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雾
晨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8,386
  • 关注人气:8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

(2011-12-28 22:29:10)
标签:

熊丙奇

华中科技大学

数理化

数学

课程设置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
从学生到学者再到网络,大家吵翻天

 

晨雾 / 转帖

 

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
插图 璐璐 文科生学数学 伤不起啊!


  ■本期关注

  “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

  引发大讨论

 

  1916年,曾经有一份成绩单摆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面前:国文98分,数学0分。

 

  当年,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了这位考生,多年以后,这位考生集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等众多头衔于一身。他就是因散文《荷塘月色》而广为人知的朱自清。“数学0分”的经历非但没能成为朱自清生命中的遗憾,反而让他的履历多了些传奇色彩。

 

  但在要求全面发展的今天,数学0分的学生恐怕不会有朱自清那样的运气了。不久前,一份长达5页的学生来信摆在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人称“根叔”)的面前。这封信出自该校新闻学院2011级的一位本科生,他在信中问“根叔”:“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处呢?就算要用,也往往是在用之前,就被遗忘和荒废了。”

 

  这封信引来了网友的关注、媒体的兴趣,一时间,从学者到媒体再到网络,大家为此吵翻了天。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李宁

 

  ■事件进展

  “根叔”很重视,全校大讨论

 

  给李培根校长写信的同学姓朱,他在信中写道:“学校对新闻专业修数学的要求,真的让我很失落。据我所知,其他大学的新闻专业,是不学数学的……”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注重的应该是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一味地强调全面发展有时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列举了文科生不应该学数学的诸多理由的同时,他问校长:“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处呢?”

 

  据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文科专业时,华中科技大学就设置了数学课,当时主要出于文理交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考虑。近30年过去了,这种延续是否还有道理?

 

  小朱的信得到了李培根校长的高度重视,在他的要求下,全校展开了对课程设置问题的大讨论。虽然不少文科生表示不该学数学,但是在讨论会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很统一,认为数学能训练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科学生形成互补,所以“肯定要学”,但与理科生相比,难度应该有所下降。

 

  昨日,记者就“课程设置有无更改”等问题联系华中科技大学时,其校办公室、宣传部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都表示知道这件事,但进展如何,截至发稿时止,仍未得到肯定的答复。

 

  ■网友

  争论不休,坐等结果

 

  “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这一话题在网上之所以能引起热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很多人都是“过来人”——目前,在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高等数学都是必修课。对于那些学文科且数学不好的人而言,几乎都感受过数学带来的“痛苦”,也有很多“不吐不快”之言。

 

  反对在大学课程中设置数学的人,有很多从高中时起就觉得“备受摧残”,至于那些因数学成绩不好而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的人,更是希望噩梦不重来。然而天不遂人愿,据统计,大学时高等数学成了文科生挂科几率最高的学科。很多人认为,数学学到初中阶段就完全够用了,再学只不过是浪费时间,以至于有网友如此评论:“语文好歹能增长你的文学知识,英语能让你与外国人交流,历史能让你长智慧,地理能让你不至于迷路啊……可是数学学深了有什么啊?你用函数买菜啊?你去黄鹤楼还要算长江里的船距离你多远啊?你看到一排电话号码要想想它们之间有没有通项公式啊?”

 

  反对者虽理直气壮,但支持者则很不客气地指出,“学数学无用的人太过于实用主义”,并列举出学习数学的诸般好处,比如锻炼逻辑思维等。但这种说法立刻招致猛烈攻击,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徐欣在微博中反问:“难道我没有逻辑么?如果一个人到了大学还没有逻辑,那只会学不好高数,不会培养出逻辑。基础教育阶段肯定得学数学,高等教育阶段就该根据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学习了。”但是,立刻又有网友反问:“这样跟普通专科职业学校独孤一味、只专注于本学科的学习又有何区别呢?”

 

  虽然争论很激烈,网友也纷纷献策,提出“按不同学科规定数学课程的难度”“降低占学生总成绩的比例”等建议,但是大家都在期待,这封信能让“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的争论在华中科技大学收获一个结果。

 

  ■专访

  教育学者熊丙奇:

  该不该学不能一刀切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教育专家熊丙奇,本科学电力工程的熊丙奇与高等数学打了好几年交道,数理化成绩一直都很好,所以在他的感性认识中,学数学并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至于“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这一问题,他的第一反应是,此问题的实质“不是学不学数学,而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出了问题”。

 

  熊丙奇说,国外的大学,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课程是必修课,而在中国高校中,必修课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基础课程太多。必修课太多,压缩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空间,因此学生不爱学习、但又必须去学的课程时常出现。对“数学该不该列入文科生的基础课程”的问题,熊丙奇反问“什么叫文科”?他说文科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历史、艺术都可以算是文科,但是如果日后做文化市场调查,还是会用到统计学;而作为人文学科大类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所谓的必修课,应该和该专业高度相关。

 

  同时,熊丙奇指出,现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趋势:“有些学生不爱学基础课程,认为学此类课程没有用。这种学生是要出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学科的掌握很重要,理转文容易而文转理难,就是因为对基础学科的掌握程度不同。”他还说,除了专业技能外,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是他以后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基础,而这些能力,大多是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

 

  最后,熊丙奇说,“文科生该不该学数学”,不应该是以一刀切的方式解决,而是要从培养个体的角度出发。

 

  ■微评论

  没有没用的,

  只有更有用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这句话激励了无数学子,当这句话异化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时,人们对“数理化”所能起到的作用产生了怀疑,更多时候在想:“数理化到底有什么用?”

 

  “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很容易让人想起前些年“读书无用论”的泛滥。“有没有用”变成了一种判断标准,该不该?在大多数人都盼着“有个好爸爸”的年代,这种判断标准的出现并不奇怪,然而,就像投资有长期回报和短期回报之分,学习或者说读书带来的效用和影响,很多时候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

 

  艺多不压身,基本上很少有完全没有用处的技能,练就“屠龙术”的人,即便无龙可屠,或许他可以从中演化出打虎的技巧。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人而言,没有“无用”的技能,只有“更有用的”。不要怪学生陷入了实用主义,因为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最有用的。而这些,正是学校应该教给他们的。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宁
 
信息来源:2011-12-28《城市快报》
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1-12/28/content_6588078.htm

 

晨雾点评:

 

    首先什么是文科?这个问题是不清晰的。我们所说的文科,一般是指中学人为地把学生划分成文理两类,而大学招生又依据中学生的类别人为地规定了某些招收文科考生的专业叫文科,某些招收理科考生的专业叫理科。这种划分本来就十分生硬,因此后来不得不出现一些“文理兼收”的专业。但是无论是所谓的文科专业还是文理兼收的专业,都不能笼统地说学习数学没有用。例如招收文科生的经济学类专业的课程有一门叫“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学不好的。因此即便是狭隘地从“有用”或者“没用”角度来看,也不能笼统地说文科生学数学没有用。

 

    其次,晨雾始终认为上大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二是受到系统的熏陶和训练。前者是向你的头脑里灌输知识,后者是让你终生会学习会思维会解决问题。但是人们常常容易看到的是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才会产生这样的概念,希望灌入的知识都是未来用得上的。数学确实是能够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今后有好处,但是不仅仅如此。比如说微积分学中微分的概念、极限的概念等等都能影响人关于微变和趋势的思维。又比如我们常说的房价的拐点,学过高等数学的人理解肯定深刻。数学中曲线凹凸变化实质上是斜率的变化,而斜率的变化规律就是函数的二阶导数。二阶导数等于零就意味着曲线由凹变凸(或由凸变凹),那就是拐点的出现呀!因此数学并不意味着就是让你去计算个什么东西。数学的思维可能就在我们生活中。

 

    因此晨雾不认为文科生学数学没有用,也不认为当前高校对文科学生强迫开设的数学课十分恰当。文科生区别不同专业,数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那是可以探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