计划1%,艺术特长生预留计划1%,还有部分高校设有艺术类招生,艺术类预留计划占艺术类招生计划的15%,在录取时根据生源情况调剂使用。有时机动计划还包括上述特殊类型招生的剩余计划和部分省份的调出计划。
晨雾再继续解释一下。首先1%的机动名额无需解释。但是预留计划不仅仅是这1%,我们从上面晨雾解释自主招生考生提档的时候提到,有一部分考生凭高考裸分就能够被提档被正常提档,他们占用了高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必然为高校“省”出了一部分自主招生的预留计划,这部分预留计划就可以算到高校的机动名额用于扩招。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都有可能由于类似的原因“省”出预留计划来。另外有些省份生源极差,把一本线上线报名考生一网打尽都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下,高校有可能把部分计划调出这些省份作为机动名额。所有这些机动名额汇总用于解决部分生源好的省份提档线过高时的扩招。
但是机动名额总归还是有限的,每年都有部分名校赶上报名扎堆,扩招后录取线仍旧很高,造成部分考生高分落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