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洋高考”热由忧变喜

(2012-01-05 16:17:01)
标签:

北京市

高等教育

高考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让“洋高考”热由忧变喜

 

晨雾 / 转贴


    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北京报名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约为7.3万人,比去年少3000多人。这意味着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已连续6年下降。专家指出,高中生参加“洋高考”,放弃国内的高考,是北京市高考人数连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京报》1月4日)

 

    说到“洋高考”,有些人的印象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在国内无法考上好的或比较好的高校,而父母又有钱,于是就到国外去了,似乎也就是花钱买洋大学上。然而,报道表明,通过“洋高考”出国的大多是优秀学生,至少北京市的情形如此。北京四中近百人申请国外高校,今年成绩最好的学生均已被国外高校录取。

 

    中国人喜欢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那么,能不能让“洋高考”热也变成好事呢?我看可以,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敢于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与某些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有人硬是不愿承认这一点,他们或者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比人家好,或者说我们有我们的长处、人家有人家的长处,是不分高低。即使出现了“洋高考”热,他们也会说,不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如人家,而是一些家长盲目跟风、崇洋媚外。照他们的说法,参加“洋高考”的,最终没有好处。

 

    而事实上,即使单从此篇报道中也可看出人家的教育确实值得借鉴:一、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名单统计显示,新当选院士中,留学回国的占近90%。二、“90后”学生的家长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也有留学经验。这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洋高考”,决非跟风。三、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67%)。假如我们能正视这样的现实,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与某些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并努力改进,那“洋高考”热就变成好事了。

 

    第二,如果能让大多数参加“洋高考”的人学成后回国,“洋高考”热也就变成了好事。在我们的高等教育追赶先进国家尚需时日的情形下,假如出国留学的人能更多地回来,岂不是利用人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们培养人才了吗?遗憾的是,目前好多优秀的留学生出国后就不回国工作了。有资料显示,北大、清华成了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本科高校,而这些美国博士大多不愿回国。个中原因多多,比如,即使是一流人才回到国内,也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到学术研究上,而要放到跑项目、疏通关系上。优秀人才滞留国外,减少了我们的人才数量,拉大了我们与人家创新能力的差距。

 

    要让“洋高考”热变成好事,最重要的是正视现实,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用人机制及其他诸多方面确实与某些先进国家存在差距。采取不承认主义,甚至还说大话,那就只能每况愈下了。

 

汪强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05日   02 版)

 

信息来源:2012-01-05《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2-01/05/nw.D110000zgqnb_20120105_6-02.htm

 

晨雾点评:

 

    本文谈及的大部分观点晨雾赞成。但是“让“洋高考”热由忧变喜”、“让“洋高考”热变成好事”这样类似的命题晨雾不赞成。原因有二:

 

    1.上述命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首先认定““洋高考”热是坏事”。这个看法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十分片面的。难道只有让所有的中学生都一个不少地在中国参加高考才是好事?点到此为止,此命题的错误根本就不值得一驳。

 

    2.上述命题的一个推论和反证是:“如果能让大多数参加“洋高考”的人学成后回国,“洋高考”热也就变成了好事”。这个推论或反证也是荒谬的。为什么要那么狭隘?即使参加“洋高考”的人学成后不回国,也不能就此推断““洋高考”热是坏事”。这种狭隘的观点似乎是二十年前的。中国的留学政策早就发展成“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中国学子留学学成无论回不回国,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好事。学成之后看在那里发展好,就在哪里发展。

 

   晨雾的观点,“洋高考”热对中国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培养华裔人才,更重要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起到的“鲶鱼效应”。中国高等教育只有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对“洋高考”热,特别是通过“洋高考”出国的大多是优秀学生的这种热,不需要担忧,也无需鼓励。可以让其正常发展。要看得远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